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故事可信吗?强盛的隋王朝为何那么快被推翻?

白驼西来


结论:

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其实可以看看隋炀帝的失败原因。

隋炀帝输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他爹隋文帝身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公元597年,即开皇十七年,政府府库充盈,财政充裕,隋文帝宣布天下免税,这被称为开皇盛世。统一中国才多少年,居然就有了“盛世”。回头看看其他王朝的盛世,汉朝到文帝的盛世,过了四十多年,唐代到开元盛世已过百年(贞观之治只是政治开明,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宋代到仁宗盛世有六十多年,明代到仁宣之治用了五十多年,清代从入关到康熙后期的盛世用了六十年左右。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一般王朝经济繁荣期,基本要在结束统一战争后五十年左右。而开皇盛世距离统一只有不到十年,这种“盛世”的积累从哪来?而且这种“盛世”只传到第二任皇帝,王朝就分崩离析了,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这是因为,所谓的“开皇盛世”其实是极端畸形的国富民穷。隋朝也算是历二世而亡。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这种“盛世”和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隋文帝严格土地和人口的统计,由此建立了一套极端高效的抽税系统,民间财富迅速枯竭。而皇帝又掌握了充裕的财政,花钱的欲望腾腾而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冲动像青春期的少年渴望异性一样难以遏制。这是人的本性。你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笔钱,也会升起这种欲望。

在那个年代,什么是“大事”?当然是基建项目,对外战争了。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连通运河,修建宫殿,发动征高句丽和土谷浑的战争。而此时,人民已经非常贫困了。

中国集权时代创立的编户齐民制度,本是为财政建立稳定的税源。然而为了不过度压榨百姓,这种户籍制度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空间,或者说模糊性,这样老百姓能逃避一部分苛捐杂税。因为帝国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上级对下级的压榨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风险,官对民的压榨可以说是随性而来,下级官员向百姓增加额外税费,基本没有任何制约。但从中央来看,只要别把百姓逼的活不下去造反就行。三国时期蜀国一些县归附魏国,曹丕发现这些地方的户籍残缺混乱,人口、土地统计高度不准确,于是想严格统计。然而司马懿却看到了这其中的窍门:正是因为蜀汉采用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对这些地方压榨太狠,他们才叛变,魏国不应延续蜀汉的错误,应该给这些人留有一定的模糊空间。他劝阻了曹丕。

隋文帝在当北周相国时,就看到了财政的重要性。北周之所以能灭掉北齐,就是北齐人口统计混乱,税收大减——北齐规定光棍纳税减半,很多人结婚就不登记,政府毫无办法,导致政府税收减少60%以上。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对崤山以东的地区,进行严格的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到官府登记,如果发现隐瞒,不仅本人面临严厉处罚,连里正都要发配。由此,隋朝建立了非常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从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各州各县每年清理一次户籍。这套户籍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控制了民间各个角落,几乎没有人能逃避税收和徭役了。

而对土地的统计,隋朝政府则是大大浮夸。开皇九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十九亿四千万亩耕地。换算成现代亩为二十一亿三千万亩。比现在的耕地还大。可隋朝的版图不如现在大。而汉唐时代,中国的耕地一直在五亿现代亩左右。可见隋朝土地统计浮夸到何种地步。

这种统计“大跃进”给民间造成的灾难不言而喻。政府按照这个土地统计征收了过高的税赋,实际土地产出没那么多,老百姓能不穷吗?

由于政府征税机器过于高效,财富迅速向政府手中聚集,而民间则不断滑向贫困。这就埋下了隋炀帝时期官逼民反的种子。

隋文帝也曾发布过免税、降税,可这都是短期性、临时性的,对于征税系统长期高效的抽取民间财富导致国富民穷的趋势,并无缓解。

隋炀帝即位后,如此丰裕的财政给了他极大的错觉。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共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零二万人,这一年,隋炀帝发动了征伐土谷浑的战争。而唐朝贞观年间,全国总户数才三百多万。到开元年间,户数才与此时差不多。隋炀帝的军队纪律相当不错,他本人也是军事统帅,也发布过减税政策。可这一年的土地统计是多少?五十五亿八千五百万亩。这已经同实际土地亩数相差十倍。这意味着老百姓要交这么多土地的税赋。民间已经不堪忍受了。

大业八年九年和十年,隋炀帝发动三次征伐高句丽战争。各地发生灾害,开大运河、军事行动和修建宫殿又要加税加役,终于超过了民众承受的临界点,于是发生了社会大崩溃。各地揭竿而起,官员也纷纷叛变。

隋炀帝从个人私德来说只有小过,并非属于那种非常不堪的。而且他也曾体恤人民,率领军队风餐露宿。可这一切,对于隋朝的统治没有任何用处。

隋炀帝的失败在于:从隋文帝开始,中央集权的强干弱枝传统,走向了极端,使得枝叶迅速枯萎,从而反噬中央这个“干”。编户齐民的残酷压榨效用在虚报浮夸中被大大强化。而财政充裕又向当权者发出了错误信号。大国崛起有所作为的欲望,使国君看不到社会蕴藏的风险,而急于炫耀自己的治理成果,并且好大喜功。社会统治的张力超过临界点,最后只能推倒重来。

欢迎大家来评论留言。


讲史诗


隋朝之所以会二世而亡,全是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奢侈无度而起。对杨广的评价史不绝书,怎么会不可信呢?

