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真是无能的君王吗?

骏马说古今


先说结论,隋炀帝确确实实是一个无能的皇帝,这完全没得洗!现在为隋炀帝平反的人非常多,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大有抱负的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隋炀帝的主要作为皆意在消灭关陇集团!

所谓关陇集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足够强大的军阀集团,他们把控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很重的话语权,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就来自于关陇集团,后面造反的杨玄感、李密、李渊都来自关陇集团,隋到唐的政权交替其实就是关陇集团的内部斗争!隋炀帝敏锐的意识到对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来说,关陇集团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应当被铲除!

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一共三次远征高句丽,第一次兴师动众,共113万大军开拔,势要一举灭掉高句丽,结果因为补给线太长打不下去了。第二次出兵,杨素之子杨玄感在大后方发动叛乱,隋炀帝不得不紧急撤军。第三次,各地反王四起,隋炀帝强行起兵,结果自然也是失败了。

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叛乱?

杨玄感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他的起兵反叛其实和关陇集团的意愿是相关的。隋炀帝兴师动众百万大军,军队从哪里来?从关陇集团的手中抽调!隋炀帝不是傻子,远征高句丽成功了,那么铲除了高句丽的威胁自然是极好的,失败了也能削弱关陇集团,让自己坐稳皇帝的位置!

可是隋炀帝不傻,关陇集团的人也不傻,这明摆着就是要将关陇集团缓慢削弱。关陇集团之所以有话语权就是因为他们有军队,因为他们是军阀,现在隋炀帝把兵都给打光了,关陇集团还能有话语权吗?还不是只能任由隋炀帝揉捏!杨玄感是第一个坐不住的人,李密、李渊都要比他更能忍,第一个冒头的往往死得最惨,但同时,他也敲响了隋炀帝的丧钟!我们经常听到隋炀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但大家只要细心就会发现,反隋炀帝,争天下的都是关陇贵族,农民起义什么的不存在的。隋炀帝败就败在了激怒了他还不足以对抗的关陇贵族!

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

迁都洛阳和修建大运河于隋炀帝而言,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是可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力,第二个是摆脱关陇集团。要知道隋朝的老都城是处于关陇贵族的包围之中的,要是他们突然想换个皇帝,隋炀帝很难有还手之力,为了安全,他做了这两件事。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是为了享乐的说法还是省一省吧,隋炀帝不傻!

但是这两件事情又如何对隋炀帝造成了负面影响呢?很简单,民怨!

隋炀帝远征高句丽逼得关陇贵族不得不进行反击,而他修大运河就让普通百姓对他离心离德。百姓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生活,而不是整天服不完的徭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百姓也对隋炀帝心生怨气的时候他就完了。

关陇集团造反,百姓们不愿意去维护自己的君主,却都跟随关陇集团推翻隋炀帝,怼了关陇集团,又失了民心,你说隋炀帝无能不无能?

对付关陇集团的秘诀

关陇贵族们拥兵自重,难道就真的没有对付他们的方法了吗?其实是有的,而且隋文帝杨坚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科举。科举制度在隋朝被创立,在唐朝发扬光大,并且在接下来的各个封建王朝都被沿用。

隋炀帝完善了一些科举制度,但他却没有耐心等待这颗果实的成熟。在之前,关陇贵族几乎都会在朝廷中担当重任,有了科举制度之后,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得以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和关陇贵族比起来,这些没有根基寒门子弟无疑要更容易控制得多!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朝廷中关陇集团的血液将会越来越稀薄,寒门子弟将会占据一席之地,家族式的垄断将会消失,唐朝就是用这样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消灭了关陇贵族,但这样花费巨大时间的方式没有被隋炀帝采用。

隋炀帝被评价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样的评语可以说是非常有道理,隋炀帝知道高句丽要打,大运河要修,关陇集团要铲除,确实,这每一件都是对隋朝大有裨益的事情,但隋炀帝就错在他想要一个人把这些活全部给包了。

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活要一下一下干,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让自己有资格成为千古一帝,隋炀帝左右开弓,这么多大事一起操办,把民力压迫到了极致,把关陇集团逼得反弹,什么都想干,却又什么都没干成,这不就是无能吗?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觉得我的回答还可以的话,大家就顺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我呗!


w芒果布丁w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坚本来立的太子是杨勇,但是后来因为杨勇不被隋文帝和皇后的喜爱而疏远。同时杨广也久有夺嫡之心,最终杨勇被杨坚废去太子之位而改立杨广为太子。



隋文帝杨坚驾崩后,作为太子的杨广登基为帝,是为隋炀帝。隋炀帝乱杀无辜、残暴不仁,施行暴政,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宫殿、修大运河动用无数民力,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常年的对外用兵,让当时的百姓生活的非常困难。故而隋炀帝大失民心,也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本。

从而导致天下大乱、起义不断而狼烟四起。最终曾强大一时的隋王朝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

让大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隋炀帝真的无能吗?

