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才能你知道多少?

諸葛亮在歷史上不是被高估了,而是完全被會錯了意,由於三國演繹的深入人心,甚至把諸葛亮簡單地理解為智多星,這完全是對一個偉大軍事家、政治家的嘲笑,因此孔明不是高估,而是被低估甚至是誤解。

陳壽說孔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這是完全不懂兵法的評價。所以李靖才說“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史官關心的是打仗的故事,但是軍事家關心的是打仗的步驟和策略。孫子兵法有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多數解讀“奇”為奇謀,所以在品評軍事人物的時候也喜歡以看他是否神機妙算,是否料事如神為主。但是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對李世民講, 靖曰:“‘奇’音‘機’,故或傳為‘機’,其義則一。考其詞雲:‘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機。’奇,餘零也,因此音機。臣愚謂兵無不是機,安在乎握而言?當為餘奇則是。夫正兵受之於君,奇兵將所自出者[也]。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則民服。’此受之於君者也。又曰:‘兵不豫言,君命有所不受’,此將所自出者也。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是故握機握奇,本無二法,在學者兼通而已。"也就是說,在戰爭中,決定勝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對戰場形勢的全盤估計,奇兵,指的是在正規部隊之外,根據戰場形勢,充分估計,設置的預備隊。因為以有算對無算,所以預備隊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但對不懂兵法的人眼裡就會覺得丞相太神了,總能在合適的位置設置合適的部隊。

與之相比,出子午谷只能說是一種想法,是否可行還必須推演。可做參考的還是李靖3000鐵騎突襲滅東突厥之戰。這一戰已被廣泛頌揚,但會看爭鬥的全過程,李靖長途奔襲,大敗東突厥頡利可汗大敗後,並未能當時擒獲頡利。頡利一逃磧口,遭李績軍堵截;再逃靈州,遇李道宗,終被擒獲。因此李績、李道宗才是奇兵。如果沒有這兩支隊伍的策應,頡利只是一敗,還有可能重新捲土而來。所以諸葛亮對出子午谷的策略並無把握,因而不予選擇。

諸葛亮的才能你知道多少?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與之相比,諸葛亮的治戎為長,則是古今兵家對戰爭態度的不二選擇。仍以隋唐為例,楊廣、李世民都多次徵高句麗,但均未取得決定性勝利。在貞觀後期,李世民開始採取長期襲擾,備戰備兵的策略,放棄在時機不成熟時畢其功於一役的思想,而是通過邊境的不斷襲擾(尤其是對農牧業的影響)影響高句麗的經濟;通過逐漸組建新軍,水陸兩軍共同建設,避免強徵兵丁對地方的影響;通過優待和釋放俘虜,通過經濟發展,提高大唐對民眾的吸引力。最終在李治朝高句麗出現內亂時一舉將其拿下。諸葛的策略和李世民的基本相似,但可惜益州疲弊,西蜀偏於一隅,後主不若李治,魏雖政變,但未至大亂。因此最終未能如願。但根據唐朝故事,並非完全不可能。

諸葛亮另外一個被挑剔的地方是,認為蜀漢滅亡,是諸葛亮窮兵黷武,至少是不作為或用人不當所致。但回看歷史,丞相逝(公元234)至蜀漢滅(公元263年)期間29年,讓一個人為去世三十年後的朝政負責實在苛責。而期間蔣琬費禕姜維主持內政軍事,俱有可說,而三個人最大的共同點,是人品好。蔣琬的大度雍容,費禕的恪盡職守,姜維的百折不撓,都說明了諸葛亮用人的特點:用人以賢。要德才兼備,這樣才可以長久。也才能體諒丞相用人之道(注意,非術)。這也是諸葛孔明垂百代仍被我們緬懷的原因。

劉軒鴻: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禕和姜維劉軒鴻:如何評價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禕和姜維?。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以前總看見一個人被誇後來發現可能不是那麼回事於是一橫心走極端決定質疑這個人的一切。”

