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的頂尖天才們要逃離科研教育體系

中國是非常需要人才的社會,中國也是非常排斥人才的社會​!沒有了以前科舉的快速晉升通道,這個通道就被留洋替代了,沒有晉升之路,處處搞平均和槍打出頭鳥,天才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了。


《為何中國的頂尖天才們要逃離科研教育體系》

最頂尖的天才,都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資源,是一定要保護起來限制外流的。而中國的現行體制,對這些最頂尖的孩子,卻是不夠友好的,槍打出頭鳥的事情,發展到了對民族未來可能有重大貢獻的那一群孩子身上。

對頂尖人才的爭奪,是國家大計!各國都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可以看看英美他們的舉動。

最近各國對科技人才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美國對華則又有升級舉動:

哈佛大學Charles M. Lieber(查爾斯·利伯)教授,一位納米界的泰斗式人物!如果你沒聽說過他,那一定聽過這些大神的名字:楊培東、崔屹、戴宏傑、劉傑、段鑲鋒、黃昱等等,他們都出自Lieber教授門下!

為何中國的頂尖天才們要逃離科研教育體系

Charles M. Lieber(查爾斯·利伯)教授

現年60歲的Lieber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納米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原子力顯微鏡、隧道掃描電鏡、高溫超導材料、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的研究。2000年到2010年間被Thomson Reuters評選為化學領域全球頂尖一百名化學家排名第一,200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

近日,Lieber教授被美國FBI指控涉嫌參與"千人計劃",並隱瞞了從中國所獲得的百萬美元研究經費。週二早些時候在辦公室被捕。在短暫出庭後,仍被拘留,等待週四將要舉行的拘留聽證會。這標誌著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行動的再升級!

這個限制的背後,就是中國想要引進外流頂尖人才,實際上是受到了限制,在這裡我們要看到為何這些人要外流出去!而英國對這些頂尖人才,也採取了實質性的吸引行動:

為何中國的頂尖天才們要逃離科研教育體系

英國也推出了全球精英簽證,開始全球搶人了,對非移民國家的英國是不容易的。而中國如何?中國乾的事情就是還在核心城市搞人口疏散,對北京和上海這樣真的能夠吸引核心人才的地方,搞得落戶的門檻,比移民歐美還要高!所謂的不限落戶的,都是低端人口有吸引的地方,怎樣留住高端人口,不能被地方政策所左右。

而這一次,我們更要說的是中國的年輕科研人才的晉升通道的問題。畢竟雖然房子和收入,對很多年輕人是巨大的壓力,但對頂尖熱愛科學的,這個其實還不是最主要的,真的是有為了科研可以接受清苦的。但真正的問題是上升的通道是被限制的,沒有了發展機會,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這裡不光是西方的科技更發達的事情,中國科技現在比各國都有經費、有市場、有創業機會了,而且不留學的,也是改行和不學科技,讓他們放棄理想和熱愛,必須看到其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我們這一次要討論的是能夠引領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最頂尖的100個或者1000個孩子,他們的走向特別值得關注,現在他們是逃離中國科研教育體系的!他們是必須到海外進行留學教育的,然後留學到頂尖學術機構的道路已經被美國卡死,那麼他們怎麼成長才是問題。他們留下的,改行是大多數,搞金融似乎是更不錯的選擇,總之是逃離了中國科研體系。

美國體制對他們的吸引力在哪裡?為何中國的專家,也必須是留學歸來的?這個才是問題的核心!除了西方有先進技術以外,中國本土人才的晉升道路問題才更重要。本土培養本土成長的人才,就是出不了頭,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頂尖的孩子都要留學,就是本科期間不留學,他們在研究生期間也一定是要留學的。

中國對頂尖孩子的發展,問題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就是中小學的平準化走極端,從來不考慮怎麼讓天才的年輕人快速的出頭,而是按照學制和教學大綱一刀切,千里馬和駑馬都一樣的按部就班的學習和升學。我們可以注意到的就是美國的高中就可以先修大學課程,中國是超綱的內容絕對不許講,教育部是嚴禁的!而美國的學校跳級自由,中國對孩子跳級也是嚴禁的;美國的學校是可以擇校的,中國除了中考,基本各種擇校的路都堵死了,而且中考的區分度不足,尤其是數理區分度不足,是得語文得天下的。更有甚者的是還搞了所謂的優質生源彌補薄弱校,讓好孩子去填坑。如此的差別導致最頂尖的孩子在18歲的時候,已經有了巨大的差距!雖然中國的競賽項目把一些孩子拔高到與美國等在IMO等國際比賽上不分伯仲,但這個是單科的比較,中國競賽生單科之外整體的單薄是確定的。

然後是上了大學以後,寬嚴不同,這個四年的差別也很大。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的,大學四年是苦學到極限的;中國的大學是"有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諧音)。就算天才的孩子在頂尖大學的四年是苦學不玩,大學時代要為留學和考研,也要在應試和英語上花費大功夫,這個是與你同學內卷化的競爭!美國孩子GRE考的是詞彙,大學不會在語言上花費過多的功夫的,也沒有考研的背政治。同時大學的好學生,能夠四處申請讀研讀博不要考試的,比我們的保研範圍大很多,被保研限制校際流動少很多。