其实隋炀帝并非无能。当然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他在一定的程度上讲,却不是无能的昏君,相反他还是做出一些对后世影响深渊的事情。

比如他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他营建洛阳,虽然他也有是贪图享乐的因素,但这件事对后世还是颇有影响。同时隋炀帝修大运河,虽然在当时是一件害民劳民之事,但是大运河修成后,却加速了大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同时给后世百姓也带来了很大的实际利益,所以他大运河,也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事业。

隋炀帝好大喜功,因为他常年的对外用兵,的确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但是在隋炀帝发动的战争中,因为他的胜利,不仅让疆土得以向西北发展,而且他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的开疆扩土的战争。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科举制度,虽然科举制度是萌发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但是在这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隋朝隋炀帝,隋炀帝增加进士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朝廷分科选才制度。这一点,隋炀帝典定科举制度,这在历史上是有着非常重大影响的,也是一件非常深远的事。科举制度也一直延用到了清朝。所以隋炀帝虽然是暴君,但他却不是一个无能的君王。


中孚鉴


隋炀帝是一个明星皇帝,因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就像一部大戏,短短几十年却经历了其他朝代上百年才会遇到的剧情。对隋炀帝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近几年,各种分析还原那段历史的文字不胜枚举,吐槽者有之,反转者有之,骑墙者有之。总结梳理一下大概分这么几个阶段:一边倒阶段,一致认为他是历史上最荒淫昏庸的皇帝,没有之一;大反转阶段,隋炀帝文治武功成绩斐然,直逼秦皇汉武;平衡阶段,圣君和昏君兼而有之,五五开。

对杨广的差评主要来源于隋的继任者李唐王朝。地球人都知道,历史上的继任王朝一般都会带着情绪地评价上一个王朝,于是乎唐朝就给杨广赋予了一个很有特色的谥号——“炀”。这个字什么意思呢?《周书·谥法》有云:“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意思大概是说荒淫怠政,背信弃义的人。这样的字送给谁,那谁都很难洗干净,更何况是写进了官方正史。在官方的鼓励下,加上历朝历代的民间演义,那个祸乱朝纲,不理朝政,荒淫无道,鱼肉百姓,最终导致国家衰亡的杨广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抛开唐朝的评价不说,无论是后来的官方还是民间,对其评价仍然不高。因为人们虽然跟杨广没有什么厉害关系,但对于一个标志性的昏君,一个现象级的亡国之君,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人们需要这样一个符号,史家需要这样一个标志,演义界更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很不幸,杨广跌进这个窟窿就再也没有机会出来了。

近年来,对杨广的评价开始出现反转,甚至出现了他是“千古一帝”的说法。主要是杨广确实做了不少有利于后世的举措,比如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漕运,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在教育方面,杨广开创科举制,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做出来重大贡献,也为打破关陇士族垄断上升渠道提供基础,让寒门学子能相对公平的走上仕途。军事上,平定吐谷浑,在对突厥的战事是取得较大成就。此外,他最为人垢弊的三征高句丽,也在客观上推广了中原王朝影响力,为后来唐朝征服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再后来就出现了第三类骑墙的看法,即杨广既是很有作为的有成之君,也是一朝失败便一蹶不振的昏庸皇帝。对于第三种观点,笔者虽然觉得它是骑墙者搞平衡的产物,但思之再三,却又想不出一个更妥帖更周全的评价。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是有保留的同意。同意是因为对于隋炀帝,前两种观点是均出于立场不同而给予的极端化的评价,明显过于偏激。历史人物并不比现代人物简单,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杨广这样的帝王更是如此。说有保留,是因为第三类观点并不清晰,只是观点的堆砌。

