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內需放緩考驗中國去槓桿決心

儘管貿易戰威脅主導頭條新聞,但在固定資產投資和零售增速均降至多年低點之際,內需放緩對中國經濟構成了更大威脅。

分析:內需放緩考驗中國去槓桿決心

英國《金融時報》 吳佳柏 上海報道

中國政策制定者終結對刺激措施上癮的決心面臨考驗,18個月來的降低風險行動開始影響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的鼓聲越來越響。

儘管關稅威脅主導著頭條新聞,但分析師們表示,內需不斷放緩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儘管有關稅威脅言論,但今年以來中國出口保持強勁,截至5月增長13%,高於2017年8%的增幅。

但是,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新建築、機械和基礎設施支出,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驅動因素)在今年頭五個月的年度增速是自至少1995年以來最緩慢的。同時零售額增長速度降至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本週觸及六個月低位,而上證綜指(Shanghai Composite)在6月份下跌10%。

分析:內需放緩考驗中國去槓桿決心

上週末,中國人民銀行(PBoC)下調了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釋放7000億元人民幣(合1060億美元)用於新增貸款和投資。

中國央行堅稱,貨幣政策仍是“穩健中性”的,但降低存準率是一系列微妙寬鬆舉措(包括以其他形式向經濟體系注資)中的最新動作。

“宏觀經濟政策永遠不可能搞絕對主義,”光大證券(Everbright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去槓桿化政策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具有靈活性和實用性。從外部來看,貿易存在風險,而在內部,信貸增長相當緩慢。經濟的下行壓力相當大。”

中國領導層已承諾將風險控制和增長質量置於短期刺激措施之上,此前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監督組織到黨內領導人,各方就債務增加和投資浪費的風險發出了越來越尖銳的警告。

但在過去10年中,當削減債務與經濟增長目標發生衝突時,政策制定者就會放棄這些優先任務。

在過去18個月裡,他們能夠在去槓桿化方面取得進展,儘管經濟增長保持驚人的韌性,但分析師們表示,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的。

政府背景的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本週發佈一份報告,警告債券違約、人民幣貶值、流動性緊張、美聯儲(Fed)加息以及中美貿易緊張相結合,可能引發恐慌。

報告稱,“我們認為,目前中國極有可能出現金融恐慌。”

股市下跌是一個跡象,表明當地投資者擔心經濟增長放緩,而且儘管有“降準”措施,他們仍不相信當局將出臺重大刺激措施來提供救濟。

華盛頓的批評人士可能將人民幣走低視為北京方面的貿易攻擊。但分析師們表示,這主要反映了美元上漲以及市場擔憂美國關稅對中國貿易順差的潛在影響。

的確,中國央行週三似乎為了支持人民幣而干預匯市,此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六個月來首次跌破1美元兌6.6元人民幣水平。中國央行很可能會對人民幣跌勢失控感到不安,因為那將再度引燃北京方面在2015年和2016年竭力遏制的資本外逃。

“我不認為中國會將匯率作為武器,”麥格理資本(Macquarie Capital)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表示。

“美元價值是人民幣的錨,但如果目的變成貿易戰中的報復,那就沒有錨,貶值預期可能會像2015年那樣自我強化。那對中國央行來說是最糟糕的情景。”

分析師認為,經濟增長放緩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的結果。隨著中央政府整治失控的借款,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支出急劇下降,導致固定資產投資下降。

北京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經濟學家安德魯•波爾克(Andrew Polk)表示:“疲弱的數據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支出疲弱驅動的,那是(中央政府政策)造成的另一個情況。所以他們不可能太意外。”

最新寬鬆措施說明,中國央行正尋求將適度刺激與企業去槓桿化和結構化改革相結合。

中國央行表示,將從“降準”獲得5000億元人民幣注資的大型銀行,必須將這些資金用於旨在削減大型國有企業債務的債轉股計劃。

對於將獲得剩餘2000億元人民幣的中小銀行,這些資金應該被用於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這些企業為中國經濟貢獻大部分產出和就業,卻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分析師們表示,這些要求將難以執行,因為注資擴大貨幣供應量,而監管機構無法輕易監測銀行如何部署資金。

但當前政策仍與2009年至2010年、以及2014年至2016年期間的那種大力度刺激相差甚遠。那種刺激將要求削減基準利率,並全面放鬆非正式的放貸額度。

“去槓桿化仍是今年的首要任務,”麥格理資本常駐香港的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寫道。

“很明顯,中國人民銀行不希望發出過於強烈的寬鬆信號。因此,它將此次降準稱為‘定向降準’,面向‘債轉股’和‘支持小微企業’。對政策制定者來說,使用‘寬鬆’這個詞還為時過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