許多人對許多事,都經歷過類似心情。大多是小時候深信不疑、稍年長後心生疑竇,最後悍然轉向。這種逆反心態,基於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騙後的補償心理,很容易讓一個形象,從被高估轉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講,叫做一粉頂十黑。

比如現下,諸葛亮,即是如此。

傳統的民間諸葛亮形象,基本由羅貫中《三國演義》塑造,輔以各類民間傳說。大體上,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呼風喚雨,足智多謀,老成持重。京劇裡,周瑜總是年少英俊,諸葛亮總是一把鬍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諸葛亮還大了六歲。大體上,傳統的諸葛亮,是民間概念裡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風範。魯迅先生總結過,羅貫中“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羅貫中不是個好擁躉。夸人也誇跑偏。這不,一粉頂十黑了。

等這一代人接觸過一些正史,發現諸葛亮並沒有火燒博望、水淹白河、火燒藤甲兵、草船借箭、借東風,發現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那麼翻雲覆雨算陰陽盡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緒。讀書大略而過的,很容易握住陳壽的兩句話做文章,曰: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噢!原來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啊!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呀!都明說諸葛亮不擅長應變將略了!!

於是,羅貫中苦心經營的妖道諸葛亮形象,基本垮臺了。

但是,等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羅貫中從來沒認真討論的一個事:諸葛亮不是個老成持重的小老頭兒。

陳壽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漢尺一尺合23公分,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偉岸。三國時,大家並不那麼高,《三國志》裡,連太史慈七尺七寸約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諸葛亮在當時,“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高而且帥,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書上也不過“瑜長壯有姿貌”。僅論描述,還未必勝過諸葛亮。

這個高而又帥、家世還頗有背景——諸葛亮祖上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叔叔諸葛玄領過豫章太守——的山東男子,二十七歲上遇到了劉備,然後送出《隆中對》。話說,一千八百年後的今天,一個二十七歲、從沒參加過工作、手握互聯網、可以搜索各類信息的男生,開著PPT,給老闆做預言,規劃二十年後天下局勢,只要能中個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讓股評家們羞殺;而當日,劉備面對的,是這麼個演示:

那年劉備四十六歲,已經跟過了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和劉表,到處得人心,但到處不順利。他對面是一個二十七歲,沒有互聯網,沒有工作經驗,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東青年,在跟他說:不可與曹操爭鋒;可以與東吳結盟但不可圖之;應該先佔據荊州,然後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馬夾擊中原……

劉備當時,一定覺得很玄幻吧?身為劉表手下客將,一個省級軍閥的跟班,聽一個青年跟他談論如何分割天下?

——當然,三國時,許多人都做大戰略規劃。比如,魯肅、甘寧和周瑜,都提出過西取巴蜀,統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論戰略的宏偉程度,這幾位的想法,都不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問題在於:他們的構思,始終是構思;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整整十二年後,完全實現了——公元219年,劉備平了漢中,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從荊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遷都……

如果不是孫權和呂蒙背棄盟約偷襲荊州,諸葛亮簡直像個預言家。在看著諸葛亮的構思一步一步邁向現實的時刻,劉備會不會偶爾一迷糊,覺得諸葛亮是穿越來的?

羅貫中從來沒認真討論的一個事:諸葛亮,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劉備的思維方式。

就在劉備當陽敗北時,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孫權結盟,共擊曹操。此後諸葛亮渡江與孫權結盟,赤壁一戰成功。很少有人思考過:如果諸葛亮不在,劉備會怎樣?依照劉備一貫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孫權,成為孫權的客將——一如此前,他依附劉表、袁紹、曹操們一樣。

