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芳芳180145624

秦腔唱词是一种诗化了的说唱韵语,它是一种“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诗。这样的戏曲又称为“诗剧”,它的唱词又叫“剧诗”。其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整齐的七言、十言上下句为基本词格

杂剧、传奇的词体,从总体上说是长短句形式;而秦腔的词体,总体上却是齐言格局。这是同秦腔的板式变换体的曲式结构相适应、相统一的。这种词体由一个上句一个下句联组而成,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句,几百句,不受限制。七言上下句,是秦腔唱词的基本规律,其句式有“二二三”(00、00、000),“三二二”(000、00、00),“三四”(000、0000),“四三”(0000、000),“二三二”(00、000、00)五种。最主要最基本的句式“二二三”式。例如:

狂风吹动长江浪,(00、00、000,上句)

黄鹤楼上有埋藏;(00、00、000,下句)

(《黄鹤楼》)

十言句的基本句式是“三三四”(000、000、0000),“三四三”(000、0000、000),有时还有“四三三”(0000、000、000)。例如:

白云仙在中途泪流满面,(上句)

把当年修行事细表一番;(下句)

奴本是峨嵋山白蛇修炼,

修就了五百年白衣大仙。(《白蛇传、断桥》)

田玉川在小舟好不为难;

恨只恨卢世宽行事太短,

害得我伤人命闯下祸端。(《蝴蝶杯、藏舟》)

(二)穿字穿词

为了加强节奏和韵律,丰富唱腔的表现力,在整齐的七字、十字上下句中,可以增加一些字、词和句子,犹如南北曲中的衬字、衬句。这种表现手法,通称为“穿字穿词法”。所穿的字、词,可以是虚词,也可以是实词,而以实词居多。所加文字可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而以句中者居多。这看起来好像打破了七字、十字的格局,而实际上还是恪守着原来的规律。例如:

酒醉后斩杀三弟丧了命,

挂欧阳为帅把人错用。(《下河东》)

曹差来能言利嘴姓张名辽字文远。

我二弟手持青龙偃月挑袍骂曹瞒。(《大报仇》)

(三)七言十言两种句式的穿插变通灵活使用

秦腔唱词两种基本句式,具有丰富的变化能力,除去各自句型内部通过字数的调整和不同的排列,形成各种节奏变化之外,在两种句型之间,还可以通过板式变化,于同一段词中互相变通地使用,而且能够自然衔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为表现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提供方便。正是由于板式变换的曲式结构所特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才保证了秦腔唱词规律的自由随意性,开创了这种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中国戏曲文学新词体。

(四)融化古典诗词,保证雅俗共赏

秦腔的唱腔,本来就是在民间原有的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戏曲艺术之后,它的戏曲文学继承、吸收前人的古典诗歌和各种词曲,自是当然之议,尽管早期传统戏的作者和艺人们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根据剧中人物身份和剧情的需要,总是尽可能地保持着“唱诗”的传统,以期达到雅俗共赏、满足各方面观众的欣赏需求。在传统戏中,当人物首次上场亮相的时候,总是先念两句对联诗或两句骈体文作为“引子”,然后念四句“上场诗”,接下来才自报家门,导入正戏。有时不念诗,而吟诵一首“西江月”之类的小令词曲来代替。当人物下场时,一般也要念两句或四句“下场诗”才能下场。这几乎是一种定例。

有时为了节约篇幅,节省舞台时间,也可以简化处理。有的省去“引子”,只用“上场诗”。至于融化古典诗、词、曲于戏中人物叙事或抒情唱段,秦腔没有硬性规程,作者尽可以在生动感人当行本色的前提下,自由发挥。

(五)唱词的安排与运用

秦腔十分重视唱词的安排和运用,直接继承古代说唱艺术的传统。唱、诉结合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所以秦腔剧本都要在适当的地方特意安排大段唱词,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通过演人唱情的手段,达到感人的效果。


秦腔须生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中国古戏剧是中华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其中秦腔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誉于最古老的戏曲,是中国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秦,戏曲发源于此,因此称为秦腔。秦腔又称为乱弹,唱词结构是齐言体,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辅以各式板快伴奏,唱腔主要分为欢音和苦音;苦音演奏是悲壮,深沉,欢音演奏时欢快,明朗。秦腔的传统绝技吹火,变脸,打碗,踩跷,更是响誉中华。秦腔的名剧有《白蛇传》、《法门寺》、《三娘教子》。

近代以来,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传统戏曲面临消亡,青黄不接,但是很欣喜的看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