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學生的學習應該如何改變?

楓葉4766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規定,將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完善和規範自主招生等。12月,教育部出臺《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作為兩個重要配套政策文件,對高考改革進行了細化。

“不分文理科”“考生總成績由語數外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科成績組成”“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高考改革藍圖漸趨清晰。

1問:高考變了,對中小學教學就會有影響。學生到底應該怎麼學?

鍾秉林:高考“指揮棒”一動,中小學也需隨著指揮棒“動”起來。眾所周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的深層次變革,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隨著“全科覆蓋”“分類考察”“不分文理”“兩次機會”“自選三門”等措施的推出,多年來一把尺子衡量人才的教育模式將被打破。

“一把尺子”沒了,中小學更要重視人才培養和教學管理改革的系統研究和頂層設計,因校而異地開展分層教學、分組學習、選課制和“走班”教學等改革嘗試。

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價值取向是科學選拔人才,促進教育公平。因此,中小學要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認學生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陳舊教學觀必須摒棄。同時,面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體系改革,中學須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的傾向,重視發揮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素質和改進教學效果的功能。

馬敏:高考改革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考出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挑選出優秀人才。因此,圍繞改革方向,中學應在培養方式、教學內容及方法上進行全面變革。高中課程要針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來開設,比如歷史課,要培養學生梳理中國歷史脈絡、縱向思維以及進行不同文明比較的能力。

高考“指揮棒”的轉向將引導基礎教育不再只注重“書面”,而是要從小進行能力培養,把應試性高考變成能力性高考,把知識點的考查變成對學生能力的全面考察。而在高考題型、內容設計上著重考察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比如語文,就不能考偏詞、怪字,而是要更多地考察欣賞、分析語言的能力。

2問:除語數外三門外,其他三門自選科目均為合格性和等級性考試,高考分數可能就拉不開了。大學將如何選學生?

張志勇:高考政策的制定者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考試小改,招生大改。但從目前高考改革的頂層制度設計來看,在考試製度改革方面付出了極大努力,但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邁出的步伐實在太小。

考試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調整政府、專業機構、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規範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考試機構、高校和社會監督機構在考試招生中的權力。政府部門應加強高校招生考試法律法規和基本政策建設、專業化考試服務體系建設等。考試機構要提供公共服務,收集、分析、發佈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信息、組織學業水平考試等工作。社會則要加強政策評議、政策執行和高校考試招生行為的監督。

但這其中,最重要的角色無疑是高校。現在看來,高校必須加強確定招生標準的能力,特別是科學確定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報考要求的能力;加強鑑定考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報考專業之間關係的能力;加強利用國家統一考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信息綜合鑑別併科學選拔合格新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強保障招生工作公開、透明、公平、公正進行的能力。

馬敏:高考改革必然會引發高考成績的扁平化。面對更難的選人挑戰,高校還要做很多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僅僅憑藉語文、數學、英語很難完全考出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自選的三門科目則成為考察學生的另一個重要依據。但這三門怎麼選、怎麼認定、高校還處於探索階段。不管採用等級賦分還是其他方式,都將給高校的招生錄取帶來很大挑戰。當下,我校招生辦公室也在加緊研究制定相關規則,以便在未來的高考框架下選出“願意進我們學校,我們也願意要”的學生。

3問:高考改革後,考試招生制度變了,大學也要隨之做出相應調整。未來,大學的變化將體現在哪些方面?

鍾秉林:高校入學考試形式、內容以及招生錄取機制的改革,將使未來的高校生源發生新的變化,必然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帶來深刻影響。我認為,高校首先要研究新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結構的變化情況,根據自身的目標定位和社會需求,探索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研究型院校要探索按學科門類、專業大類或專業群培養人才的寬口徑模式;應用技術型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要加強產學合作和產教融合,探索麵向行業和就業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次,高校要結合專業特色和社會需求,平衡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寬口徑培養與職業能力養成的關係。最後,要構建科學的專業體系,建立和完善專業的准入和退出機制,根據生源和市場需求變化情況,適時調整和更新專業內涵。

此外,高校還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校自身實際,適時開展學分制、短學期制和書院制,以及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育人等多樣化的改革嘗試。


國學影視


我國自2017年高考改革之後,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統一變成3(語數外)+3(史地生政物化任選三)了。為此,我的建議是,為了使高考成績達到最優,在高一開始,就必須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語數外的複習上,同時要根據學生自身對政史地理化生這6學課喜歡的程度與其知識掌握的基礎進行有目標的選修其中最有基礎的三個學科。當進入高二後再對語數外和自己選定的小三門進行有側重點的學習和系統的複習,為高考做好準備。而且還要把學業水平考試必須在高三前就完成,這樣高三才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的學習上。


關注新教育


1、高三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語數外三科:現有的高考機制下,高三學生都需要學習6科。文科生學習語數外+文綜(政史地);理科生學習語數外+理綜(理化生)。2017年高考改革之後,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統一變成3科(語數外)。為了使高考成績達到最優,這就要求6科(政史地理化生)的學業水平考試應該在高三前就已經全部完成,這樣高三才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的學習上。2、高二完成學業水平考試:現有的地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會考)的時間是高二第一學期後,主要的考試內容是必修1、2、3,主要是高中畢業的依據。高考改革之後每個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變成兩次,同時是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學生對會考的要求不再是及格就可。而是要達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時根據自己的選擇計入高考總成績。但是此次改革中沒有公佈地理學業水平考試的內容,結合此次改革公佈的時間已經在新高一開學之後,教材不可能再發生變化。所以北京市學業考試的內容有兩個可能:1、只考必修1、2、3;2、必修1、2、3以及選修3、5。所以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時間很有可能會安排在高二的兩個學期的期末。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二的地理學習就應該達到以前的高考水平,使自己的地理學業考試成績最高。建議考生可以提前去北京新東方的高二文綜班去看一下,再夯實一下基礎會比較好。3、高一完善基礎:現有的地理教學安排高一學習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是基礎性學習。高考改革之後雖然高一仍然只是基礎性學習。但是高考改革之後需要在6科的學業水平考試計入高等院校分類考試的文化素質成績;同時相關的學校和專業會對地理的學業成績有一定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一學習時不偏科,同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願重視地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