更大的差別是天才孩子們在大學以後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美國大學畢業到博士畢業,雖然有多年畢不了業的很多人,但牛人是三四年可以拿到博士的,我外公拿到最難拿的德國博士都只有三年多。中國限死了是必須碩士三年,博士三年,這個又是兩年的差別。中國為何要六年,背後還有就是中國的博士,基本都可以六年畢業,不會美國那樣都一個七八年也畢業不了的,這個均貧富搞到了學術上,那麼你的高度就被平均了,就矮化了。

這樣我們看到中國與外國的頂尖孩子,拿到博士至少是差了兩年,如果還有中小學的跳級,會差更多。總體平均的兩年差別是極為巨大的,因為你能夠學習的最好的時光也就是30歲以前,多了兩年時間個體可能還問題不大,群體平均就是不得了的差別了。

中國與外國還有的差別就是在博士在讀期間的論文發表,中國的博士大多數時候就是給老師打工的導師會佔有學生的勞動成果!外國的慣例則是博士的工作是第一作者,老闆是放在最後的,而且最後的評獎,如果是一系列的工作,肯定是老闆的,如果是一個工作就是頂尖的,那麼獎勵肯定是博士在前面。西方的博士論文,有得到諾貝爾獎的。中國則是要受到老闆的盤剝。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一般18歲上大學,22歲讀博,28歲博士畢業,再兩年博士後,30歲以前的時光就是這樣交代了。而在西方則是大學畢業可能是20歲,讀博士的時候就可以頂級行列了,24歲博士畢業就可以到頂尖的研究單位獨當一面了!中國則是你學生再牛,也是有老闆在前面的。

我們科大校友曹原在22歲做出世界排第一的工作,是難以產生在中國的體制之下的。而世界最頂級的學者,我們看牛頓、愛因斯坦、高斯等等,主要的工作都是20多歲的,而現在數學界一流數學家的標配,更是要在21歲左右做出世界級的成果,中國都沒有給年輕人這樣的機會。

再進一步的是我們博士畢業後的發展,也是論資排輩的。再牛的博士一般也要兩年博士後,然後還未必可以評上副教授。而美國的做法則是最牛的博士畢業就可以找助理教授的工作,名校的博士後,水平好的基本都可以找到助理教授職位。助理教授的名稱可能欺騙了很多國人,因為這個助理教授是可以帶博士的,對應到中國,這個叫做博導!只不過助理教授一般給六年合同,不是終身的,美國大學的終身教職還有幾個級別。在中國做科研,你要熬到一個博導,需要博士畢業以後,還要十年能夠當上已經不錯了!也就是你28歲博士畢業,30歲博士後出站,到40歲以前能夠成為博導,已經是在中國科研領域成功的人生了。

因此中外對頂尖天才的政策性差別。導致的結果就是頂尖的孩子一定要出國。你22歲大學畢業出國,快的孩子26歲可以拿到博士,28歲博士後出站,可以當上助理教授帶博士了。助理教授當一段時間就可以回國了。你回國前在美國可以帶博士,回來當然也可以帶博士,一般回到國內還要升一級才好,再掛上科研院所或高校院系的相關行政職務,也就是在30歲左右就是國內的教授、博導、系主任了。類似的可以舉例:陳章良就是28歲當上北大教授,各個出口轉內銷的青年千人,也都差不多,比你在國內發展好太多了。出國真的變成了鍍金!

把現行政策留學變鍍金的結果看清楚,意味著年輕人肯定要留學的!而美國搞的手段,限制你出去學習最先進的技術,那麼被限制的領域,優秀的年輕人如何成長立即就出現了問題。出問題的結果,就是年輕人改行不學!所以別說中國的頂尖孩子不學科研學金融,中國搞科研沒有晉升的路的結果,就是很多熱愛的年輕人改行的。我們可以看到海外有不少搞科研的華人,其實以中國現在的發達,就算你移民到美國去當大學教授,依然是一個收入不夠高的行業,大家在那裡能夠堅持,關鍵是有出路!

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非要留學的騎在不留學的科研人員之上,應當是部分恢復當年科舉後給考中了的人的晉升通道。當時科舉後的點翰林,翰林是可以快速晉升的,十年後當宰相都經常有的事情。而在科研界,對最頂尖的天才孩子,應當及早給予特別的機會。

每年其實每個專業,給特別頂尖的學子特別的道路,可以不受學制的約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不要讓他們論資排輩,直接可以如西方體制,迅速到教授帶博士這樣的地位,類似美國的助理教授制度,能夠晉升,比多給待遇更為重要。否則這些年輕人就要逃離了,剩下的是逃不走的,變得平庸化。

因此中國要留住頂尖人才,科研領域的深化改革需求是很大很多的,這樣的改革,確實是觸動原有論資排輩的很多人的利益,阻力會非常大,也是一個深水區,但這個深水區過不去,人才外流的大趨勢不能夠有效遏制,中國的科技永遠不可能趕超世界最發達的美國,中華崛起,就是一句空話。

(為了防止失聯,加:dgk4476入群,或者備用號:a13941439241,備註是經濟群還是拼娃群)

為何中國的頂尖天才們要逃離科研教育體系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 digview,名稱的含義是挖掘dig和視角view的組合。主要是關於孩子教育的話題,關注教育,關注各種社會問題,主張孩子應當奮鬥,探索未知是快樂的!快樂教育不是好吃懶做的不學!請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