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勝電子併購狂熱

從借殼上市開始,均勝電子資本運作金額高達200多億元,按照每次併購時的披露,這些收購資產每年應該可以帶來超過10億元的利潤。然後,幾年下來,均勝電子業績卻惡化。

本刊特約作者 路漫漫/文

2010年,寧波均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均勝集團”)開始資產重組、借殼上市之路,至2012年3月,均勝集團成功將旗下公司注入借殼遼源得亨(600699.SH)而登陸A股市場,證券簡稱改為均勝電子。

均勝電子2011年盈利1.52億元,至2017年累計盈利22.44億元。其在2017年年報表示:公司力爭在2018年實現全年營收超500億元,在繼續向100億美元營收目標努力的同時,進一步向提升經營質量、向價值創造邁進,鞏固在全球汽車零配件行業的領導地位。

成為僅次於奧托立夫、數百億元營業收入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秘訣在哪裡?

買買買。

不停步的收購

據稱,為使得公司的資產質量及盈利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儘快完成均勝電子國內外的戰略佈局,加快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2012年,公司出手19.52億元大併購。

公司向控股股東均勝集團發行1.87億股股份(發行價7.81元/股)購買德國普瑞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德國普瑞控股”)75%的股權及德國普瑞有限公司(下稱“德國普瑞”)5.1%的股權(其中德國普瑞控股持有德國普瑞94.9%的股權),代價14.60億元;向外方股東支付現金德國普瑞控股25%的股權,代價4.92億元。2012年,均勝電子完成對德國普瑞控股及其子公司德國普瑞的收購,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據披露,德國普瑞作為全球汽車電子部件一流的供應商,具有悠久的經營歷史和豐富的產業積澱。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業績有所下降外,德國普瑞控股多年來經營穩定,其高財務槓桿的運營方式是與其經營模式相適應的。

但2010年年末,德國普瑞控股已經資不抵債,淨資產為-3.94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23.70%。

德國瑞普控股盈利能力也一般。2010年、2011年營業收入33.35億元、38.96億元,淨利潤256.66萬元、1.24億元。

2012年,德國普瑞控股營業收入37.66億元及淨利潤6934.51萬元,盈利幾乎腰斬,由此可見其盈利能力究竟怎樣。

雖然德國普瑞控股此後的營業收入大幅增加,是否真的盈利還不好說。均勝電子披露主要子公司、參股公司的總資產及營業收入,另外兩項同樣重要的指標營業利潤及淨利潤卻沒有披露,因此其盈利情況不得而知。

不過,從2017年下半年均勝電子業績惡化來看,德國普瑞控股的業績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但均勝集團是最大贏家,它收購德國普瑞控股股權和德國普瑞股權的交易於2011年6月完成交割手續,交易價格12066.67萬歐元,而賣給上市公司17892.43萬歐元,扣除借款利息及中介費用,大股東還是小賺一把。不過,這點差價並不是均勝集團目標,均勝電子2018年6月20日收盤價25.98元,均勝集團持有的1.87億股份浮盈34億元,加上將近8000萬元的分紅,均勝集團狂賺35億元。

通過收購境外資產,然後低價獲取A股上市公司股票,從股價暴漲中獲取鉅額財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

2012年,公司完成對德國普瑞控股及其子公司德國普瑞的收購,後者並表,增加上市公司的業績,幫助大股東完成業績承諾。2012年,均勝電子營業收入飆升至53.58億元,而淨利潤達到2.07億元,比2011年增加約5000萬元,但扣非淨利潤1.54億元,同比僅僅增加300多萬元。

在2011年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做出如下盈利預測:2011年度,擬購買資產的淨利潤應達到1.51億元;2012年度,應達到1.76億元;2013年度,應達到1.93億元。2011年至2013年,實際淨利潤分別為1.52億元、1.78億元、1.97億元,精準完成業績承諾。

2012年扣除同一控制下合併帶來淨利潤6934.51萬元,均勝電子淨利潤只有1.37億元,業績承諾到底是怎樣完成的?

