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備顯現出政治家本色的3個場景

《三國演義》的基本論調,毫無疑問就是“尊劉貶曹”。

雖然無論是劉備、孫權,還是曹操,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但在小說當中,很明顯可以感覺到,劉備是的民心,也得正統認可的忠義之臣——哪怕是後來自立為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而相較之下,孫權和曹操,則成為了不軌之臣,尤其是曹操,更是奸臣逆黨的首領,殘害百姓,更殘害皇室宗親。

小說當然只是小說,不能當做歷史來看。不過,作者雖然一心“捧”劉備,可在不經意間還是顯現出了劉備的政治家本色。

整本書讀下來,最具代表性的,就有三個場景。

一、摔阿斗

想趙子龍七進七出,終於將劉阿斗平安地救了出來,可劉備看都不看就直接摔在地上,並說了一句“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樣的行為,被書中塑造為劉備愛惜將才的真情流露。然而,大家都知道其實這只是劉備演的一場戲而已,因為這樣才有了歇後語“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從小說本身出發,其實這樣的塑造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同樣的行為,曹操也做過。

在攻打張繡,令其投降之後,曹操搞了一出不光彩的事情,使得降而復叛,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死了猛將典韋,還有自己的長子曹昂。後來在祭奠的時候,曹操在眾人面前失聲痛哭,但哭的卻不是自己的長子,而是典韋。

如果說劉備的摔阿斗是愛惜將才,而能稱仁義,那麼曹操的哭典韋又如何不是?如此不就與“尊劉貶曹”的主旨相違背了?

《三國演義》:劉備顯現出政治家本色的3個場景

二、奪涪關

如果說摔阿斗還不夠直接,那麼殺楊懷、高沛,奪涪關這是赤裸裸地將政治家本色顯露無疑。

小說所寫,劉備之所以想入西川,本是為了輔助劉璋退張魯,而且劉備也一直以這樣的姿態處事,幾次三番拒絕了刺殺劉璋父子的建議和行動,還害得張松命喪黃泉。“仁義”之名可以說再一次打響。

可一旦機謀洩露,“仁義”的面具立刻撕掉,引誘了涪關守將前來送行,然後趁機除掉奪取了涪關,緊接著開始了攻打西川的征途。

劉璋與劉備同時漢室宗親,無緣無故地去攻打,這可比曹操這個奸臣的所作所為更為過分了的。

《三國演義》:劉備顯現出政治家本色的3個場景

三、酒後失言

都說“酒後吐真言”,這一點都沒錯,在奪取了涪關之後,劉備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就將真言吐露了出來,而這又成為了其顯露政治家本色的鐵證。

原話是這樣的:

玄德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後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龐統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三國演義》:劉備顯現出政治家本色的3個場景

從這段對話裡,其實就可以很明顯知道,龐統這些“人精”是非常清楚劉備的本色是怎樣的,或者說,其實他們都是同一類型的人,所以才能產生如此的對話。

這三個場景雖然打破了劉備一貫的形象,但是看小說圖個樂,其實侃一下就行了,不必太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