而在擁有了諸葛亮之後,劉備第一次,試圖主動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

然後,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開啟。

羅貫中從來沒能說好的一個事:諸葛亮,是個賢相。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諸葛亮可以和管仲、蕭何、子產、召公這些前代神話宰相相提並論。按劉備死時,諸葛亮四十三歲,為蜀漢實際的統治者。他所做的事兒: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制度;開誠佈公。實事求是,不搞虛的。結果是整個蜀漢對諸葛亮,是“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執法松泛招人愛,不難;執法嚴格,還能招人民熱愛,這才是神話。

——換句話說,諸葛丞相,其實是諸葛青天大老爺啊。

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這一點,羅貫中也很少說及。

諸葛亮曾跟後主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他自己死的時候,不會留下多餘財產。到他故世時,確實如此。諸葛亮逝世後,蜀漢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後朝廷看著沒法子了,立起廟來,於是香菸鼎盛,真是有十里長街祭丞相的意思。諸葛亮歿後數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唸叨諸葛亮好,彷彿西周人民歌頌周公召公一樣,把他當聖人看待。

當然啦,羅貫中也不會提及的其他事實:

——雖然諸葛亮的《出師表》大家都會背,但大家很少意識到,他給劉禪安排的董允、費禕、蔣琬那幾位多麼幫忙。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運轉;諸葛亮死後,蔣、費、董又讓蜀漢朝廷穩穩運轉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間,曹魏經歷了正始之變,司馬家當政,一個皇帝被貶黜(曹芳)、一個皇帝被殺死(曹髦);東吳則有諸葛恪和孫郴兩代權臣被殺,一個皇帝被廢(孫亮)。相比起來,蜀漢直到滅亡,未曾內亂。

——諸葛亮確實是個發明家。雖然木牛流馬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南征孟獲時發明了饅頭也只是傳說,但連弩、鑄刀等還是夠瞧的。日理萬機的政治家還能順手搞搞發明,普京估計也得發愣。

最後,終於得說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了。

一向對諸葛亮的爭議,總覺得正史中的他,沒有如《三國演義》那麼神出鬼沒,尤其是陳壽這兩句話: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嗯,諸葛亮不擅長奇謀和將略。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嗯,諸葛亮不擅長應變。

但是……等一下。

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治戎,治戎者,整飭軍隊是也。史書說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這幾句,基本就是《孫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嚴整,不擾百姓,岳飛的岳家軍也不過如此。至於他的屯營佈陣,更是傑出,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去看他的營壘佈局,感嘆“天下奇才也”。

治軍有法,統御有方,不過如此。

三國時,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一州。人口,曹魏超過四百萬,蜀漢滅亡時三十八戶,九十七萬。吳國大鴻臚張儼的說法是: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萬之數;曹魏的地界,十倍於蜀漢。結果是?

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響應,馬謖街亭違背諸葛亮命令,敗北,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攻陳倉,糧少退兵。魏國追擊,王雙被斬。

諸葛亮派陳式取了武都、陰平二郡,從此這兩處半永久歸於蜀漢統轄。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來戰,諸葛亮退兵,張郃追擊,被射殺。

——這裡得多提一句。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眾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幾位親貴大將,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位最厲害了。夏侯淵死於定軍山劉備指揮的黃忠所部,于禁被關羽擒住,張郃死於諸葛亮之手。張郃死時,是國家第二高的軍事長官車騎將軍。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持。司馬懿不敢出戰,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於是跟魏明帝玩雙簧:上書要求出戰,魏明帝問辛毗“他要出戰就出啊,這是鬧哪出?”辛毗:“他這明擺著是不想出戰又得擺姿態”,於是辛毗親自拿了天子詔令去前線,“不是司馬懿不敢跟諸葛亮打看見沒,是天子不讓!”司馬懿這才懾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麼看,但拿現在打個比方吧:

一個面積不到我國1/9,人口不到我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我國五次,打得我國只有還手之力,我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死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哪位說了:不對啊,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應變戰略,不是長處嗎?

諸葛亮的才能你知道多少?

