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袭白马,关羽斩颜良!

有人说《三国志》作者陈寿惜墨如金,他写的《三国志》太简略,不太好理解。因此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了注。确实如此,但也并不尽然。这是事物的二面性。如上面标题是《三国志》中记载的一次比较单纯的一次军事活动。而且记载非常详细、具体。在摘录史书原文前先说一下前提概要: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在处理了“衣带诏”案后东征徐州的刘备,刘备弃军而逃,曹操至下邳俘虏了关羽并刘备妻子,大约于三四月间返回许都。

曹操袭白马,关羽斩颜良!

另一方面,袁绍于该年二月,率领十万大军屯兵黄河北面的黎阳,遣大将颜良等领万余兵为先锋,渡河围住了曹军据守的黄河渡口据点,白马城。守将刘延向曹操告急求救。曹操从徐州回来,经过修整,于四月准备北救刘延。行前随军谋士荀攸献计建议:《三国志》武帝纪•“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同书关羽传中还有一段记载:“……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两段《三国志》关于此战役的记载,对于一般人们,普通群众来说,对于平时少接触古文和对三国历史比较陌生的人来说,理解确实有难度。但对于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大学教授一级的专家,学者,或如吕思勉,司马光等这样的史学大师来说,应该是能够理解的,可以理解的。怎么会不理解呢!?因为这两段《三国志》的记载,合起耒约有-百五六十字(标奌符号不计)之多,足够详细,具体,一点也不简略。从曹操谋士的战术设计,敌方的反应,然后进行巧妙的战术突破和战术推进。而这正是曹操作为杰出的军事家的突出表现。正如裴松之评说:“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就是说曹操的战术变化莫测,没有人可与他相比(“无方”),他对军事科学的认识与应用达到了最高并有可超越的境界。即能够创造性的运用兵法(“略不世出”)。由于曹操出奇的战术运用导致“良大惊”。特别是关羽传的一段记载更是令人如身临其境,连杀死颜良的具体动作都写了,可谓是古代版的战场实况录像。如此精彩,生动,真切,具体详细的历史记述,竟不被后世理解和明白,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真是不可思议。

曹操袭白马,关羽斩颜良!

这一发生在一千八百一十七年前的白马战役,虽然只杀死一员袁营大将——颜良,但其重要性而言,直接关系官渡之战的进程和成败,有关曹操的命运和前途,当然也关乎当时的历史走向。就其记述的艺术性而言,则是详而不烦,明而不俗,准而入机,妙而似秘。以至作为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对此疑而生惑。易中天《品三国》第九集,一决雌雄:“其实就是连官渡之战的许多细节,史学家都有不同看法。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在谈到这场战争时,就几乎将《三国志》全部推翻。(因无法理解)吕先生甚至说:‘《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指白马,乌巢等战役),大都是靠不住的。’(不理解而质疑)他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并不在于谋略,(因不理解曹操的战术,此路不通,只好另辟蹊径)。主要是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关于这一点易中天先生也不认同)这就没办法辩证了,请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琢磨。”可见吕思勉先生是找到了理解官渡之战的“切入口(兵谋)”而进不去。但除了吕先生好像没有人达到过此切入口,或到了此点,悄然离去,没敢自找麻烦。就这样关羽斩颜良成了:“ 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立斩马下” 的千年之“神话” 。历史文明成为神(?)话,岂非奇闻怪事?

