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中國近代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新文化運動:胡適與文學革命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文以紀實,反對無病呻吟。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主張

歷史課:中國近代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新文化運動:胡適與文學革命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文以紀實,反對無病呻吟。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主張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表達新思想,反對用雕琢晦澀的文言文。由此,掀起了文學革命。 胡適,安徽績溪人。早年留學美國時就嘗試試用白話寫詩,並經常與一些朋友討論改良中國文學的方法。1916年,胡適將自己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用複寫紙抄了兩份,一份給《留美學生季報》發表,另一份寄給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陳獨秀說:“文學革命之運氣,醞l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不僅有助於人們的思想從舊框子束縛下解放出來,更有助於文字的表達明白易懂,有助於文化為更多的平民理解和接受,有助於新思想的傳播。 1918年,《新青年》發表魯迅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小說把反對封建專制,封建禮教的革命內容和新文學形式很好地結合起來,成為白話小說的典範之作。 1917年夏,錢玄同受《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的委託,來到北京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拜訪正在抄古碑的周樹人,向他約稿。在錢的一再催促下,周遂以“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小說中,作者借“狂人”之口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小說發表後,在中國思想文化界激起了強烈反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