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如果要談三國時期東吳的戰略家,那麼,魯肅實至名歸,應當坐第一把交椅。

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他胸懷寬廣,目光遠大,很有外交才能和政治遠見,堪稱三國時期一位深謀遠慮、才華出眾的戰略家。

人們熟知隆中對策,感嘆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但在孔明與劉備隆中對策的八年前,魯肅就與小他10歲的吳主孫權對策,為孫權謀劃奪取天下,鼎足江東,與曹操二分天下。可見其遠見卓識!

魯肅,三國時期吳國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是繼周瑜之後第二位東吳集團軍事領導的核心人物。

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魯肅

《三國演義》把魯肅塑造成一位反應遲鈍、有點迂腐和愚笨的長者,夾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充當二人鬥智的傳話筒和穿針引線的工具,活像一個憨態可掬的“和事佬”。

這真是大大地冤殺了這位有膽有識,胸中有豪氣的戰略家了!

那麼魯肅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1

魯肅生於富豪家庭,剛一出生就失去了父親,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愛讀書,好騎射,智勇兼備。

魯肅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看到官府的橫徵暴斂和戰亂饑荒引起的民不聊生的慘象,他痛心疾首,積極尋求匡扶社稷、濟世安民之策,於是,他不治家事,不斷地仗義疏財,結交豪傑朋友。對於窮苦老百姓,他樂善好施,散盡資財,扶危濟困,在當地老百姓中深受讚譽,很有口碑。

他和周瑜的結交也被傳為佳話。

魯肅比周瑜大三歲。那時候年輕有為、資質風流的周郎任居巢縣縣令,因久聞魯肅大名,有一次,因為缺糧,他就帶著幾百人去拜訪魯宅,並請求魯肅家能提供一些錢糧,幫他渡過難關。豪爽好客的魯肅當時就拉著周郎的手,領他去看自家的糧倉。原來,他家裡有兩糧倉米,每倉各有三千斛。

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魯肅笑著說,將軍您需要糧食,就拉走一倉米吧。這樣的大度與豪氣,讓見過大世面的周瑜也感到驚訝。周瑜這才相信,原來傳言都是真的,看來,魯子敬的氣度真的是名不虛傳。於是,從內心裡就很敬佩魯肅,並與他結為莫逆之交!

這就是魯肅的豪氣!

2

與孫權合榻對飲,抵足而眠就更是一段佳話了。

說起魯肅的政治遠見和謀略,那就不得不提他與孫權合榻對飲,抵足而眠的那個夜晚了。

那時候,東吳的第二位主公孫策剛剛去世,孫權成了接班人,成了東吳的第三任主公。那時候孫權大約二十七八歲,四顧茫然,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心裡的壓力也很大。

就在這個時候,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於是孫權就在一個晚上,在自己官邸的某個密室裡會見了魯肅。

連孫權自己也感到意外,他和魯肅簡直是相見恨晚。無論是對當時時局的把握,還是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又或是對復興漢室的判斷,對曹魏的軍事實力的評估,他們都是基本達成了共識。

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就在他們二人對天下形勢和時局的共同把握下,魯肅為他謀劃了奪取天下,建號稱帝,與曹魏鼎足,二分天下的宏偉藍圖。

魯肅的觀點是:他認為在當時的現實背景下,漢室是不可復興的,曹魏的勢力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消滅,那麼,孫權應該如何作為呢,要實現霸業,就要先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佔據江南的領土,竟長江所極,與曹魏二分天下,建立高帝之業。

這一席話,說到孫權的心裡去了,說得孫權忘記了睡眠。這一夜,他們一邊暢談天下,一邊飲酒,後來,他們大概談了很久很久,最後才抵足而眠。

由於對魯子敬的敬服,以至於讓孫權都忘記了等級門第和尊卑貴賤,竟然像弟兄們一樣,和魯肅抵足而眠!