为找回历史文明,还原历史真相,没办法,我一个没多少文化的业余爱好者,就试着来解析这一段历史故事如下:荀攸为曹操分析形势:“今兵少不敌,(要想个办法)分其势(来解决)乃可。”这是荀攸说的第一句话。当时袁绍兵力上十万,这没有异议。但当时曹操投入多少兵力呢?史书没有记载。我的意见大约二至三万人。那荀攸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兵少不敌”的问题呢?“分其势乃可”。怎么“分其势”呢?他接着说:“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这一段话就是兵书上说的声东击西的战术。这里实际的运用是声西击东。这段话的理解要点有:“公(曹操)到延津”的“到”,要理解为“向”。谋士荀攸要曹操摆出一副好像要(“若将”)引兵从延津渡过黄河,对袁军实施攻击(“渡兵向其后者”)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声东”,是一个战术上的“假动作”。能起什么作用呢?分散袁军兵力,分散袁绍的注意力“绍必西应之。”然后再实施“击西”的战术手段:“轻兵袭白马”,而达到“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的战术目的。从而解决了解救白马之围“兵少不敌”的困难。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一:津口就是渡口。黄河流经地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河水中带有大量的泥沙而呈现黄色,故曰黄河。黄河流经各种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当黄河流到一段比较平坦的地区时,水流缓慢,河面变宽,这时河水中的泥沙就沉淀,年长日久形成津口。津囗河水非常浅,除了汛期,平时人可以淌着水走过河去。黄河有这样的许多津口。官渡之战这一地段黄河就有两个这样的津口。西边的叫延津,东边的叫白马津。因白马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非常重要,所以早前就在黄河南岸筑有城池防守。白马和延津两个渡口之间的距离,史书没有交待。我推论大约五,六十公里。二:轻兵。什么是轻兵?轻兵是一个概念。要了解古代军事历史必须明白这些军事概念。在三国时代黄河流域有两种兵种:步兵、骑兵(长江流域还有水军或船军)。步兵、骑兵-般是一起使用的,我把他叫做混合兵。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突袭乌巢时所用的就是这样的混合兵。史书上称为“步骑”。《三国志》武帝纪:“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那上面说的轻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呢?答:步兵和骑兵,也是一种混合兵。那史书上说的“轻兵”与“步骑”区别在哪里呢?答:步骑是行军距离较近不用带辎重的混合兵,轻兵是行军距离较远应带辎重而不带辎重的混合兵。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距离与辎重上。荀攸说的合情合理。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三国志》好像有点瑕疵,记述上有点小问题。前面的“公到延津”与这里的“绍闻兵渡”,好像曹操到了黄河边的延津,渡过了黄河。袁绍知道以后才“分兵西应之” 的。其实曹操并没有到达延津,更没有渡过黄河。“绍闻兵渡”, 和“公到延津”, 是袁绍得到曹操行军动向的讯息后,作岀必然的猜想和判断,和由此作岀了相应的部署——“分兵西应之”。如此战术完成了“声东”阶段而进入重要的“击西”阶段。《三国志》武帝纪:“公乃引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先说后半句,“良大惊”,为什么颜良会大惊呢?因为已经达到了荀攸说的“掩其不备”的战术效果。“未至十余里”这“十余里”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和“轻兵”等一样是古代军事上通行的基本概念。颜良围住白马,以白马为中心半径约“十余里”周边有关的点上设哨卡,叫“偵候”,“十余里”就是“警戒距离”。当曹军进到离白马十余里的时候,哨兵就快马回报。这快马与曹军(以步兵)行军十余里的速度的时间差,就是“预警时间”,约一小时。可以作调整部署应对之用。再说前半句“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这句中的“兼行”两字是整段《三国志》记载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理解的核心。什么叫“兼行” ?怎么样“兼行” ?以及“兼行”的目的?“兼行”与上下文的关系等。“兼行”是曹操实施声东击西战术计划在战术上的“有效突破”。作为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据易中天《品三国》第九集•一决雌雄),在认识上没有突破对曹操在军事活动中精彩的,巧妙的战术动作的理解。怀疑曹操的军事才能,怀疑历史记载:“《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大都是靠不住的。”