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將毛姆認定為二流作家?

為什麼有人將毛姆認定為二流作家?

對作家的“偉大程度”進行評判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它涉及到一個幾乎沒法取得統一意見的問題——文學是什麼?(或者說,文學是“為了”什麼?)

回到開頭提到過的“文學的本質”問題上來。一個比較容易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文學是“人學”。以廣義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引用福克納的那段名言——“當今從事文學的男女青年已把人類內心衝突的問題遺忘了。然而,惟有這顆自我掙扎和內心衝突的心,才能產生傑出的作品,因為只有這種衝突才值得我們去寫,才值得為之痛苦和觸動。”

如果單純從這個意義上講,毛姆絕對是一位一流的作家,因為他對人,人性有著極其深刻的瞭解——以及同情。特別是後者,更是極其寶貴的。讀一讀《刀鋒》中敘述者和伊莎貝爾在肯辛頓宮的談話,我們便可以很好地明白這一點。毛姆最招人喜歡的地方,就在於他小說裡那種機智,聰明,嘲諷,刻薄卻又帶有寬容諒解的勁兒。(插句話,每當我身邊有朋友為了感情與性的問題感到困擾時,我都很想建議他們讀讀同一本書里拉裡和蘇珊做愛的那一段,這是文學中相當少見的,對於“不涉及愛的性”非常健康、自然、流暢的描寫,它讓你感覺到人的慾望就是那麼簡單而又天然的一件事。)

為什麼有人將毛姆認定為二流作家?

然而這些——對人、人性的瞭解和同情——並不一定就是文學的全部。讓我舉一個或許不恰當的例子吧。我第一次讀《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剛上初中,自然覺得前面那些繁瑣的描寫實在沒意思透了——然而在隨便翻頁的過程中,突然看到了安德烈公爵躺在戰場上,他的目光突然穿透天空,看到了灰色的雲彩在天際慢慢移動。當時的感覺真的是非常、非常震撼,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就好象突然被利刃刺穿了一樣。此後每每想起這個段落,都會有同樣的、不由自主的震動,就好像並不是來自於自己頭腦之中的,而是更為遙遠的古老的回聲。

同樣的感覺也發生在閱讀到《白痴》中公爵講述一個“朋友”在臨刑前看著陽光從屋頂上灑下來的故事的時候,《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基督親吻宗教大法官的嘴唇的時候,《白鯨》中亞哈淬鍊矛頭的時候……他們突然揭開了名叫“生活”的一層紗幕,把那個巨大、真實而又令人恐懼的“存在”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幾乎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那種感覺其實並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套用薩特的講法,可以叫做“存在的噁心”。在我心目中,能寫出這些文字的人已經不適合用“一流作家”這樣的名字來稱呼了,他們是神級的;有時候甚至會讓你感覺到,即使是上帝本人親自握著他們的手來寫,也不會寫得更好了。

為什麼有人將毛姆認定為二流作家?

所以,對於一個試圖進行寫作的人來說,閱讀毛姆可能是令人振奮的,因為他表現出了一個擁有足夠智慧的作者,在充分掌握了語言、技巧、學識之後,能達到多好的一種程度;然而閱讀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則可能是沮喪的,因為他們會讓人感覺到自己與偉大的天才之間存在著多麼寬廣的、令人絕望的一條鴻溝——更要命的是,這種差距完全不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彌補的。真的是再努力也不行,除非死亡天使願意送給你一雙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