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25岁那年,曾与50岁的刘邦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1.

在搞登坛拜将仪式之前,刘邦对韩信的全部印象其实是只停留在耳朵层面的

:自己的专职司机夏侯婴曾极力举荐过,自己的左右手萧何更是不辞而别、月下狂追、称其国士无双……

而只凭着这些“片面之词”,刘邦竟然就搞出了大动作,一下子让韩信超越了樊哙周勃这些立过赫赫战功、从刀尖上爬过来的人。

毋庸置疑,刘邦这样做肯定是带着极大风险的,因为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万一韩信是赵括第二呢?再退一步讲,即便拜将之后刘邦第一时间测试出了韩信的无能而避免掉军事上的损失,但那样也必会使刘邦的威信大打折扣……军政大事,岂能儿戏?

可面对这种种风险,刘邦还是选择了草率,甚至儿戏之。今天,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我们又完全可以这样来形容刘邦的举动:不拘一格、不循规蹈矩……

或用张良的话来说:沛公之才,殆有天授。当天,拜将仪式如期举行。

韩信25岁那年,曾与50岁的刘邦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2.

仪式甫毕,50岁的刘邦就拉着25岁的韩信的手,急急入座,说道:「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当时,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列于左右,静看这韩信究竟是何方神圣。

从韩信而言,他对刘邦这种先给职位再面试的举动,肯定是感恩于心的,但压力也是等同的,因为一旦自己不能如刘邦之意,那出头之日就永不能再想了,甚至自己的那条小命也万不能奢望再留着了。

可是,毕竟韩信也是独步古今、一代天骄级的人物,他自信自己能够让刘邦倾倒,因此他也气定神闲,在刘邦提问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反问:“大王您一心东征,定是要与项王一决高下吧”?

韩信25岁那年,曾与50岁的刘邦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刘邦不暇思索,答道:“然”!

“那大王您自认为在'勇、悍、仁、强'这四个方面能敌得过项王吗”?

对于韩信之问,刘邦已显得有点窝火,但他还是从齿缝间吐出了五个字:“寡人不如也”……

韩信见自己已不完全处在被动状态,这才清了清嗓子,徐徐吐到:“不怕大王见罪,臣也以为大王在这四个方面不如项王”。

“但是,臣毕竟曾在项王手底下干过,也曾细细品读这个人的行迹。臣以为,项王虽然叱咤一声、千人皆废,但却并不是一个懂得用人的人,因此,只能说是匹夫之勇;而仁义方面,项王做的确也不错,愿跟士卒同劳苦,甚至常因士卒之苦难而涕泣不已……可问题是,当百二秦关已属楚时,项王却又在一城一池上犹豫不舍起来,故由此来看,项王之仁充其量只能说是妇人之仁”!

“再来说说项王的其他错误甚至愚蠢的举措:定天下后,不以关中为都而选择衣锦还乡,

自失地利;曾在除暴秦的同时又一路屠城,更坑杀秦卒20万,可谓以暴易暴,早失人心;不遵义帝之约而将其放逐,结果是上行下效,各地诸侯也纷纷以下犯上,争夺不休,是谓自招战乱”……

“由此来看,项王之强,强中有弱,甚至,弱才是致命的”!

韩信25岁那年,曾与50岁的刘邦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3.

韩信见刘邦听得投入,故也更加兴奋,连嗓子都不及润一下,继续说道:“倘如今大王能反其道行之,大用天下良臣猛将,那何敌不破?得来城池尽封功臣,何人不服?借将士东归之心还定三秦、扶义东征,那何地不克?”

“再何况,大王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而现在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又恰是关中父老最为深恶痛绝之人,如此一爱一恨,大王东征胜负亦已定,而三秦既定,下一步便可图取天下了”!

“妙”!刘邦不觉脱口而出,深感相见恨晚,而下首众臣也无不心悦诚服。

这便是韩信与刘邦的第一次对话。初看这番对话,可能觉得平平,但是细想之下,足够惊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5岁的韩信、拜将之前区区的一个治粟都尉,能将项羽、能将当时天下大势剖析的这般入骨三分……称其“兵仙”、“战神”都不够全面概括他的生猛。

韩信25岁那年,曾与50岁的刘邦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文 / 起叔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