比起吕先生,这位《品三国》的易教授,头脑思路要灵活的多。他把吕先生认为头痛难缠的曹操的战术动作和陈寿说的一些话统统贬入官渡之战的许多“细节”,作了淡化处理后,对官渡之战的首战,曹操奇袭白马,关羽斩颜良这一段精彩历史,作了“惊人出色”的解读和表述:《品三国》上魏武挥鞭•第九集•一决雌雄中这样说:“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也果然上当,派兵驰援延津。于是,曹操带领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北挺进,走到延津附近,又突然带领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围攻白马的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立斩马下’,白马围解。”其中“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易中天先生简单的包办了“袁绍也果然上当”。“走到延津附近,又突然带领‘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这“一小股”大约是什么概念?是个位数?百位数?千位数?这“轻骑兵”又是个什么概念?荀攸说的是“轻兵袭白马”,“轻兵”与“轻骑兵”是同一个概念吗?有“轻骑兵”这个概念吗?虽然只有一字的差别。更令我奇怪和不解的是这“一小股”轻骑兵突袭白马,会令颜良大惊?会令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立斩马下”?! 颜良他莫不是在打瞌睡吧?但这更像是被易先生用比越俎代庖更甚更妙的手段帮助关羽把顔良“立斩马下”。把陈寿“惜墨如金”的《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次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等不屑一顾。从“惜墨如金”的简略上,远远超越了古人。从对官渡之战的“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远远胜过吕思勉先生。闲话少说,再回到前面“兼行”的话题。远距离或较远距离行军,一般白天行军,晚上宿营休息,兼行就是晚上白天持续不断的行军,一天走两天的路。当然不能连续性的兼行,人的体力是有極限的。那曹操的“兼行趣白马”是这样“兼行”的吗?不是,肯定不是为赶一两天路程的“兼行”。因为荀攸的话说的明白:“轻兵袭白马”,没有带辎重能在中途宿营休息过夜吗?“轻兵袭白马”是荀攸说的话,“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是曹操的实际行动。那么为什么要兼行呢?兼行的目的意义在哪里呢?荀攸说的话很明白,是要达到“掩其不备”的目的。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议“公从之”,并照他说的做了“引军兼行趣白马”,达到了“掩其不备”的效果:“未至十余里,良大惊”。那为什么荀攸说的“轻兵袭白马”;与曹操实际做的:“引军兼行趣白马”,能达到“掩其不备”而使“良大惊” 的效果呢?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吕思勉先生对官渡之战中《三国志》上所说的兵谋,产生怀疑,在理解与认识上不能突破的关键所在。荀攸对曹操说的那段话是早就进入了军事家兵书中的战术,叫“声东击西”。荀攸知道,曹操知道,袁绍也肯定知道。官宦世家,四世三公,用军事手段打败了张燕,灭了公孙瓒而统一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一个军阀袁绍。能如易中天说的:“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也果然‘上当’ ?派兵驰援延津。”当年曹操是四十六岁,袁绍年龄大概差不多。这样的年龄,这样资历的袁绍,这样早已闻名天下的著名“兵家战术”,他袁绍能不知道吗?能这样轻易的“上当”吗?再说荀攸说的明白:“绍必西应之。”这是必然的应对。好比下象棋,你将他一军,他必须得先应将一样。那袁绍既然知道曹操用的,可能是声东击西的战术,没有像易先生那样轻易的“也果然上当”。那除了“分兵西应之”必然的应对之外还有其他预防性措施吗?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文中分析,确实还有一种为军事领域当时通行的另一层面的应对措施:“密切暗中监视,紧防其‘击西’的动向。”军事情报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古今是相通的。因此吕先生不明白的“兵谋”也就能通了。曹操进兵延津,袁绍得到情报后,一面“分兵西应之”;一面派人暗中秘密跟踪,监视。防着曹操可能的,突然转向袭击白马。如果曹操的袭击行动一暴露,不但达不到“掩其不备”的效果而使袭击行动失败。所以在这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中,“击西” 的保密是关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军事上的斗争就是这样进行的。袁绍暗中防着的这一手,荀攸知道,曹操也知道。“轻兵袭白马”与“兼行趣白马”,一个说的,一个做的,都是同一回事。