併購方面成績斐然的均勝電子在2014年宣佈了對QUIN公司的併購,並在2015年年初完成交割。接著對IMA進行併購,收購IMA的成本不高,只有1.20億元,2014年7月31日至年末,貢獻收入1.58億元及淨利潤1282.51萬元。

2014年均勝電子實現營業總收7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約16.0%;實現營業利潤約3.5億元,淨利潤3.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3%。

業績逆轉有方

2015年是均勝蓄勢待發的一年,年初公司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均勝智能車聯有限公司,收購了車音網10%的股權和北京安惠汽配超過8%的股權,和寧波產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合資成立了“寧波產城均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等。2015年1月,最終完成對QUIN公司75%股權的併購,耗資5.06億元,後者在2015年貢獻營業收入9億元及淨利潤4289.83萬元。

為了滿足收購資金的需求。2015年8月均勝電子以21.18元/股實施定增,募集資金近11億元。2015年12月24日,公司及公司子公司長春均勝與寧波勝菲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獲得投資收益5378.41萬元。

與此同時,公司研發投入繼續加大,資本化金額持續飆升。研發投入從2014年的3.57億元飆升至2015年的5.31億元,資本化金額從2014年的4718.03萬元暴增至2015年的15296.83萬元,研發投資資本化的比重從13.21%飆升至28.81%,如果保持2014年資本化比例,2015年淨利潤會減少大概7000萬元。

經過多方面的運作,2015年,均勝電子業績依然保持增長的美好形象。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0.83億元,同比增長約14.21%;淨利潤約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27%。但扣除收購QUIN帶來的營業收入,2015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只有1.46%,幾乎沒有增長;扣除收購QUIN帶來的淨利潤、處置資產帶來的投資收益、激進研發投入資本化增加金額,均勝電子的淨利潤下降越四成。併購、處置子公司、激進的研發投入資本化是2015年均勝電子將本來下降的利潤強扭成增長。

繼續76億元大併購

2016年,均勝電子上演借殼以來的最大的併購大戲。據公司稱,在安全、智能、環保三大主題下,結合均勝電子現有資源和優勢,通過收購KSS和TS進行技術提升和全球資源的優化整合就成為自然的選擇。

2016年4月29日,均勝電子分別以現金14.40億元、1.02億元收購TechniSat Digital GmbH 100%股權、EVANA Automation 100%股權;6月2日,以現金60.91億元收購KSS Holdings Inc. 100%股權,這三項交易合計耗資76.33億元,帶來商譽68.39億元。三家公司在2016年貢獻營業收入97億元,貢獻淨利潤5.30億元。

對於均勝電子而言,併購完成後,商譽高達74.68億元,佔資產總額兩成,佔淨資產五成多,是2016年淨利潤的16倍,一旦商譽稍微有所減值,估計均勝電子就要面臨鉅虧的重大風險。

但大併購並沒有帶來業績的飛躍。均勝電子在2016年年報表示,公司原有業務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報告期內實現對KSS與PCC業務並表,但因併購項目支付了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合併公允價值溢價分攤約0.62億元,對利潤有一定影響,在克服上述影響因素後,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仍同比增長約13.46%。

扣除相關費用後,三家公司實際上還是帶來淨利潤1.58億元。如扣除三家公司的貢獻,均勝電子2016年盈利只有2.96億元,比2015年下降26%。

另外,研發投入資本化飆升也增加鉅額利潤。

2016年研發投入11.60億元,資本化金額暴增至4.58億元,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重飆升至39.47%,再創歷史新高。如果保持2015年的資本化比例,均勝電子2016年淨利潤會下降近兩成,如果保持2014年資本化比例,淨利潤會下降超過六成。暴增的研發投入資本化,是均勝電子維持業績增長美好形象的法寶。

如果扣除三家公司帶來的淨增利潤及研發投資資本化飆升的影響,均勝電子基本上是在虧損邊緣徘徊了。

業績下滑開始

2017年上半年,公司各項財務指標均呈現增長勢頭。半年報披露,本期各業務板塊運營良好。2017年全年,公司營業收入266.06億元,增長43.41%,但淨利潤不再增長,下降12.75%,扣非淨利潤則虧損4521萬元。

上半年爆發性增長的均勝電子在下半年為何突然崩盤?第三季度營業收入63.21億元,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少了兩億多元,淨利潤4.08億元,扣非淨利潤1.10億元,比起第二季度少了一半。第四季度營業收入71.94億元,虧損4.91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5.24億元。

2017年年報對第四季度鉅虧的原因進行了解釋:美國政府稅改對淨利潤一次性影響約0.65億元;高田資產收購項目專門發生的一次性中介服務費用約1.11億元;四季度,KSS因新產品的量產爬坡毛利率相對較低,同時為新產品量產發生額外的費用和支出合計影響約2.45億元;墨西哥工廠的整合造成的一次性影響約1.27億元;KSS其他減值準備和存貨核銷約0.47億元;研發支出使同比管理費用增加較大。

原因不少,真實情況是怎樣?