諸葛亮的才能你知道多少?

實際上,原話是這樣的:

“然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翻譯的意思:

他諸葛亮,相比起奇謀來更擅長治軍,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戰略強,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傑,加上又是主動進攻,加上人還不如你多,所以沒能成功……

——這話細想,不大好聽。好比有人跟你說,“哎呀我打麻將比較好,德州撲克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傑;我籌碼還不如你多;在你家打德州撲克,我沒打贏你”——你會不會覺得,他那句“人中豪傑”,有點諷刺的意思呢?

——如果這樣的人還算“不會打仗”,那他的對手們,真是要羞愧死了。

第三方觀點,吳國大鴻臚張儼認為:

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來,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實力對比,結果因為耕戰安排得當,刑法整齊,反客為主,幾萬步卒,居然有氣吞天下之勢;司馬懿佔據十倍的實力,手握精銳,居然沒有擒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於自我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假設諸葛亮不死,那麼魏國從西北到中部,無法解甲釋鞍。到這地步,勝負也很明顯了。

——就這樣,還能說諸葛亮沒勝過司馬懿麼?

當然,還是會有一批異想天開的,認為諸葛亮沒采用魏延同樣異想天開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議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滿足以下條件:他自己掌握佔蜀漢人口1/200之一的精銳,不帶大量糧草奔襲,指望到長安後,魏國人會屁滾尿流,主動逃出長安,還得要求諸葛亮等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這些套路,也就是賭棍敢玩兒。然而,諸葛亮不是賭棍。

實際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面對的是這麼個局勢:

二十七年前,那個又高又帥的山東青年,在曹操已經控制天下2/3的狀態下,開了這局遊戲。按說,天下定了2/3,這個開局,已經太晚太晚了。好比說,你在2007年發佈智能手機系統,還來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時,你發佈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統。

然而,諸葛亮認準了四十六歲、顛沛流離、四處給人打工的劉備,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

他給劉備佈置了隆中對,讓劉備第一次試圖擁有自己的領地。他為劉備促成了孫劉同盟,擊退了曹操,掌握了荊州,控制了西川和漢中,三分天下。到此為止,他的計劃很成功。他從當一個縣級幹部的秘書,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後,計劃因為孫權和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隨後是夷陵之戰,以及劉備逝世——諸葛亮曾因為沒勸住劉備而感嘆法正的早逝。到此為止,這局hard模式下的遊戲,其實已經輸了。

但他沒有認輸。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擔當著蜀漢實際的君主地位,營造了一個富裕繁榮、路不拾遺、沒有醉漢的國家——一個沒有了他,還是可以支撐三十年穩定的國家——然後用只佔對方1/9的資源,不斷攻擊曹魏,試圖讓曹魏再一次發生內亂,然後把握住機會。他沒什麼物慾,家裡也只有桑樹八百、田十五頃。吃得少,想得多。

諸葛亮的才能你知道多少?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徵時在後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專門負責出謀的荀攸,有問啥意見都懂的賈詡,有給他下決定的郭嘉,有程昱、劉曄、蔣濟、司馬懿們。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漢中時負責日常工作,在與劉備初遇時給他規劃未來行程,給劉備下決定,最後自己親自負責規劃國家、制定法度、選拔官吏、訓練、整飭、日理萬機之餘,還能搞搞小發明。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把這個一開始就註定要輸,好容易打出轉機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著,一直到瀕死之際,還堅持領著軍隊,在西北渭水邊緣戰鬥呢?不知道。

很多年後,東晉的桓溫遇到一個百歲老人,說少年時見過諸葛亮。於是有以下對話:

桓溫:“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老人:“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我們開了上帝視角,會覺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似乎也不那麼可怖。

真站到他的處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間他的所作所為,如何硬生生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才能領會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並不是羅貫中筆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個得吃飯喝水,會緊張會驚懼,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來應對亂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裡,用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週遭,想象一下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