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科普貼|菏澤花冠的魯雅香品類,是應急還是市場需求

魯酒科普貼|菏澤花冠的魯雅香品類,是應急還是市場需求

機械公敵這電影,說明了“人為製造”面臨的尷尬,從克隆到人工智能,18世紀後大工業模型異化了人。

魯酒令,關注魯酒運營之道,不拍馬。(邀您關注本號)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直到現在,人自我製造人性的能力越發強大,藉助於工業化、技術升級,彷彿一些都可以人為製造,尤其在人性領域,看似把人從自然和神靈的束縛中解放了。

這一點尤其體現了社會學領域,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需求、一種審美,一種正義,一個經濟體,一個社會都可以人為操作,甚至人自身也可以肆意改造。不可否認,這種大工業效應制造了數萬年來最活躍的經濟繁榮。但是後果也很明顯,人越來越異化,看似美好的人解放自己,人成就自己,實際上人哪有自己釋放自己的能力,機械公敵這部電影中反應的問題,機器人的迷惑,也正是人自己的迷惑。

數百年來,經濟學已經進化到無比精深的層面,理性人與否已然不重要,“需求控制”具有萬能效果。在白酒行業中,何嘗不是這樣,消費者哪一個不是待宰的羔羊,每一次的潮流,每一次的膨脹,都是建立在成功的消費者需求操控基礎上的。

所以,從理論上說,所有賣點和創意都可以塑造成市場原生需求,都可以被人為製造出來,都可以描述成消費者的自我訴求。

這樣說的話,你是不是覺得魯酒令今天的題目就有問題了,如此一來,倉促的應急動作豈不都可以轉化為原生需求?豈不是都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落地推廣?

哈哈哈,那可未必。

倉促應急的那些所謂創新,很少有機會能轉化成消費者自己的需求。

尤其在2013年之後的白酒行業,整個行業被一線中的幾大龍頭操控了,白酒行業早就過了粗放上升的窗口期(十年黃金期,可能提個香型創新,站住腳的機會很大,畢竟市場空隙和空白地還是有的。外省品牌中玩個性香型的,多是這期間,洋河2001年自創綿柔品類,衡水的老白乾香型在2003年前後成型,酒鬼酒的馥郁香型是在2005被確認(馥,這字念fù,晚清山東有位巡撫就叫周馥),江西的特香型也是在2007年發佈國標,景芝的芝麻香型也是在這個時候成為國標的,2008年仰韶創新的陶香型等),而現在的魯酒連省內的話語權也岌岌可危,再提品類創新怕是難度太大了,當然創新是好事,問題在於你有那麼多精力去培育一個新領地麼,這可費錢費人費精力的事。

所以,還是要認清局面,“魯雅香”的提出,更多是應急措施,行業補課、省內佔位,其製造成消費者原生需求的難度太大。

為何說花冠魯雅香的品類創新是個應急措施呢?

無非是因為業內有個共識:區域品牌要突破強勢品牌壓制,要佔據江湖地位,得靠錯位發力,品類創新就是個絕佳的跳板,試想,濃香型,你的產品再怎麼牛,你也夠嗆幹得過瀘州老窖和五糧液,你的產品價位上不去,品牌形象也上不去,你貿然推出一款300以上的濃香產品,消費者花300直接去買一線品牌濃香了,但是,錯開品類就有了空間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你弄個黃瓜香型,在這個香型裡,你推出一款2千的單品,起碼消費者沒有可比較的,就得認你定的標準。

行業的這個品類佔位共識,還是有道理的。所以,花冠搞了個魯雅香,直接原因無非是因為行業擠壓,區域品牌不能幹等著被宰割啊,對手太厲害,再加上自己也遇到了瓶頸,得趕緊出招,一是做防禦,二是以攻為守,三是提前佔位。客觀來說,魯雅香,捆綁了山東地理標籤,捆綁了魯酒和山東文化風格,按理說,這個品類創新夠合格了吧。我還是那句話,再好的招數,也得看時機不是。

花冠這個時候提出品類創新,更多是基於倉促應急目的,當然,你也可以說,花冠這幾年發展迅速,具備了搞創新佔位的規模和迫切需求。仁智各見嘛,魯酒令只是淺談自己的愚見。

當下的時機,推出香型新品類,不是說不行,而是說成功率很低了。原因在於,一切都過剩,消費者的心智也有限。

除了時機之外,是否具備形成獨特品類風格、是否能強力人為製造市場需求,最終還得看實力。

2017年,花冠用花之冠這個子品牌推出魯雅香這個品類,其單品為“天驕”。魯雅香一經推出後,各方媒體都不吝溢美之詞,又說是“很山東味”、又說是打出“魯酒淡雅名號”,籠統來看,魯雅香這個品類確實很山東,主打文化底蘊,但是總感覺過於中庸了,哪有明面上說自己“雅”的。一個香型要做到“雅”,這得是給自己下了多大一個套啊。

