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图文|木子叶寒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年前,曾拜读过由知名作家杨东标创作的《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一书,该书在首发式上,诸多著名学者们对此书作了高度评价,被誉为是一部厚重而灵魂的文学著作。后来,又在宁波天然大剧院有幸观看了由杨东标创作的姚剧《王阳明》。于是,不仅对王阳明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与戏中的王阳明产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与王阳明的“心学”融入其中。

知名作家杨东标用饱含深情的叙述,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王阳明跌宕起伏,传奇光辉的一生,其人生历经坎坷,磨难深重,几次受到奸佞的妒忌和诋毁,身陷绝境,险些丧命。并结合姚剧戏曲,撷取了王阳明的人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几个片段如流放、遇刺、破贼、平乱等串起主线,制造悬念,同时吸纳了民间关于娄妃的传说,以及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那种余音绕梁的绝活唱腔,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振奋人心,时而荡气回肠,令人赏心悦目,令人欲罢不能。

读书如读人,看戏如人生。读书也好,看戏也罢,一个个经典的人生哲理故事,都是相通的。读后,不由得让令人感受到一种世事沧桑之中,于内心深处,油生出的一种柔软之情,从而让忧郁的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正如书中所说,此心光明。

于是,我随着杨东标的文学滋养,也跟着接通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念,对王明阳有了更深的理解。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先来说说王阳明,生于明中朝,浙江余姚人,幼年名云,字伯安,从小天赋异禀,聪颖灵敏,勤奋好学,自小就被人称为神童。后被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竹轩先生改名为王守仁,意思为“仁义礼智信”,以“仁”为首,称为守仁。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理论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自小被人称为神童,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别号阳明,后世被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他是今人不可不知的明朝第一能人,他在少年时期就有一个圣人梦,是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

他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不仅读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孙子兵法,悟尽了道、儒、释三教,而且对于四言、骚体、古风、律绝等样样精通。

戏剧有戏剧的看头,文学有文学的读点。不管是戏剧,还是传记,对于王阳明所有的人生际遇最终又归结到他的哲学感悟上。尽管,戏剧的情节有些虚构,传记的内容真实,两都都有很强的观赏性,不仅具有清丽的辞情美,还带着浓厚的思辨色彩,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姚剧戏曲中的《王阳明》,剧情开篇就是在朝庭当官之时,因仗义执言,触犯权宦刘瑾,受到奸佞陷害,被廷杖四十,从京城流放到贵州龙场,做了无品级的驿丞。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那一年,王阳明刚好三十七岁,身体虚弱得如同一个老人,患有肺病,咳血不止。然,他外表软弱,内心包裹着一颗异常坚强的心志,龙场之荒凉可以想像,王阳明在心情最恶劣、环境最艰苦、处境最困难的情形下,却不愿沉溺于不幸之中,而是冥思苦想,乃至躺在石棺里三天三夜,他对仆人说,时辰未到,不得惊动,不得任何人来打扰,不吃不喝,他要悟死。

所谓的悟死,就是一个人要躺在石棺这中,静思悟道,体验死的滋味,磨砺内心,确实非常人所为,乃天下奇人。

王阳明在少年时立志心存高远,说读书只是为了做圣贤。1483年,他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次,他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先生笑了笑,思考了一会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显然,王阳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的观点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读书第一等事应是做圣贤,至此,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圣贤之人。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为此,他在世时的所作所为,都醉心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始终追求一个人生真理,从“心学”到“良知”,“知行合一”,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为世人所赞颂,其影响深远。

为此,结合读王阳明的“心学”,其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书中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个性极强,狂傲不羁的人,他叫王艮,自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有一天,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艮说这句话时,似乎别有深意,像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这才尴尬的一笑说:都是圣人。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阳明在四十二岁那年,正是人生黄金时光。他的学术思想正在走向成熟。五阳明的学子很多,前呼后拥,络绎不绝,江北江南,从者如云。为的是寻求人间大道至理。于是,滁州成了学术盛会的集结地。

有一次,辰州有位刘易仲,求问:“道可言乎?”王阳明笑了,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刘易仲初为一怔,继而省悟,说:“我明白了。归去以后,我当更奋发。”

观后不禁感概颇深,有句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必要做一个圣人和贤人岂是容易之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无完人,何况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在世,失落和痛苦永远都比快乐长久,快乐总是那一刹那间的芳华灿烂,失落和痛楚却总是如影随形,总让人不能摆脱。记忆中的旧伤未愈,说不定,新伤又出。

自古以来,“知行观”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可谓是天地新开,他从心的本体论出发,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良知人人都具有,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辨别善恶,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驱使。

王阳明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称为“千古第一等人”,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是在史上极为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那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在王阳明看来,“盗贼也有良知”,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看到此情节时,从大盗身上,不禁让我想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个做任何事,都不为别人着想,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人,肯定会不择手段,双眼被权利和金钱所蒙蔽,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和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陷害他人。

试想,在人的一生,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总会有一些不如自己心意的事,或者是与自己的观念想抵触,此时,抱怨只会是一种负面能量,不仅对自己无益,还会间接影响和感染到身边之人。

印象|王阳明:人皆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由此想到,一个人必须要学会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因为是他们才让你磨炼了自己的心志。毕竟,做人做事只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及时反省自身的不足,改正犯过的错误,就是一种豁达,一种超然。

毕竟,人生中的许多坎坷之事,必须要学会自己去面对,任何人只能帮得了一时,却帮不了一生。谁都知道,生活毕竟是自己过的,很多时候,只是你的心放不下。比如,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讽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

总之,在王阳明眼里,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许多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并沉迷于事情带来的不愉快的心情,其实只要把心情变一下,任何事,任何人,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这个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