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小医生

策划:池杨 安杨

摄影:杨淑霞

采访:安杨

嘉宾:首都儿科研究所 吕凌云 崔菲菲 李传志

引言:

来自听健工作室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安:论资排辈,崔大夫年资稍高一点吧?

崔:我是2009年工作,现在是呼吸科主治医生。

崔:可以独立出诊了,可以成为指导老师,带教住院医。

安:医生成长中必经的一个过程是住院医,这个阶段非常艰苦,每天的工作是什么?

安:菲菲现在已经进入二线了吗?

崔:对,一般住院病人如果有什么问题,会首先找到住院医,基本情况他们都能够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会请示我们。

崔:我们甚至是主任都在一直关注病房,有问题都能及时找到我们。

安:

这个制度,可以更优化地配置资源。年轻大夫更多负责日常管理,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因为没有哪个大夫生下来就是一个老专家,他也要成长。但是放心,二线医生、三线医生和大专家,一直在背后托着他们成长。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安:青年医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累。

李:对,比如新生儿病房有40多个病人,只有两个大夫,要管病房,收病人,接待门外等待的家长,工作量很大,经常忙得焦头烂额,早中晚饭一起吃了。

安:有压力吗?

李:有压力,特别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安:全世界没有一个医生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可以完美地处理每一个病例”,因为医学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充满了挫折的学科,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是成功,但也一定会有挫折。

如果是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那我们就要面对社会,给更多的家长进行教育,这也是医生的责任。如果是目前的医学手段实在治不了,那就督促自己更努力学习。

当医生要参加很多考试,它的意义不光在于晋升,也在于自我进步和提高,比如我现在对于一些疾病的认识,可能会跟当住院医的时候是不同的。医学真的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

安:所谓规培、专培是怎样的?

安:经常听青年医生说“轮转”,这是什么意思?

崔:入院以后,教办给我们安排轮转,基本上所有科室都能轮转到,我们会在轮转的过程当中观察、探索,思考哪个科室更适合自己。比如说我更喜欢呼吸科,就选择呼吸科。

另外,即使是一个呼吸科的大夫,病人不可能永远只有呼吸科的疾病,可能也会合并别的问题,比如像腹泻、抽搐,或是白细胞低,我们必须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更深入地涉猎自己的专业。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安:医学真的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

崔:我们呼吸科有很多知名的老专家,像陈育智陈奶奶,她都80多岁了,为了让更多哮喘的孩子能得到及时诊治,还飞来飞去,传播知识,培养基层大夫,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当大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职业,走好一步,就可以上升一个台阶,自然就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吧。

安:工作中,有没有一些之前没想象到的东西?

崔:孩子治好了,蹦蹦跳跳回家,会很高兴。但是如果疾病恶化,或者家长有质疑,就会反复地问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会这样?”但是当病人转危为安的时候,心情又变得大好,之前那种犹豫就又给忘了,烟消云散。

大医院,小医生

大医院,小医生

主持人手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