魯雅香的話題,據說與白酒專家沈怡方老先生有關,他曾經提出黃淮區域濃香白酒具有“淡雅”流派風格,於是,花冠用一個魯字,再加一個雅字,取名魯雅,附會“魯國承繼周室正統禮樂文明”的歷史典故,而媒體也事後諸葛亮般的編排故事,說黃淮四省中,大家都在圍繞淡雅做文章,2001年洋河推出“綿柔型”品類;2005年,古井主打“淡雅古井”風格,後又爆出“年份原漿”概念(這就過於硬編故事了,上世紀90年代古井首推10年原漿酒,開啟年份酒潮流,2008年才推出年份原漿概念,時間跨度太大,與所謂做淡雅文章沒啥關係);2008年,河南仰韶提出了“陶香型”的品類概念(這與黃淮淡雅風格有啥關係)。

總之,媒體想證明黃淮區域有夢想的酒企都在圍繞淡雅風格做文章,從口感上、工藝上、歷史文化上創新各自品類概念,魯雅香的提出,也是花冠取各家之長,有魯酒擔當的傑作。

這些個分析,自有道理,但是洋河也好、古井也罷,人家的品類創新,肯定不是刻意在籠統的“淡雅”下做文章,淡化區域流派風格,把風格做到自己品牌身上,才是王道。在魯酒令看來,區域風格是個很難扛起來的命題(各個酒企做好了,山東白酒自然就有江湖地位了,不用整天談魯酒這個大板塊到底應該怎麼反攻,怎麼崛起),只有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才能撐起一個鮮明風格。

花冠的魯雅香,扛起了魯酒蓋子,為魯酒明確喊出了一個香型,責任感可嘉(魯酒令總有個錯覺,要真說魯雅香,也該是孔府家呀,哈哈哈)。但是,細分析黃淮這幾家酒企,人家的品類創新首先是基於自身的實力和獨特資源。洋河的技術和理念,古井的工藝和地理資源,仰韶的文化實物,都是硬邦邦的實力支撐,有所據、有所發。

魯雅香是否能形成鮮明的香型口感,自成一派,要綜合看花冠的實力。近幾年,花冠作為後起之秀,儲酒功課做得很有章法,但是這些儲酒是否能沉澱成一個風格穩定的、個性鮮明的、能代表魯酒的魯雅香,還是個未知數,考慮到花冠的工藝特色、自然地理資源和技術升級力度,僅僅是背後魯酒的泛泛風格和文化背書,怕是夠嗆啊。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對策,即便是應急也過於倉促了些。還有一個問題,魯雅香的香型口感的具體賣點缺少析出,洋河打綿柔,多細,古井打原漿,誰家玩年份酒第一家啊,仰韶陶香賣點模糊,算是兼香大雜燴吧,魯雅香的具體賣點,還有待細分啊。

這樣看來,魯雅香的喊出,有點準備不足,卻先掛上運動檔的感覺。

雖然,魯雅香這個品類創新,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但是既然已經提出來了,應急也不算晚,有這個意識就有點“思想派”的苗頭了。

下一步,還是把重點放在怎麼轉化成消費者原生需求上吧。

再強力的人為製造需求,也得抓住消費者的時代口味。玩香型,不如玩口味。

當然,籠統的說,只要酒體好,酒質醇,消費者也是可以慢慢接受一個新品類的,但是,這個過程可長可短,現在的消費者需要的是口感好、體驗優美的酒,他們不會在意到底是什麼香型,尤其是像魯雅香這類尚在打基礎認知的小眾香型。話說,近幾年的這些白酒的香型創新,也並不是消費者的原生訴求吧,都是廠家與經銷商在自己玩把戲,營銷意義大於品類文化。

魯雅香是否抓住了消費者當下的口味飢渴呢?從製造需求角度來看,魯雅香過於平穩、傳統,“淡雅”沒有賣點析出,看不出與濃香對手們的區別,花冠的自身實力也還沒達到"顛覆口味"這個層級,所以機會不大。話說,花冠的“柔系”反而機會更大,比較貼合“玩口味”的訴求,對於花冠這類區域品牌來說,從產品中找機會,比從品類中找機會更容易,畢竟實力有限嘛。行業所說的從品類中找機會,僅限於實力獨特和祖上留下大本錢的。

不過,花冠也許更在乎省內排位,從省內來看,先佔位這樣一個品類,起碼有了營銷話題,在介入山東人心智上,也有了文化背書,花冠有儲酒,性價比也不錯,這個品牌認知是這幾年來花冠最大收穫,雖然把魯雅香轉化為大眾消費者主動需求,不太可能,但是,黏住小群圈層,也算是部分達到了實現消費者原生驅動的目的。

從天驕定位400-500元的價格帶來看,魯雅香是要打小眾圈層了。魯雅嘛,一看就是精英圈層玩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自然有別啊。

總的來看,魯雅香的提出,應急意味更多,佔位為先,主要是為了跟魯酒內部比拼。至於塑造一個品類文化,或者打造一個香型規模,魯酒令感覺有點難啊,“製造需求、製造消費、製造增長”也要看是誰、看時機、看有沒有實力。畢竟,這個雅不雅,實在是太難判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