那么究竟是怎么“兼行”的呢?曹操从开始进兵,每天白天行军,晚上结营过夜休息。这样的行军到延津大概需要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袁绍的暗中监视跟踪的侦防人员也这样晓行夜宿的在暗中跟随着。但晚上还是要睡觉休息的,无法做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视。许多秘密的行动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主动性是军事行动中取得胜利的必要保障。所以曹操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式(人含枚,马勒口),选一部分(约五千至一万)的轻兵,悄悄的离开营围向白马奔袭。因为“轻兵”没带辎重,所以百里以上的行程,中间没法宿营休息,只能“兼行”。因为“轻兵”没带辎重,所以袁方监视人员,夜间行动没发现,连第二天早上也看不出任何形迹,昨日的屯营如旧。如果发现屯营有变化,也就是说曹操带走了部分辎重被发现的话,他们会立即报告袁绍,袁绍有时间做出反应。曹操的偷袭就失效了。曹操的偷袭行动突破了敌方的第一道情报监视控制网,而进到了白马围城部队司令颜良设的“警戒圈”。哨兵向颜良报告:十余里外发现曹军!这么近的距离突然出现曹军能不使颜“良大惊”吗?这十余里的路,曹军一个小时就要来到。已经来不及向远在黄河对岸驻守黎阳的袁绍求援。只好调集围城兵力迎战。这时作为军事家的曹操,表现出了卓杰的军事才能。把“声东击西”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以前从未有人用过的“略不世出” 的战术:使“张辽,关羽前登”。什么是“前登”呢?就是令张辽,关羽两人脱离队伍加速前进,提前到达白马。那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实施前登的呢?“未至(白马)十余里”;应该是袁军哨兵快马在前面跑,后面张辽,关羽以适当的距离跟进。这样颜良连最后“十余里”的预警时间也被剥夺了,想调集围城部队迎战的机会都没有了。斩颜良请看《三国志》关羽传“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这里有-奌要特别提醒一下:这曹操使張辽及羽为先锋击之中的“先锋” 二字,不能以常规或一股的认识耒理解。战无常态,兵无常规。曹操就派了張辽和关羽两个人为先锋,没有或不可能再多带上-个人。这就是曹操“略不世岀”的战朮。羽望见良‘麾盖’”,什么是“麾盖”?麾就是大旗,颜良的帅旗,由亲兵(或《三国演义》说的本部兵)揵着跟随主将;盖,有人好象认为是傘盖。-个武将顶盔贯甲的撑着伞盖在战地,合适吗?应该是车盖。当时颜良是乘车巡视(白马)围城现场。那颜良为什么乘车巡视呢?从二月开始围住白马城至被杀当时(应在五月)这么长时间内肯定下过多次雨。雨天巡视坐有盖的车比较合适。那当时有否下雨呢?应该没有下雨。但有疑似下雨的可能。另外还可能是坐车巡视觉得舒服,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反正守白马的刘延不会有什么举动。总之当时颜良是乘着唯一的-辆带顶盖的马车。顶盖的高度略高岀于人群的高度。那关羽什么时候望见“良麾盖”的呢?也就是当时关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发起攻击的呢?当哨兵刚到颜良车前的时候与张辽,关羽的距离约千米;时速约三,四十公里。这时他们开始一边减速,一边向白马观望。当哨兵报告完曹兵已至十余里的消息,颜良大惊的时候。这样的大惊并迅速波及到袁军所有将士的时候。当颜良已来不及向袁绍报警求援,没办法,只好命亲兵传令调集围城部队被迫应战的时候。当传令兵刚要上马准备去传令的时候,关羽已进入到(距颜良)五百米的距离。望见“良麾盖”,并已作出判断,定下决心,鼓足勇气,与张辽打一声(你在此等我)招呼后,突然打马加速冲向颜良。当袁军上下一片惊慌不安,吵杂躁动的时候,这一关羽的突然出现,像沸腾的锅中倒下一瓢冷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甚至可以说进入到凝固的状态。连奉命的传令兵都停止了行动。这时候的颜良和麾下袁军将士,都睁大眼睛,以一种吃惊的神色呆望着关羽飞驰冲向麾盖,冲向车前的时候。请人们猜想一下袁军将士,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及大脑思维活动?如果可以用现代仪器来测量一下在场的所有人(如果有这样一种可能)的话。我有理由相信,仪器可能会显示出同一的电子波动数值。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当时在场的袁军将士真正达到了一句成语的境界:“万众一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探讨一下这真正达到“万众一心”的具体心理活动呢?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特定环境,突然出现的特殊人物——关羽。这时还来不及下车的颜良,副将淳于琼,谋士郭图以及所有在场的袁军将士,第一个想法是:“这是什么人?什么身份?”这时候众人必然都是懵的, 猜的。我想这正是曹操用张辽及关羽“前登”的原因和理由。并非曹操手下的将领战斗力不如关羽;也并非关羽的武功在颜良之上;更不是关羽能足有斩杀颜良的本领。