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
而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慾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
1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一個寺廟裡,找到一個僧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
於是他邀請僧人成為自己的模特,並許諾了豐厚的報酬。
畫作完成後,畫家一舉成名,僧人也如願拿到了重金謝禮。
過了一段時間,畫家想要找一個魔鬼的原型,但是找來找去都不滿意。
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監獄,見到了一個犯人,他很滿意,於是著手作畫。
這時候,犯人失聲痛哭。
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
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後,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慾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
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畫家瞭解之後,長嘆一聲,丟掉畫筆,再不作畫。
人心最難直視,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間,一旦淪陷在慾望之中,就永遠沒有回頭的餘地。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一個人想要成為自己,就一定懂得剋制自己,有一分本事吃一分飯。
現在商品琳琅滿目,白條、花唄滿天飛,說的好聽是提前享受,但是慾望的閘門一旦打開,那就收不住手了。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好很難,但是學壞卻很容易。
不要試圖去考驗自己,也不要考驗別人。
2
古語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韓信年輕家貧,常去亭長家吃飯,亭長對他也很照顧,但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不樂意,不再為韓信提供白食。
韓信不得已自己出來釣魚維生,溪邊的老婆婆看他可憐,給了他一碗飯。
這碗飯韓信記了一輩子,後來封侯之後,以千金回報。
但是那位幫助他很長時間的亭長,卻只得了一個“小人”的評價。
人心不足,你越是付出,他就越希望索取更多,這個小故事讓人性的貪婪一覽無餘。
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
但是,蒼蠅貪吃蜂蜜,終究會溺死在蜜漿裡,貪婪的人,不僅得不到什麼,連自己也會搭進去。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鳥只需要一個樹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過是喝飽。
在人人不斷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們卻已經沒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定期清理家庭衛生,只留下必備的東西,你慢慢就會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東西,都不是必需品。
定期審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有那麼多佔據自己精力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任何價值。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名聲在外,但是晚年的時候,陪伴她的卻是孩子小時候的玩具、畫本。她為“事業”奔走一生,最後才發現,孩子才是她內心最柔軟的溫情。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不斷選擇拋棄哪些不必要的東西,內心才不會被遮蔽,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
3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貧寒,耕讀傳家,僅僅能得到溫飽。
但是他卻每天晚上都要燒香感謝神明賜給他的福氣,妻子說:我們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麼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說:我們生在太平時代,沒有兵荒馬亂,全家還能有衣穿有飯吃,家人沒有生病的,也沒有被關押的,為什麼不是幸福呢?
《親友書》中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剋制自己的慾望,不斷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寧。
閱讀更多 用戶101117410576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