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是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上古奇書

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關於它的作者和寫作時代,議論紛紛。舊說宓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東漢馬融及唐孔穎達則指出,爻辭說的多是文王今後之事,認為文王演卦辭,周公演爻辭,對前說作了批改。但今人據《周易》所反映的史實、所體現的思維以及語言特點、與他書的聯繫等分析,多認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據舊筮辭撰寫而成。

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是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上古奇書

作為占筮之書,《周易》在方式結構上比較特殊。全書分《經》、《傳》兩部分。《經》以八卦兩兩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陰(--)、陽(—)。《經》文以“九”表明陽爻,以“六”表明陰爻。六爻的順序是從下往上數,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含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較簡略,一般作闡明題義之用。爻辭是各卦內容的首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根據內容的時刻先後或邏輯層次組織。卦爻辭中又分筮辭與非筮辭兩類。筮辭是占筮的內容和占筮結果的記錄;非筮辭是作者的理論闡明。非筮辭在全書中分量較少,但在體現作者的思維、主張方面則很重要。

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是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上古奇書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傳》,共7種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繫辭》上下篇、《白話》、《說卦》、《序卦》、《雜卦》,總稱“十翼”。舊說它們是孔子輔《易》之作。近代學者多認為它們非一人一時之作,雜出於戰國、秦漢間人手。《彖》與《象》中的大傳(說明卦辭部分),首要是宣傳儒家政治、道德、涵養等觀念的。《象》中的小傳(說明爻辭部分),強調爻位說,是為尊奉君位而作的。《繫辭》與《白話》是前人解經遺說的編錄。《繫辭》上下兩篇,是《周易》的通論,以論說《周易》的義蘊與功用為主,是《易傳》思維的首要代表作。它論說世界事物間的對立與開展,如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觀念,具有樸素的辯證要素,但也有一些唯心史觀的論說。《白話》是《易傳》中專門用以說明《乾》《坤》兩卦的。解《乾》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乾白話》,解《坤》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坤白話》,內容僅僅借說明卦爻辭來提出一些觀念,供統治者學習。後出的《說卦》收錄了漢初經師的“卦象”、“卦德”說;《序卦》和《雜卦》是對卦義的兩派說明。以上這些,都是前期對《周易》的說明。

古代占筮用書,簡稱《易》是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上古奇書

在今後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自漢至宋,說《周易》者有所謂“兩派六宗”:“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房)、焦(贛),入於譏祥;再變而為陳(摶)、邵(雍),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頤),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相互攻駁。”(《經部·易》)其實,這許多“派”和“宗”,大都是“援《易》認為說”,合於《周易》真義的並不多。北京圖書收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舊注比較通行的有阮元校勘《周易註疏》本、李鼎祚《周易集解》本。新注有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通義》、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