因为当时关羽是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張“陌生脸孔”。那些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战绩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当时的刘备一贯吃败仗,关羽能有知名度吗?曹操用关羽的另一个理由,关羽传记载:曹操派张辽探听关羽,知关羽终不肯留在曹营,也就是说关羽不是自己人。再说刘备逃往袁绍那里,曹操也能料得到。所以曹操派张辽(实际监视)关羽为先锋突袭白马,是早就想好的。不论出现何种情况,对自己都不会有任何损失的“三重”借刀杀人之妙计。再回到白马现场,袁军对于突然出现的关羽的苐二个问题:“他是来干什么的?”不知道!不可能知道!但很快他们就会知道。在这想知道,不知道,没法知道,到很快就会知道,这中间的短暂的时间中,他们只能等待。但就是这样的以秒耒计的短暂的等待中,他们也总得有一个态度。即对关羽身份的暂时认识态度。这一个临时或暂时的“预设认识”,只能靠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来猜测完成。对于刚刚接到警报后的战场环境中的袁军将士来说(包括颜良),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所以他们对突然出现的关羽的第一个意识(猜测),好像“不可能”是“敌人”。从常理上讲,“不可能”有这样单人独骑(因注目关羽,已经忽视了远处的张辽),敢于大白天在众目睽睽之下冲入万军阵中的敌人;更不可能想到有敢刺杀他们主将颜良的敌人,这是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事情,是万万没法猜测到的一种可能性。那不可能是敌人,就可能是自己人。你想关羽不是穿着普通士兵的号衣,十万袁军中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也并不奇怪。那这位是干什么来的呢?可能是传送情报的侦察兵或下达行动命令的通讯兵。在这样形势危急的关头,这种角式的出现,是极有可能的。是战场袁军将士都非常乐见和希望的。因此他们为关羽一路大开绿灯。不但没有阻拦关羽,还在关羽前进的道路上主动为他让开。使关羽如入无人之境。到此曹操“声东击西”的战术已经成功,接下来看关羽是如何表现的。“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史书记载理解的重点在前四个字上。怎么“策马”,怎么“刺良”。“策马”一般的理解是拿马鞭打马以驱赶马快跑。这里的“策马”还有一个怎样驾驭马,使马的行动必须符合“刺良”的要求;和符合观者的经验与常识。马在经过关羽的鞭策后,立刻加速冲刺直奔颜良麾盖,当马进到离颜良约十几米的时候,关羽应该勒紧缰绳使马立刻停下。这时马一声长嘶,前蹄腾空,向空中跃起,以排解惯性前冲力,这样一般可以在颜良车前停住。这大概是观望者期望的一种常识性的紧急停马方式。但这种“立停法”,马的动作激烈难控,不适宜刺良的要求。所以关羽选另一种比较缓一点的停马方法。我把它叫“绕圈缓停法”。当马进至离颜良车十余米的时候,向马发出这一种“转圈缓停”的指令。如何转圈?要决定于关羽行刺动作的合理性。如关羽是右撇子则马向左转圈而停,反之亦然。“刺良”,好像一些人的争议点在关羽使用的兵器上,认为关羽是用刀的,好像不适宜用刺的动作。四川大学教授方北辰先生认为关羽使用的是戟。关羽使用什么兵器?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刀前端也有尖锋或刃囗,可以刺。只要是长柄的兵器,什么都可以。即使是锤,也可以用刺的动作击杀敌人。关键在一个“刺”字上。关羽在十余米令马“转圈停” 时的速度每秒约十米以上,叫停后行十余米至颜良车前相切时,这时的速度已降至约秒\10米。这里我还要设一个概念,叫“可攻击窗口”。颜良坐在车上,上有车盖,左右或前后有(车的)立柱,刺良只能往颜良上部刺,不会去刺他的腿部,这就形成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约一米边长的“可攻击窗口”。如果偏离了这个窗口,攻击就无效。关羽以每秒十米的速度经过这-米见方的“可攻击窗口”的时间約0.1秒。关羽在这样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在这样速度的运动中杀死颜良,只有这“刺”的动作最能够奏效成功:刺的动作不但出击速度快,而且没有前期准备动作,所以隐蔽性好,使颜良没有反应躲闪的可能。当然在关羽飞速掠过颜良车前的时候,他可以扭转身躯以延长经过“可攻击窗口”的时间。这样他可以在0.5秒的时间内完成兵器约一米以上的如闪电般的一击。然后一个圈跑回来,下马“斩其首还”。这时的袁军将士,远的没看明白,近的看得呆住了,没有反应过来。

曹操袭白马,关羽斩颜良!

斩颜良是关羽的闪光点,但更是曹操的闪光点。关羽好比是电灯泡,只有在(曹操的)电流通过的时候才能放光。曹操的谋士们感觉到了曹操的这样一种电流或电的吸引力。因此他们先后陆续趋向投奔了曹操。关羽斩颜良,表现的是勇氣,胆略和对曹操恩遇的报效后,去找尋刘备的决心,忠心。

看书,阅读,是学文化,学知识。文(要在脑子中消)化;(不但要)知(而且还必须理解认)识,是要经过大脑复杂的,精细的运作之后,才能夠提升为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