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版白話道經

“道”,它可以描述,但(不容易說清楚,因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名”可以用來稱謂事物,但這種稱謂也不是永恆不變的。

“無”是對天地初始狀態的命名;

“有”是萬物被命名的前提。

我們要常在“無”的境界中觀察事物之間的變化,領悟“道”的精微;也要常在“有”的境界中,(參與事物的變化),切身體會“道”對事物的影響。“無”和“有”是對同一個事物兩種狀態的稱謂(所有事物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這兩者構成了一切的玄妙,非常深奧,是所有精妙變化產生的原因。

(比如說):天下人能理解“美”,於是自然就知道“惡”是什麼了;都能理解“善”,那麼也就自然知道什麼是“不善”了。所以,“有”“無”相生,“難”“易”的相成,“長”“短”相型,“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是不變的。

於是,聖人順道而行事,讓“道”替他辦事,而他象啥也沒做一樣(行無為之事,象庖丁解牛一樣,動刀甚微,而龐然大物訇然委地)。教化萬民不靠說教,萬物自然發生,而不是人為地創始,讓事物發展而不會強加個人意志,有了成就聖人也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業也不會失去,而會永存。

聖人治國,講求順“道”而不是靠個別聰明的人,那麼民眾自然就不會相互鬥智(比聰明),不高價收購難得之貨,百姓自然就不會去盜竊,(一切順乎道),不讓民眾覺得有機可乘去滿足個人私慾,那麼民眾自然就不會蠢蠢欲動。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不讓百姓想入非非,逞智胡為,而儘量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求,弱化他們實現個人意志的願望,強化百姓的體質。要使民眾不用心智(與君主鬥),沒有慾望(與君主鬥)。只要能讓有智力的人不敢胡為,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道”的核心作用是對沖,它可以避免事物在某方面過分發展。深奧吧,它幾乎是世間萬物的根本之理。它能消磨世間一切銳利,解決世間一切紛爭,它能柔和陽光,也能混同微塵。清澈的道啊,我只隱約的感到它的存在,但我不知它從何而來,它的形成好像還在“帝”的前面。

天地對萬物並沒有特別的仁慈,(一切順道而行)。聖人對百姓也和天地對萬物一樣,並不是越仁慈越好。天地之間就像風箱一樣,看著裡面是空的,但其實動起來用不枯竭,越動出氣越多,(政令越多,混亂越多)。百姓知道的越多,(統治者)能用的辦法就越少,還不如只讓百姓知道他們該知道的(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