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

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

這朗朗上口的兒歌,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寫的《人有兩件寶》。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它以詩歌的形式寫了人身上的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告訴小朋友們只要用手又用腦,勞動才能有創造。這也說明手與腦的關係是千絲萬縷的。

有位外國的醫學博士對手與腦的關係做了多年研究指出:“如果想培養出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讓孩子鍛鍊手指的活動能力。”

大腦的發育對手的靈活性有很大影響,而手的動作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的道理。

現代生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手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的各個部位在大腦皮質上均有一個相應的區域,而這個區域的大小並不與身體各個部位在大小相當。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只有5萬個。

比如,與大腿相比,大拇指很小,但大拇指在大腦中所佔的區域面積是大腿的10倍還多。因為大拇指負責的功能要比大腿精細複雜。大腦的興奮程度高,又能更有效地調節手指的活動,提高手指動作的協調和靈巧性。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幼兒的手和手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已經成為衡量其智力的標準之一。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還是一個賣報童的時候,就經常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動手做實驗。他的全部發明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動手做出來的。許多形式的創造都需要動手能力。科學實驗需要動手、技術發明需要動手、繪畫等藝術創作也需要動手。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的各種能力得到鍛鍊。

因此,想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家長就要抽出時間,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呢?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1、儘早學會使用筷子

孩子一般二三歲就可以使用筷子,父母應在孩子這個年齡段教會孩子使用筷子。使用筷子時,需要幾個手指頭的肌肉和神經都協調起來,這是相當不簡單的動作。有學者發現,學會正確使用筷子的兒童注意力也集中,手指也更加靈活。

2、儘早學會使用剪刀

讓孩子學會使用剪刀,不僅可以學會做許多家務活,還能做手工。如剪紙、做模型。孩子在使用剪刀的過程中,各種紙、布都在孩子的手下發生著移位、組合的形態變化,直接促進思維的靈活轉化。孩子小家長儘量給孩子買兒童剪刀,它刀刃不太鋒利剪刀頂端是圓形的,用起來更安全。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3、指導孩子做手工

父母經常可以讓孩子做一些手工,包括畫圖、泥工、摺紙、剪貼等,這能促進孩子手的動作協調。

一般兩歲半的孩子從簡單的摺紙學起,到三歲時可以學兩到三步的摺紙;三歲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四五歲就可以剪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父母可幫助孩子做多種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動手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4、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學會放手,及時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鍛鍊孩子手部的靈活性。比如孩子自己願意動手做事時,父母要耐心地在一旁指導,而不是動手代替孩子去做。孩子希望自己吃飯時,就不要喂他;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時,就不要再去幫他;孩子自己學會握筆時,就給他紙和筆,讓他畫著玩。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孩子剛學會這些動作,難免做的不完善,這就需要反覆練習,通過反覆運用,孩子便會掌握比較複雜的手部動作。

5、讓孩子學習樂器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樂器,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手指的靈活性。有的父母就是這樣考慮的,他們讓孩子學習樂器,就是為了開發孩子的能力和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至於孩子能否成為音樂家,還要看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鍵盤樂器是十個手指都要進行操作的,同時還要看著樂譜,可以鍛鍊手、眼、腦的高度協調能力。

衡量幼兒智力的標準是什麼?家長如何做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動腦不見得動手,但動手一定得動腦,動手能力實際上是手腦協調的工作。

總之,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動手時,孩子的大腦飛快運轉,思維能力也跟著提高,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