均勝電子通過新設立的美國全資子公司 Knight Merger Inc合併美國公司 KSS Holdings, Inc.(下稱“KSS”)。KSS在2015年實現的營業收入為99億元,淨利潤2.25億元。截至2015年年末,KSS的資產負債率為90.57%。盈利能力一般,負債率高企,評估增值率卻高達1248.01%。

在重組公告中,均勝電子表示,KSS具有較高的營收規模,具備持續健康經營的能力。而在2015年之前,KSS是盈利困難戶。審計報告顯示,2014年,KSS營業收入82.64億元,虧損5295.30萬元,截至2014年年末,未分配利潤-9459.68萬元。那麼,KSS在2015年又是如何走出虧損深淵的呢?。

KSS在2015年銷售費用6352.83萬元,同比僅增加了6萬元。管理費用同比減少6000多萬元,其中研發支出減少4451.58萬元,折舊與攤銷減少1.27億元,銳減七成,這在2015年固定資產原值增加超過4億元及無形資產增加5000多萬元的情況下。2015年年末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增加了約8億元,存貨增加2.4億元,但資產減值損失從2014年的3003.13萬元銳減至899.58萬元。另外,2015年年末突然增加了研發支出9891萬元,相當於增加了近億利潤。

在費用大幅減少的情況,其他流動負債顯示的大部分費用卻在大幅增加。

最奇怪的是應付普通股股利。2014年年初未分配利潤2.92億元,2014年虧損5295.30萬元,普通股分配股利3.23億元,遠遠超過可分配利潤,導致2014年年末未分配利潤為-9459.68萬元。2014年年末應付股利為零,而2015年末應付股利高達1.18億元。另外,KSS債務纏身,截至2015年年末,KSS資產負債率超過90%,負債總額增加了16.56億元,扣除應付股利,負債總額增加超過15億元。2014年、2015年,利息支出均超過2億元,在這樣的情況,普通股股東卻熱衷分紅,實在奇怪。

而均勝電子的研發投入高達19.8億元,比重繼續飆升。2014-2017年,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重分別為13.21%、28.81%、39.47%、47.85%,按照這樣的趨勢,均勝電子研發投入資本化的比例在2018年將突破50%大關?

均勝電子併購的步伐無法停下。2017年11月,公司子公司Joyson KSS Auto Safety S.A.與高田及其各區域子公司完成資產購買系列協議的簽署。到2018年4月,完成對購買高田公司除PSAN業務以外主要資產的交割事宜。最終實際支付的對價為15.88億美元。

至今,從借殼開始,上市公司資本運作金額高達200多億元,按照每次併購時的披露,這些收購資產每年應該可以給均勝電子帶來超過10億元的利潤。然後,幾年下來,均勝電子找了一大堆理由解釋業績惡化。

而均勝電子已經債臺高築,2017年年末負債總額215.62億元,有息負債超過百億,2017年一年的財務費用高達5.09億元。

而均勝集團卻穩賺不賠,從借殼至今,短短几年,除了套現獲取超過20多億元的現金外,持股股票市值近百億。

回購、增持、減持輪番上演

2018年5月,均勝電子發佈《關於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預案公告》,本次回購股份資金總額不低於18億元,不超過22億元。截至6月20日,公司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110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17%,支付的資金總金額為2.94億元。

而公司控股股東均勝集團也“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增持了公司32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35%,增持金額約845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均勝集團持有公司33.56%的股份,累計質押股份數為2.64萬股,佔其持股總數的比例為82.70%,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7.76%。

併購過多、消化不良的均勝電子業績已經難以支撐其市場表現,過去半年均勝電子股價已經下跌了四成多。

而均勝集團此前已經開始了轉讓、減持。2014年12月,均勝集團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其所持有的均勝電子160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2.52%)轉讓給王劍峰。2015年4月,均勝集團通過交易所繫統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3180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998%。並擬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減持公司股份,累計減持股份不超過7000萬股(含本次已減持股份)。所得資金將用於償還銀行併購貸款和向公司提供優惠利率的貸款用於支持公司後續的海外併購。

此後,均勝集團向公司提供多少優惠利率的貸款用於支持公司後續的海外併購?2015年年報顯示,均勝集團並沒有給均勝電子提供資金。2016年、2017年依然如此。說好的資金支持呢?

精準套現不久,股市大跌,監管部門嚴格控制大股東的瘋狂套現。均勝集團的後續減持計劃落空。形勢所需,均勝集團和王劍峰等開始增持公司股份。但與之前的減持相比,速度明顯放緩。2015年4月27日至5月4日,短短几天套現22億元,而完成增持4.5億元的目標卻需要一千多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