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李泌是典型的道家人物,他深知”滿招損,謙受益“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分別出自《尚書·大禹謨》與《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德宗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後來被授予“大學士”頭銜的人也多引李泌為例,不敢稱“大”。在金錢方面,李泌更是如此。動亂時期,朝廷賞賜百官的物品“皆三損二”,後來稍稍安定,“帝使還舊封。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高考落榜的時候,周圍充滿了互相比較與瞧不起的目光。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每年高考成績公佈的時候,那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人榜上有名,全家親友一片歡喜。有些人名落孫山,被周圍人抱以瞧不起的目光。其實,人何必呢,那麼勢利幹嘛呢?榜上有名的未必與你的今後有關係,名落孫山的未必今後就一文不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一時的人生失意,而將一個人的一輩子都看扁了。世上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今日得意不代表一生得意,一生得意不代表來生得意。

今日不如意,也許會化作動力成就明天的成功與業績!人,不要太勢利!

找人借錢的時候,平時最好的朋友都準備好了不借的推辭。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沒找人借過錢,不知道箇中滋味。若找人借過錢,才會知道,錢有多難借。當你下定決心找最好的朋友前去借錢的時候,會發現別人早已經準備好一大堆的理由。那些理由讓人聽起來,對方比你還難,比你還需要錢。

人生,有時候一定要咬牙扛過去。特別是最難的時候,很多好的關係,也在轉變之中。

那些依然如舊的朋友,請珍惜他們一輩子。真情無價。 

創業失敗的時候,親友同事都來催債。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人生經歷一次創業失敗,就足以看出人性的複雜與醜陋。平日裡恭維你的人,都變了臉,寫上了鄙視與輕蔑。平時巴結你的人,馬上調整了方向,倒向了別人。真是成功得起,失敗不起啊。親友們都跑來找你催債,能要走一些是一些,免得你以後一輩子都還不起。

這就是人性啊,它變得很快,它分得很清,它勢利得很急! 窮困潦倒的時候,連一家人都會瞧不起你。

如果一個人很長時間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那麼他的周圍肯定是一片嫌棄與灰暗。親不親,近不近,世人都不把他當回事。就連親身的爹孃都會瞧不起這個沒出息的孩子,而是巴結那些過得好的子女。如果,你窮個兩年,三年,四五年,你心裡就會有著滿滿的淒涼感受。其它的外人就不用說了,感受會更深。可能別人走路都會繞著走。 

被人栽贓的時候,最親密的人都不敢站出來說句話。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當一個好人,平時與人為善,與周圍的人關係都處的不錯。見面就笑,從無害人之心。即便你不害人,難道就能避免別有用心的小人來對付你麼?即便你小心翼翼的生活,難道就不會遇到無中生有,妒才嫉能的人麼?即便你無言無語,難道那些是非就扯不到你身上麼?不是的!有一種缺德的人,叫做吃杮子挑軟的捏,她不管你是否無辜!她就是要刷她的存在感。 殘酷的現實告訴你,人性的醜惡隨時會暴露的無遮無掩。當你被這些壞人栽贓欲訴無門的時候,那些平日裡最親密的朋友,迫於勢力或者利益連站出來說句話的勇氣都沒有!

其實,絕大多數人,在經過很多努力與付出,以及痛苦的抉擇和掙扎之後,來到最後時刻,他會覺得,任何榮譽、利益都是自己應得的,也會自覺不自覺的誇大自己的功勞和苦勞,有些東西已經成了自我想象。這時候能夠對利益和榮譽保持清醒的人,基本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唐朝以道家為宗,崇尚道教。《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的核心經典,但是,在傳統上而言,道家的基本三經除了《老子》、《莊子》還有《列子》。《列子》還有一個書名叫《沖虛經》。得名自唐玄宗,唐代奉道教為國教,把本來屬於經史子集中子部的這三部經典,分別稱為《道德經》、《南華經》和《沖虛經》。

今天我們就分享一段《列子》也就是《沖虛經》中的內容吧:

《列子·說符》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簡單翻譯一下:

列子向壺丘子林學習。壺丘子林說:“你如果懂得怎樣保持落後,就可以和你談怎樣保住自身了。”列子說:“希望能聽你說說怎樣保持落後。”壺丘子林說:“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頭看他的影子:身體彎曲,影子便彎曲;身體正直,影子便正直。那麼,影子的彎曲與正直是隨身體而變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與伸直是隨外物而變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這就叫保持落後卻處於前列。

這裡的壺丘子,就是《莊子》裡那個可以控制自己氣機把那個可以通過看相就能預卜生死禍福的鄭國著名的巫師季咸嚇跑了的那個壺子。壺子是列子的老師。

這一段文字的重點就是壺子說的: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

其實,這句話和老子的“後其身而身先”是一個意思。簡單點說就是:利益先給別人,自己放在最後,最後的成功才是你的。關於這個思辨的過程,前一段的一篇文章,可供參考,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心裡永遠裝著別人的利益,才能無往而不利

這裡的持身,意思是修身止於至善,用儒家的話來講就是“誠意正心”,並止於至善。修身立世,換一個更傳統的說法就是立身處世,這是我們古聖先賢一直強調的,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還是其他諸子百家,都反覆的告誡我們要修身,我們可能已經對這樣的告誡聽膩了,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

我們現在更關注能做到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我們的先賢君子更重視人格的獨立,以及後世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這段裡,“列子顧而觀影”的影。其實不管任何時代,沒有獨立的人格,想做成大事都很難。

有了獨立的人格,才有可能其身得修,也就是才能立身,頂天立地,立於天地之間,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什麼叫做事業?《易經》裡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其實就是你一生的所作所為,能夠影響到社會天下,有益於社會、國家的進步,才能叫做事業。

而處世,就是我們如何活的更有價值,活的更合適,更得宜,受人敬重。

再說回來,子知持後,是什麼意思?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呆在後面。但是,真正的意思重點在這個持,就是我們持什麼樣的修身之道,說的直白一點,我們不管做什麼,講什麼話,都要清楚的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這樣才能,不惑於心、不亂於行。

想必,李泌對道教三經的《沖虛經》也有著深刻的見解。

人生在世,完全拋棄慾望不可能,想完全控制慾望,有時候也是徒勞,因為你這個地方堵住的,總要在別的地方決堤。其實,我們要學會的就是要在自己的終極目標與慾望之間找到平衡,學會和自己的慾望相處。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認知,同時,不被自己的私慾所裹挾,還要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和認知。

成大事者,為什麼早已經對人性沒有期待了?


簡單點說:就是在任何條件下,永遠都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對人性不再有期待。

真正在人間成大事的人,他的內心底色其實往往是悲觀的,他對人性沒有太多期待,而他的心血往往不被世人理解,就像歷史上真實的李泌,是唐朝少有的,沒有諡號的宰相。

而這裡的對人性沒有太多期待,既包括對別人,更包括對自己,就像自己對面對巨大的利益和誘惑的時候,對自己沒有期待,才能真正的平衡好自己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