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一、緬族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犛牛羌部落的一支,分佈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繫。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9世紀中葉,白狼先緬人陸續集中到了緬甸中部叫棲一帶,並在叫犧附近建立了11個村莊。早期的緬人(古白狼羌人)帶有遊牧型經濟文化特徵。他們在吸收了驃、孟文化成為農耕民族後,發展成為先緬人。先緬人在叫棲生活一段時間後,開始向伊洛瓦底江遷徙,在伊洛瓦底江邊建立起了蒲甘城.並由此向緬甸其它地區擴張,與其它民族融合,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緬族在先緬人時期是以遊牧為業的。進入緬甸後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加上受孟族、驃族影響,從9世紀起就開始從事耕作,轉為農耕民族了。農耕型文化的確立與否成為判斷緬人與先緬人的標準。經濟文化類型的轉換對緬人的風俗習慣影響很大。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族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唐朝時期,彝族帝國南詔國順山勢南下,滅亡了驃國。緬族以叫棲一帶向四周發展,在不斷擴張中形成了緬甸主體民族。

二、蒲甘王朝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於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朝。蒲甘(英文:Bagan,舊稱Pagan)是蒲甘王國的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與親敦江匯合處,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卑謬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1044年,阿努律陀即位為國王,1077年阿努律陀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羅繼位。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1106年(中國北宋宋徽宗崇寧五年),蒲甘國王江喜陀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自江喜陀之後的諸王,或縱情奢華宴樂,或廣建寺廟,結果勞民傷財,國勢日微。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三、東籲王朝

東籲王朝(Toungoo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

公元13世紀末,緬甸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滅亡,此後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從1386年到1425年,兩國不斷髮生衝突,史稱“四十年戰爭”。除了這兩個大國之外,尚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其中尤以緬族的東籲最強。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籲。四十年戰爭時,東籲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人口不斷增多。早在明吉逾(1486~1531在位)時,東籲就與阿瓦聯姻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地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1539年攻滅白古王朝,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佔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莽瑞體去世時,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征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阿拉幹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僱傭兵,並同東籲封建主聯合,於1599年攻佔白古,俘獲緬王莽應裡(緬名南達勃因)。東籲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籲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結束東籲王朝統治。

四、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 KonbaungDynasty(1752~1885) 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這個王朝初期被引入一個擴張主義時代,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並四度擊退中國軍隊,但後來被英國打敗後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國兼併,標誌者長達600餘年的緬甸主權國家的消失。

1752年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貢榜王朝。18世紀中期以前,在東籲王朝統治下的緬甸已經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撣邦各首領在中國的宗主權庇護下橫行,在南部,孟人死灰復燃。1752年孟族佔領東籲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一舉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所向無敵,統一了下緬甸。第三代王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但未能長期保有該地,他長期用兵,侵入撣邦和老撾王國,還攻打了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他的勢力擴大引來了中國軍隊的干涉,發展成清緬戰爭,雖然他四次打退了中國清王朝的軍隊,但實力被大大消耗。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

第6代王孟雲執政時(1782~1819),企圖重新徵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戰都遭到失敗。1785年阿拉幹併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幹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幹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衝突。在孟雲之孫河繼承人猛概統治期間, 英國東印度阿美士德總督於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此後緬甸領土逐漸被蠶食,權利不斷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幹都是軟弱的君王,內政外交均少成就,在1852年達爾豪西伯爵發動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搶去南部大片領土,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曾力圖挽回頹勢,但未能成功,他是個開明的統治者,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史稱敏東改革。他和英屬緬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對英國的宗主權和專橫的不滿,在他兒子錫袍王統治時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