3

說魯肅是一位偉大的外交家,那也是名副其實的。

三國中著名的孫劉聯盟統一戰線的結成,也主要是魯子敬的功勞。這個事件太著名了,這裡就不再詳談了。總之,魯肅在曹操百萬雄師壓境的情況下,力排眾議,說服吳侯孫權主戰抗戰,後來親自到夏口,拜訪劉備和諸葛亮,促成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擊曹操,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沒有魯子敬的外交奔走和深謀遠慮的籌劃,怎麼會有周郎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呢?因此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取勝,魯子敬功不可沒!

再來說說魯肅的志向和幽默風趣的談吐。

《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可以看作魯肅志存高遠的政治理想,也可以看作魯肅與孫權君臣之間的談笑風生與和諧共處的生活情趣吧。

說的是在赤壁之戰後,當魯肅從戰場上勝利凱旋,孫權帶領一班文武大臣去迎接魯肅。當看到魯肅的時候,孫權首先下馬起身對他施禮,並笑著對他說,子敬,我這樣屈尊扶鞍下馬相迎,足以使你感到榮耀了吧?

沒想到魯肅答道,還不夠啊!大家聽了,都感到很震驚,心想這個魯肅也太驕傲,太不像話了!後來就坐後,魯肅緩緩舉起馬鞭說到,臣希望主公能將威信和美德施予四海,統一天下,成就帝王大業。到那時候,主公您再用安車軟輪來徵召我魯子敬,我就會感到榮耀了!

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孫權聽完魯肅這一席話,不由得鼓掌大笑!

4

而劉備借荊州這件事。荊州其實是魯肅主張借給劉備的。開始,孫權並不願意,但魯肅說服孫權後,孫權才勉強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就因為“借荊州”這件事,讓魯子敬這位戰略家蒙受了大臣們的許多責難和詬病。

這件事說起來很複雜。演義故事和真實的歷史是有很大差距的。俗語有云:“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那麼歷史事實到底是怎麼樣呢?

要說清這件事,就得先從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家瓜分荊州說起。

赤壁之戰後,原屬於劉表的荊州七個郡,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即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後在魯肅的謀劃下,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他的才能堪比諸葛亮,但卻被三國演義黑成渣

劉備

那麼荊州的南郡到底該不該借給劉備呢?難道是魯子敬很傻嗎?

其實,根本不是!魯肅說服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出於三個戰略目的:一是讓劉備充當抗曹的前哨陣地;二是自己撤回兵力,縮短戰線,保存實力。三是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有利於孫劉聯盟的鞏固和發展。

所以,深入探究的話,這件事更能顯示魯子敬作為一位卓越的戰略家的眼光和胸懷!

據說,當曹操聽到東吳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正在寫信的他,嚇得將筆都掉在了地上。曹操是老奸巨猾的陰謀家,連曹操都感到害怕和震驚的事情,那麼一定是值得害怕和震驚的了!

因此,可見,借荊州這一決策的戰略意義了!

那麼荊州到底還了沒有呢?歷史上記載其實劉備最後是歸還了!不僅歸還了借來的一郡,還多歸還了一個郡。

那時候,由於討還荊州一事,導致孫劉之間劍拔弩張,最後魯子敬單刀赴會,義正辭嚴地陳說了利害,以正義和豪氣震懾了不可一世的傲慢的荊州之主關羽。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劉備和曹操決戰漢中的時候,劉備擔心丟掉剛剛奪取的益州,便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不僅要消耗兵力,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

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多讓出了一郡。

就這樣,孫劉兩家和平解決了“借荊州”的矛盾。至此,“借荊州”與“討還荊州”一事得到圓滿解決。這一年,劉備佔領了漢中,自稱漢中王。孫劉聯盟暫時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大概是天妒英才吧,魯肅這樣一位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戰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卻英年早逝,他於建安二十二年病逝,享年46歲。

孫權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親自主持葬禮儀式,就連蜀國的丞相諸葛亮也渡江前來弔唁和祭奠他。

據說後來孫權稱帝時,也沒有忘記魯肅,曾對大臣們說,魯子敬多年前為我謀劃的政治藍圖終於實現了,他真是太有遠見卓識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