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開闢中國戰場的同時,也對太平洋諸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在南太平洋,日本的作戰核心位於新幾內亞(當時屬於澳大利亞)等島嶼,直接威脅到澳大利亞的生存。為了避免被日本遏制,澳大利亞聯合美國海軍進行對日作戰。為了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軍能夠持續作戰,日本也是需要在這些地區建立補給基地,建設大量的機場、港口來調動部隊。要是作戰順利的話,日本更希望能夠一鼓作氣拿下澳大利亞本土,打消後顧之憂。結果呢?美軍在瓜島強行登陸並且佔領瓜島,切斷了日本進攻澳大利亞的必經之路。在盟軍和澳大利亞的堅持戰鬥之下,日本最終未能登陸澳大利亞本土。
日本入侵澳大利亞本土的計劃雖然破產,可澳大利亞對日本的敵意似乎比中國、東南亞本國領土被日軍肆意凌辱的國家還要重。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在懲治戰犯上也是戰勝國少有毫不留情的一面,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是最多的。這樣看來,澳大利亞人對日本帝國主義是恨之入骨了。畢竟當初日本令他們被拖入這場戰爭漩渦,經濟和軍事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在澳大利亞人看來,他們沒有和日本有任何衝突的情況下就被入侵,實在是太氣人了。其實,每一個被日本入侵的國家不都是很無辜的嗎?
澳大利亞如此對待日本人的原因自然也不只有這些,在澳日戰爭中,日本對澳軍士兵和澳大利亞的平民可謂是殘忍至極。首先,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軍展開了對美作戰計劃。第一步就是要剷除東南亞的一切親美勢力,首當其中的便是位於新加坡的英國軍隊。除此之外,澳大利亞駐紮在此地的1.5萬軍人被盡數虐待甚至殺害。這就是為什麼澳大利亞會對日本戰俘如此殘忍的原因,以暴制暴,才能夠平息他們心中的怒火,才能夠為死去的澳大利亞人報仇。
在太平洋戰場,日本對澳大利亞的偷襲更是變本加厲。1942年2月19日,日軍轟炸了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市。因為在這裡的海軍及空軍基地駐紮了1.5萬盟軍士兵,是澳大利亞及其盟國(主要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樞紐。因此,空襲達爾文被日軍視為澳大利亞的“珍珠港事件”,其目的旨在開戰前摧毀其主力部隊。雖然達爾文沒有珍珠港重要,但用於轟炸達爾文的炸彈數量已經超過了空襲珍珠港時使用的炸彈。與珍珠港一樣,澳大利亞的城鎮對於本次襲擊完全沒有準備。因此與1942年到1943年間達爾文遭到的其他58次空襲相比,2月19日的空襲造成了最嚴重的破壞。此次事件之後,日本在1942年至1943年間還對澳大利亞實施了約一百次空襲。所以說,澳大利亞人會對日本如此厭惡。
那麼,澳大利亞的血腥報復是怎樣的呢?反攻新幾內亞的時候,盟軍包圍了20多萬日軍。在猛烈的炮火面前,日軍被打得出不了戰壕,只能被動地躲在防空洞裡。結果新幾內亞潮溼的環境滋生了許多病菌,讓日軍士兵的皮膚被潰瘍覆蓋,大批士兵因瘧疾而死。戰役的最後,日軍的後勤補給已經耗盡,宣佈投降。然而這些戰俘可沒遇上有優待俘虜作風的部隊,澳軍直接或間接屠殺了近19萬人。這些日軍的屍骨到今天可能都收集不齊全,可見澳大利亞的怒火有多麼大。
閱讀更多 歷史陳老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