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兄弟相殘

春秋的起始時間點是從魯隱公當政算起來。魯隱公被羽父所殺,繼任的魯國國君就是魯桓公。

說說魯隱公和魯桓公的關係。勿庸致疑的是魯隱公和魯桓公都是魯惠公的兒子,是兄弟。但是這兄弟兩個人的關係又很複雜。

《左傳》記載“惠公元妃孟子”。魯惠公的原配夫人稱為“孟子”,從稱呼看應該是“子”姓,宋國人。“孟”即排行老大。這位君夫人早卒,也沒有留下子嗣。

給魯惠公生了兒子的是“聲子”。“聲子”是諡號。聲子的身份是君夫人孟子的隨嫁媵妾。聲子生的兒子名“息”,就叫公子息。《左傳》說“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元妃死,則次妃攝治內事,猶不得稱夫人,故謂之繼室”,這也就說明聲子的身份了,管理內政而沒有夫人的身份。所以聲子的兒子公子息明白無誤是庶出。不過好在當時還是惠公唯一的兒子,如果不出意外就可以繼承君位。

春秋故事——兄弟相殘

問題是出意外了。

公子息長大了,到了要娶婦的年齡。《史記*魯周公世家》“息長,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

魯惠公為兒子公子娶了一個宋國女子。沒想到迎到魯國之後惠公覺得這個宋女很美,於是就自己奪媳為妻。宋女還給惠公生了一個兒子公子允。魯惠公立宋女為夫人,那麼嫡出的公子允就被立為太子。

奪媳為妻這是《魯周公世家》說的,“三傳”對此隻字不提。《左傳》說的是“《左傳·隱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

“仲子”不是諡號,“子”是指出身於子姓的宋國,“仲”是排行第二。說仲子生下來手上就有紋理顯示出“魯夫人”三個字,於是宋武公就把她嫁到魯國。“夫人”指的就是國君的正妻,當時國君還是魯惠公。

至於魯惠公是不是奪子之婦這個涉及到春秋時期的婚姻制度問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清楚的。總之就是一個原則,不以今時度古人。這個話題也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對於魯惠公原來唯一的兒子公子息來說最大的麻煩就是多了一個異母弟弟。而且這個弟弟的地位比他高,他要堂堂正正繼承君位,基本上是沒戲了。公子息的生母“聲子”只是個賤妾。公子允的生母身份有兩種觀點國:一是仲子是魯惠公所立的夫人;二是仲子為右媵。右媵的地位是僅次於夫人的。

春秋故事——兄弟相殘

魯惠公去世後,公子允是法定的繼承人這應該是沒錯的。但當時公子允年齡尚幼,只有六、七歲。於是魯隱公代為攝政。《左傳》開篇就寫了“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這是魯隱公元年,不寫他“即位”即表示他不是明正言順的國君,只是代理的。而到了桓公元年的時候則寫得很清楚“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即位,就是表示桓公是正式主政的國君。

隱公之死是為羽父所殺。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兄弟之間的矛盾。隱公是代理,但已為國君,這是事實。桓公作為太子,什麼時候能正式取得國君的地位沒有定論,因為隱公雖有還政之意又沒有任何的具體還政執行計劃,所以才讓桓公生疑,讓羽父鑽了空子。

羽父教唆隱公殺弟不還政未成,又去教唆桓公殺兄奪政而成功。魯隱公自己對自己的死其實是要負責任的。代為攝政時桓公已經六、七歲,就算是隱公攝政也可以讓桓公以國君坐朝聽政,這樣可以明確桓公的地位而心安,也不至於讓羽父這樣的人生出野心來。當然,隱公自己應該也是個貪戀權勢的人,所以沒有果斷放手,跟先祖周公肯定是不能比。

公元前711年,春秋經文中的桓公元年,公子允正式即位,史稱“魯桓公”。魯桓公在位十八年,這其間有多少的故事:為何齊國長女不嫁為“巫兒”?“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又是何意?……

敬請期待下文。

春秋故事——兄弟相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