1.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为大隋奠定了统治基础

为什么强盛的大隋王朝,会在短短的37后便被推翻了呢?这还需要从隋朝之所以得以建立说起。

(隋文帝杨坚)

众所周知,自从西晋王朝因“八王之乱”实力大削,最终被匈奴人灭亡之后,历史便迈入了黑暗的南北朝时代。

其间战争连绵不绝,百姓生灵涂炭。因此,“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再次发挥了作用。

在民心思安的大环境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后又于公元589年灭掉陈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然而,天下虽然归于一统,但是要巩固大一统局面,却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否则,若百姓不能从中获得安宁,改善其生存境地,则必将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晋王杨广)

因此,隋文帝杨坚便一面厉行勤俭朴素,一面勤于治国,方才使天下得以安定,出现了经济发展,军力提升,政治稳定,百姓安乐的可喜局面。

在此期间隋朝国力蒸蒸日上,史称“开皇之治”。

2.隋炀帝杨广即位喜奢侈乐享受,又好大喜功

可是好景不长,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太子杨广趁机夺取帝位,史称杨广为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开局良好,毕竟老爹给他奠定了铁桶江山,只要杨广能够把手中的牌打好,不难做个守成之君。

然而,隋炀帝却偏偏把一手好牌打了个稀巴烂!隋炀帝既喜欢奢侈追求享受而又好大喜功。自其上台以后,先后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

(隋炀帝)

虽然说修建洛阳城是为了巩固统治,修建大运河也是为了沟通漕运,便于将粮食和物资输送到西部地区。

但是由于工程过于浩大,使百姓因疲于奔命而怨声载道。

此外,隋炀帝杨广非常喜欢旅游。他为了巡幸江都,建造了庞大的船队。不惜扰民伤财,也要显示帝王的尊贵和威风。

隋炀帝杨广从洛阳出发,率后妃、群臣在内的20万人的庞大队伍,乘坐大船沿大运河东进,仅拉纤的民伕就用了8万多人。

还强迫两岸百姓贡献美食,献食运动搞的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家为此荡尽家财,巡幸江都只是隋炀帝追求奢靡享受的冰山一角,至于广选美女,建造宫殿园林的事情就太多了。

而这既需要大量的钱财,也需要百姓负担沉重的劳役。

这些钱谁出啊?

皇帝不会出,大臣也不会出。

当然只能通过加派税赋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这些活谁干啊?

皇帝不会干,大臣也不会干。

当然也只能强迫老百姓来服劳役做苦工!

隋炀帝如此不爱惜民力,老百姓怎么可能拥护他的统治呢?

仅仅奢靡享受还不能满足隋炀帝,他还要对外宣扬武力。隋炀帝曾经接连三次大规模对外用兵,但却劳师靡饷而无功!

(唐高祖李渊)

3.起义狂飙烽火连天,隋炀帝断送了大隋江山

在沉重的战争压力下,老百姓或是被迫当兵,或是轮输转送物资,耽误了农业生产,扰乱了百姓生活。

因此,隋炀帝杨广便大失人心,再也无法忍受隋炀帝压榨的百姓们纷纷起来反抗。

从公元611年的瓦岗起义开始,席卷整个隋朝天下的大起义接连不断。原隋朝官僚和野心家、投机派们也纷纷趁火打劫。

太原留守李渊趁隋炀帝远避江都,京师空虚的机会于公元617年袭取长安,隋臣王世充也在洛阳割据自立,窦建德纵横河北,其他地区也大多落入了军阀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

在枭雄迭起各霸一方,大隋王朝摇摇欲坠的形势下,隋炀帝杨广的宠臣宇文化及,利用禁卫军多是关中子弟思乡情切的情绪,趁机煽动禁卫军反水杀了隋炀帝杨广。

杨广死后,宇文化及建立了“许国”,当上了“皇帝”。但是,不仅便被其他军阀消灭掉了。当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以后,唐国公李渊便趁机逼傀儡隋恭帝扬侑“禅位”。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史称李渊为唐高祖!至此,曾经强盛无比的大隋王朝仅仅维持了37年,便被隋炀帝杨广折腾没了……


北疆同心聊历史


隋炀帝从他老父亲手里接着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帝国。但他很毫不珍惜。他是一个有大头症的皇帝,每天都在想实现他的千秋大业。但是老百姓已经在隋炀帝领导下生存不去了。老百姓不想什么大业,只想安安稳稳过自己小日子。

他连续搞数个大型工程: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役使上百万民工整日辛苦劳作在工地上,很多人活活累死。又三征高丽,很多百姓惨死在异国他乡,尸骨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

无休止的工程和征战逼的老百姓没有活路,除了造反推翻这个残暴的王朝。于是在隋末农民起义的烽火中,隋王朝统治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