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兄弟相残

春秋的起始时间点是从鲁隐公当政算起来。鲁隐公被羽父所杀,继任的鲁国国君就是鲁桓公。

说说鲁隐公和鲁桓公的关系。勿庸致疑的是鲁隐公和鲁桓公都是鲁惠公的儿子,是兄弟。但是这兄弟两个人的关系又很复杂。

《左传》记载“惠公元妃孟子”。鲁惠公的原配夫人称为“孟子”,从称呼看应该是“子”姓,宋国人。“孟”即排行老大。这位君夫人早卒,也没有留下子嗣。

给鲁惠公生了儿子的是“声子”。“声子”是谥号。声子的身份是君夫人孟子的随嫁媵妾。声子生的儿子名“息”,就叫公子息。《左传》说“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元妃死,则次妃摄治内事,犹不得称夫人,故谓之继室”,这也就说明声子的身份了,管理内政而没有夫人的身份。所以声子的儿子公子息明白无误是庶出。不过好在当时还是惠公唯一的儿子,如果不出意外就可以继承君位。

春秋故事——兄弟相残

问题是出意外了。

公子息长大了,到了要娶妇的年龄。《史记*鲁周公世家》“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为儿子公子娶了一个宋国女子。没想到迎到鲁国之后惠公觉得这个宋女很美,于是就自己夺媳为妻。宋女还给惠公生了一个儿子公子允。鲁惠公立宋女为夫人,那么嫡出的公子允就被立为太子。

夺媳为妻这是《鲁周公世家》说的,“三传”对此只字不提。《左传》说的是“《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仲子”不是谥号,“子”是指出身于子姓的宋国,“仲”是排行第二。说仲子生下来手上就有纹理显示出“鲁夫人”三个字,于是宋武公就把她嫁到鲁国。“夫人”指的就是国君的正妻,当时国君还是鲁惠公。

至于鲁惠公是不是夺子之妇这个涉及到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总之就是一个原则,不以今时度古人。这个话题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对于鲁惠公原来唯一的儿子公子息来说最大的麻烦就是多了一个异母弟弟。而且这个弟弟的地位比他高,他要堂堂正正继承君位,基本上是没戏了。公子息的生母“声子”只是个贱妾。公子允的生母身份有两种观点国:一是仲子是鲁惠公所立的夫人;二是仲子为右媵。右媵的地位是仅次于夫人的。

春秋故事——兄弟相残

鲁惠公去世后,公子允是法定的继承人这应该是没错的。但当时公子允年龄尚幼,只有六、七岁。于是鲁隐公代为摄政。《左传》开篇就写了“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这是鲁隐公元年,不写他“即位”即表示他不是明正言顺的国君,只是代理的。而到了桓公元年的时候则写得很清楚“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即位,就是表示桓公是正式主政的国君。

隐公之死是为羽父所杀。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兄弟之间的矛盾。隐公是代理,但已为国君,这是事实。桓公作为太子,什么时候能正式取得国君的地位没有定论,因为隐公虽有还政之意又没有任何的具体还政执行计划,所以才让桓公生疑,让羽父钻了空子。

羽父教唆隐公杀弟不还政未成,又去教唆桓公杀兄夺政而成功。鲁隐公自己对自己的死其实是要负责任的。代为摄政时桓公已经六、七岁,就算是隐公摄政也可以让桓公以国君坐朝听政,这样可以明确桓公的地位而心安,也不至于让羽父这样的人生出野心来。当然,隐公自己应该也是个贪恋权势的人,所以没有果断放手,跟先祖周公肯定是不能比。

公元前711年,春秋经文中的桓公元年,公子允正式即位,史称“鲁桓公”。鲁桓公在位十八年,这其间有多少的故事:为何齐国长女不嫁为“巫儿”?“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又是何意?……

敬请期待下文。

春秋故事——兄弟相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