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感,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美麗王297


家庭、校園、社會處處都充滿規則,所以讓孩子懂規則太重要了。

在提倡孩子要放養的年代,很多父母都會對規則感到反感。他們一心想讓孩子擁有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這其實是對規則的誤解,講規則並不是讓孩子變乖,而是讓他們養成有規律的生活與習慣,學會保護自己的安全。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策略1: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對很多家庭而言,制定規則都是父母一手操辦,從不讓孩子參與,只讓孩子執行。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他就屬於一個獨立個體,理應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父母與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規則孩子更願意接受,也會努力去執行,並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主見性。


策略2:根據年齡制定不同的規則

給孩子制定規則應該從小就開始。比如,寶寶不滿一歲時,在床上爬時,媽媽就應該用手勢告訴他:“你不要爬到床沿邊去,小心摔下去!”在寶寶一歲多時,過馬路時,告訴他:“紅燈停,綠燈行。”在寶寶兩歲多時,媽媽就要給寶寶制定一些禮儀規則,比如,不可以去翻阿姨的包、不跟陌生人走等。


策略3:在孩子切身體驗後建立規則

規則意識的形成還需要讓孩子體驗到不遵守規則所帶來的後果,父母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後果懲罰。

比如,媽媽如果告訴孩子瓜果皮要扔到垃圾桶,孩子未必會聽。當孩子不小心踩到瓜果皮摔倒時,媽媽就抓住時機告訴他:“媽媽之所以讓你把瓜果皮扔到垃圾桶裡,就是為了避免讓你摔倒!下次要記得把瓜果皮扔進垃圾桶。”當孩子體驗到亂扔瓜果皮的後果時,就自然會遵守媽媽的規則。


策略4:父母要帶頭遵守規則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就要先做到、做好,用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只有父母帶頭遵守規則,孩子才能真正培養規則意識。比如,說好吃飯時不看電視,那麼父母在要求孩子關電視時,自己就不能再坐在電視機旁邊看電視邊吃飯。


龍鳳胎爸爸,親子家教圖書出版人,持續分享育兒觀點、知識、經驗、心得。懇請關注,謝謝大家!

龍鳳胎爸爸聊育兒


現在很多隔代教養的孩子,由於過分的被溺愛,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沒規矩”。相比之下,很多有規矩的孩子就會脫穎而出,更加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和喜愛。


為什麼有規矩的孩子更有優勢,有規矩的孩子到底比一般的孩子強在哪裡?

1、有規矩的孩子才有安全感,做事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不是說孩子沒規矩就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到約束了,恰恰相反,懂得規矩的孩子更加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相比於沒規矩的孩子來說,他們更加有安全感,做事情也更加得心應手。

2、有規矩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更優異

有規矩的孩子懂得給自己的學習安排計劃,他們做事和學習更加有條理性,也有更高的效率。但是,沒有規矩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是想起什麼學什麼,書看到哪裡算哪裡。所以,很明顯,有規矩的孩子普遍比沒規矩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學習。


3、有規矩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更強

我們都喜歡守約,按時的人,這些都已經成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公序良俗。有規矩的孩子講文明、懂禮貌,遵守社會公德,這是大家認可的基本的社交禮儀。這些對於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來說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沒有規矩的孩子總是做不到這些。因此,我們說,有規矩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更強。


給各位爸爸媽媽們介紹幾種小妙招,希望能給各位爸爸媽媽們一些啟發。

1、注意立規矩的時間點

孩子發育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個關鍵期,在這些關鍵期中,孩子有的能力發展迅速,過了關鍵期,發育就會很慢了。同樣,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是有關鍵期的,這就是2歲到5歲之間。

兩歲之前孩子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低,你和他們說一些規則,他們基本是不明白的。當2歲以後,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有了質的飛躍,這時候再給他們立規矩,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2、避免雙標

很多爸爸媽媽好像是單純的為了給孩子立規矩而立規矩,也有很多時候會出現雙標的情況,一個標準要求孩子,但是要求自己的時候又是另一個標準。其實,這種行為是不利於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的。

長期生活在雙標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行為。一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到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二是規則變換的太頻繁,讓孩子想遵守卻常常會感到有心無力。這樣,孩子久而久之他們會越來越迷惑,對規則的概念也會越來越模糊。長此以往,孩子也就不是很願意遵守規則了,長大自然就是一個不講規矩的人了。


3、制定獎懲措施

沒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再好的規則也只能是成為一紙空文,最終流於形式。因此,爸爸媽媽在制定規則給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配套的獎懲措施,比如違反規則會受到什麼懲罰,遵守規定會獎勵孩子什麼。這些獎懲措施的作用在於督促和激勵,因此,一定要言出必行,嚴格遵守。如果僅僅是說說而已的話,威懾力就會下降,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獎懲措施不一定僅僅採用某一種形式,也可以多形式,例如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相結合。這樣,獎懲措施發揮作用的時間會更長,也更加能起到獎懲措施的監督和督促的作用了。