如果以时间来量度,杨广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无异于神和魔的区别。前半生灭南陈,平青海,征突厥,修运河,兴科举,简直是天神般的君主。后半生,好美色,嗜饮酒,怠朝政,耗国力,一个活脱脱的恶魔。而这两者的分界线就是征高丽的惨败。在他执政的巅峰时期,隋帝国国泰民安,万邦来朝,唯一的例外就是高句丽这个偏居一隅的东海小国。隋炀帝为了大国威仪,不惜倾国力而劳师远征,结果换来了一败,再败,三败的结果。在高句丽这个方寸之地,隋炀帝狠狠地摔在了地上,丢了里子不重要,关键是丢了面子,而且再也没有找回来。于是乎,后半生那个带有魔性的昏君就出现了。

在笔者看来,杨广这位皇帝是个极好面子的理想主义者,知进不知退。顺境时豪情万丈,气吞万里如虎;逆境时,把头埋在土里,消极倦怠乃至荒淫无度,隋王朝一副好牌在他手中几近打光,尽管这副好牌也有他的很大功劳。

为什么好面子?为什顺势容易逆势难?其实这跟杨广的出身很有关系。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亦既弘农杨氏族人。对汉魏晋隋历史感兴趣的人可能都知道,弘农杨氏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从西汉到隋唐,这个家族不知出了多少大人物,西汉丞相杨敞,三国杨修,西晋三杨,北魏杨播,隋文帝杨坚,武则天生母杨氏,贵妃杨玉环等等不胜枚举,均出自这里!这样的家族不能用名门望族来形容,简直就是望族中的望族!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度自信,追求完美,头总是望着天的。但上帝是公平的,在给予你完美出身的同时,往往也会赋予你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比如易折!隋炀帝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外表华丽,内里脆弱的玉器,把它放在华丽辉煌的高台它会放出耀眼的光芒,若不幸跌入瓦砾堆,则会粉身碎骨一文不值。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挫折教育不够。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杨广,在高句丽吃了大败仗,国内民变又风起云涌,小小的心胀不能承受巨大压力,也没有脸皮承认错误,因而选择了到发迹之地扬州去逍遥快活,结果彻底蜕变成昏君。假设换作是草根出身的刘邦或者朱元璋,本来就是乱世英雄,天生拥有大心胀,面对挫折就像家常便饭,我相信这段历史或许会有更好结局。您觉得呢?



周周说古今


隋炀帝是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的年号大业,足可以看出他的抱负远大,他为了打破关陇集团对权利的垄断,实行了政治改革,开创科举制度,让人们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杨广开挖运河,治理水患,促进南北经济交路。西域丝绸之路二次贯通,张掖会盟。征高丽维护统一。。。论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杨广应该排在秦始皇之后,他俩共同特点,急功近利,劳民过度。给别人创造了造反的机会。但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隋炀帝身死国灭的下场。加上唐太宗对他的抹黑,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亡国昏君了。


文利wenli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会受到野史跟电视剧的影响,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可以为了处理国政花费12个小时的君主。

虽然他算得是一个暴君,但是不可以说他是个昏君。他为了皇位,可以杀兄长,对于权力他可以说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但是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对于后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当时的社会时局,强征百姓开凿,整得百姓叫苦不迭。一时间流民四起,强盗横生,各地起义军不断。这就是他的暴政导致的后果。

所以说,他只能算一个暴君,但不是昏君,更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


清空读史



有喜梅


杨广统一南北,江南重新归心。

对外。南收南越、琉球。北定突厥,收降东突厥。西平吐谷浑,打通丝绸之路,万国来朝。东击高句丽,高句丽被打残,几乎灭国。

对内。开通大运河,南北真正一统。大运河等工程,服徭役者及地区免赋税,百姓干劲高涨。首建标准化城市整体建筑,洛阳。推行科举,打破阶级壁垒。

古代那么多皇帝,别说超越杨广,就算并驾齐驱的也没有几个。你说能力强不强?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不无能。而且很有远见、抱负,只是太急功近利了,没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


贝贝127554956


隋炀帝应该是有才无德的皇帝,他看不上任何人,也不允许有人比他强,不爱人,更不爱民,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杀老臣,杀功臣,杀忠臣,不祭天地,不敬祖宗,宠信奸佞,残害良善,荒淫无道,征伐不断,使青壮殁于战阵,妇孺填满沟壑,把一个锦锈江山葬送,他本人也死于非命,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败家子,早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有人翻案,就应将他穿越到那个时代偿偿那时的滋味。


95278110


隋炀帝杨广是很有作为很有抱负的皇帝,他开拓疆土修大运河都为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急功近利,老百姓承受不起,人民苦不堪言,因而出现了农民起义推翻了他的政权。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建设一个国家不能急于求成,既要造就千秋万代同时也要考虑当代人能享受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