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對中國自古至今先進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也更難的是對近現代文化的自信,也就是對發端於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

我們講的文化自信不只是對某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的自信,而是對中國從古至今各歷史階段所形成的先進文化的自信。由於中國社會獨特的發展道路,與傳統文化對應的近現代文化是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它們共同作為文化自信的整體對象,單獨拿出一部分形成自信,並不符合文化自信的本意,也無法實現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不同歷史階段形成的文化,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繼承和發展,是傳統優秀文化的當代表現形態。社會主義作為思潮雖然起源於歐洲,但其傳入中國後早就注入了中國元素,並且經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恰恰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其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更說明社會主義文化早就不是舶來品、不是外來文化,它正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生成的當代中國文化形態。

推進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不應該以“內”“外”之別、“古”“今”之分、“修身”與“治國”之用來割裂兩種文化,更不應區分出哪個優哪個劣,選擇信哪個不信哪個。必須樹立的觀念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自信,也就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也就是要對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強調傳統文化不應矯枉過正

人不能忘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能否定歷史、否定過去、否定傳統文化。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上,不能因為走社會主義道路,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就可以創設出與過去完全割裂的全新文化。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已經驗證的道理,也是我們今天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持有的基本立場。

但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強調很容易使一些人得出一個結論,似乎今天講清楚傳統文化的意蘊、傳統文化在當代的適用性、它對於解決世界難題的獨到價值,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建立起來或就增強了。且不論傳統文化本身是否有如此功用,就算我們都認同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它是否就一定能支撐起我們的文化自信呢?恐怕不盡然,因為我們還會問的是,近代以來中國塑造的文化到底是什麼?它有哪些價值?它能起到什麼作用?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只講傳統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和重要價值,只會反襯出中國近現代文化的蒼白和無力。

值得注意的是,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推崇,往往伴隨著文化復古情結、道德懷舊情結的生成,尤其是面對今天不如人意的思想文化狀況,有些人就懷念傳統社會人們的純樸、憨厚、善良、誠信,就想象傳統社會是比現代社會更有道德的道德型社會。好像以前人們都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現在則缺乏傳統文化的素養;以前都是講道德的,現在都是不講道德的。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重視道德理想、打造道德主體、追求道德政治、穩定道德秩序等方面確實有許多真知灼見,但我們必須講清楚的是,傳統社會絕不是道德完滿的黃金時代,不能看到眾多道德箴言就認定它是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要知道道德言論與道德行動並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傳統社會的剝削和壓迫恰恰是在穩定的道德秩序下進行的。

今天,傳統文化的復興並不能夠包治百病,不是說靠宣傳傳統文化,它就能迴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就提升了,道德就高尚了。過於依賴傳統文化復興,可能無法真正解決中國社會的文化自信問題。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其核心、精髓、主體一定是社會主義的,如果沉浸在對傳統文化作為獨立部分的強調中,那實際上就是走錯了方向。社會主義文化代表著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它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變,是道德倫理觀念的重新構造。中國並不是離真正的道德、真正的有文化越來越遠了,而是越來越近了。

文化自信是解決今天中國面對的文化思想困境的方案

我們對某種文化能夠自信,只憑這種文化本身的內蘊和價值是不夠的,關鍵還得看它對解決現實問題的針對性、適用性、有效性。談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必須直面中國社會的文化狀況,分析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遭遇的挑戰。如果看不到傳統文化的現實境遇,看不到今天中國的文化難題,就缺少了問題意識,就不足以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當代中國由於受到資本文化的入侵,在一定範圍內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潮氾濫,一些人把追求財富、金錢、享樂、消費、刺激、奢侈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忽視或厭惡勞動、理想、事業、奮鬥、奉獻、集體等事物的價值。這些問題不是僅僅依靠傳播傳統文化就能解釋、就能解決的,資本文化、市場文化衝擊的恰恰是傳統文化的權威、傳統的道德觀念。這些問題反而說明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必要性,因為它們的出現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文化沒有得到貫徹的結果,更進一步說,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解決今天中國面對的文化思想困境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