黃衣心理


規則感是很多爸媽育兒教育中所欠缺的,所以經常能在網上看到熊孩子出沒,這也使得老師、社會都為之感到頭疼。網上更是有人說,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家長,那麼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明白規則感的重要性:

一、孩子是不是有這些習慣:

玩具亂扔、公共場合大聲吵鬧、未經允許隨意動他人東西、看見別的小朋友玩具喜歡的直接搶走等等這些習慣,幾乎是經常可以見到,之所以造成這種現狀主要是因為孩子頭腦裡沒有規則感。



二、為什麼孩子會沒有規則感: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不守規則情況出現,究其原因和父母日常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通常來說,有以下幾條原因:

1、家長太心軟了,最後妥協

“媽媽,我能再看一集動畫片嗎”

“我們不是說好看完剛才那集就睡覺嗎”

“不行,我就要看”然後開始大哭大鬧

沒有過10分鐘,媽媽一看孩子哭得太厲害就妥協了

“好媽,只能再看一集”

這種情況有沒有在你的家裡出現過,尤其是媽媽,見不得孩子哭,孩子稍微流點眼淚就妥協了。這也讓孩子知道了,任何規矩在眼淚前面沒有用,起到了一個十分不好反面效果。

2、父母不堅持,一切以孩子為主

趕快回家,天太晚了

媽媽,我不回家,還要再玩一會

再晚回去,睡得太晚了,就不講故事了

哦不講了吧

回到家洗完準備睡覺時,已經九點多了,媽媽講故事

媽媽最後沒有堅持住,還是給講了。

這是我孩子二歲半左右真實情況,尤其媽媽根本無法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那段時間我們家許不堅持讓孩子性格變得特別不好控制。

各位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類似情況出現,這可能就是導致孩子沒有規矩感潛在因素。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1、父母不要打破規則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而童年情好是培養規則意識最為關鍵時期,尤其是2~6歲這個階段,如果孩子正好處在這個年紀段裡,那麼家長一定要有規則意識,如前面孩子沒有規則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因為父母的無底線。因此想要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那麼第一步就是父母不要打破規則

2、清晰告知指令

心理學家鮑恩曾提出一個理論,即“自我分化”,指的是個體能夠將理智與情感、自我與他人分開的能力。孩子是“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的個體,其行為只能依據情緒反應,在處理問題時極容易受情緒影響而缺乏理性判斷。

說起控制自己,其實成人都很難做到,更何況孩子呢。正如上述的理論,孩子在很多時候做決定只是根據自己情緒判斷,因此第二步家長向孩子清晰告知指令,如孩子直接吃飯,那麼家長應該拒絕他,告訴他必須去洗手。


注意:告訴孩子指令時,指令一定要簡單,確保孩子能聽懂,如剛才舉的例子,讓孩子飯前洗手。

3、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就示範

很多時候由於規則剛剛制定,孩子並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家長就要示範給孩子怎麼做。如孩子太小,當家長第一次給他清晰指令時收拾玩具時,他不知道怎麼辦,家長就可以教孩子怎麼收拾。

4、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法」是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的教育方法,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

積極自然後果法是提前告知孩子攻擊行為會帶來的後果,讓孩子提前瞭解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消極自然後果法則是

傳統意義上的當孩子犯了錯之後,讓他自己感受自己承擔其行為後果,進而認識到錯誤。

舉一個簡單例子吧,如果父母和孩子規定好了晚上9點睡覺可以聽故事,如果在此之前家長一再提醒,孩子也不聽導致9點之後睡覺,那麼家長就一定不要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做事的自然後果,他必須承擔。

5、將鼓勵和獎勵控制一個適度範圍 之內

心理學上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指當人們對於做一件事情的積極期望,會使得達到更好的實現效果

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等著孩子所有規則都執行的很好之後再進行獎勵或者鼓勵,據統計幼兒專注力只有5到10分鐘。

注意:當孩子開始願意嘗試後,就應該獎勵,但是當孩子對於某條規則執行很好之後,就一定要不再鼓勵或者獎勵。



對於孩子如何培養規則意識,相信每個父母都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我還是認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上起到關鍵 作用,畢竟孩子在認知範圍和能力是有限度的。此外想要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存在統一的標準。各位爸爸媽媽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制訂適合自己孩子的標準。

各位爸爸媽媽,你還有什麼好辦法有利於培養孩子有規則意識,期待你的回覆。讓我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共同努力。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解決您的疑問,如果還有疑問,歡迎留言,留言必復。


我是喬治的恐龍爸爸,一個普通的超級奶爸,歡迎關注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我們一起聊聊育兒路上事吧,知道不知道的,我們一起進步。您的點贊會讓我萬分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