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小醫生

策劃:池楊 安楊

攝影:楊淑霞

採訪:安楊

嘉賓:首都兒科研究所 呂凌雲 崔菲菲 李傳志

引言:

來自聽健工作室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安:論資排輩,崔大夫年資稍高一點吧?

崔:我是2009年工作,現在是呼吸科主治醫生。

崔:可以獨立出診了,可以成為指導老師,帶教住院醫。

安:醫生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過程是住院醫,這個階段非常艱苦,每天的工作是什麼?

安:菲菲現在已經進入二線了嗎?

崔:對,一般住院病人如果有什麼問題,會首先找到住院醫,基本情況他們都能夠自己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會請示我們。

崔:我們甚至是主任都在一直關注病房,有問題都能及時找到我們。

安:

這個制度,可以更優化地配置資源。年輕大夫更多負責日常管理,同時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因為沒有哪個大夫生下來就是一個老專家,他也要成長。但是放心,二線醫生、三線醫生和大專家,一直在背後託著他們成長。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安:青年醫生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累。

李:對,比如新生兒病房有40多個病人,只有兩個大夫,要管病房,收病人,接待門外等待的家長,工作量很大,經常忙得焦頭爛額,早中晚飯一起吃了。

安:有壓力嗎?

李:有壓力,特別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安:全世界沒有一個醫生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可以完美地處理每一個病例”,因為醫學就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充滿了挫折的學科,很多時候你看到的是成功,但也一定會有挫折。

如果是家長沒有及時發現,那我們就要面對社會,給更多的家長進行教育,這也是醫生的責任。如果是目前的醫學手段實在治不了,那就督促自己更努力學習。

當醫生要參加很多考試,它的意義不光在於晉升,也在於自我進步和提高,比如我現在對於一些疾病的認識,可能會跟當住院醫的時候是不同的。醫學真的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

安:所謂規培、專培是怎樣的?

安:經常聽青年醫生說“輪轉”,這是什麼意思?

崔:入院以後,教辦給我們安排輪轉,基本上所有科室都能輪轉到,我們會在輪轉的過程當中觀察、探索,思考哪個科室更適合自己。比如說我更喜歡呼吸科,就選擇呼吸科。

另外,即使是一個呼吸科的大夫,病人不可能永遠只有呼吸科的疾病,可能也會合並別的問題,比如像腹瀉、抽搐,或是白細胞低,我們必須要有全面的醫學知識,在這個基礎上再更深入地涉獵自己的專業。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安:醫學真的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有沒有自己的職業理想?

崔:我們呼吸科有很多知名的老專家,像陳育智陳奶奶,她都80多歲了,為了讓更多哮喘的孩子能得到及時診治,還飛來飛去,傳播知識,培養基層大夫,她就是我學習的榜樣。

李:當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職業,走好一步,就可以上升一個臺階,自然就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吧。

安:工作中,有沒有一些之前沒想象到的東西?

崔:孩子治好了,蹦蹦跳跳回家,會很高興。但是如果疾病惡化,或者家長有質疑,就會反覆地問自己:“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會這樣?”但是當病人轉危為安的時候,心情又變得大好,之前那種猶豫就又給忘了,煙消雲散。

大醫院,小醫生

大醫院,小醫生

主持人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