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投資中的“錨定效應”的一些小嚐試

錨定效應”這個東西真的是很神奇的一種存在,拋去那些冷冰冰的科學定義,簡單來說,一旦某個數字進入眼裡或者耳朵裡,那麼自己自由自在的思想便會被束縛住,只能在這個數字上做加減。像釘在翅膀上的釘子,又像一張看不見的網一樣煩人。

克服投資中的“錨定效應”的一些小嚐試

可以說,在投資中最坑人的效應,應該有“錨定效應”的一席之地。

很多定投者,可以扛過大幅下跌的衝擊,甚至在下跌中越投越開心,但一旦恢復上漲,便開始盤算已經盈利到了多少,能夠撐住翻倍的恐怕沒有幾個人。

直接投資股票的更不用說,很難逃過拘泥於自己成本的陷阱。所以即使有人能夠裝死對虧損的股票視而不見,但卻不能安坐于于自己翻倍的股票上。

順便,看各家券商的pc軟件和app,從來不是計算這個賬戶的累計盈虧額,而是計算持有證券的盈虧額,你覺得是為什麼?

在這樣的設置下,自己當然更要傾向於將這個數字變的越大越好,很多人甚至習慣於過不了多久,就將那個綠油油的數字清空一把,就是為了讓自己眼不見為淨。

克服投資中的“錨定效應”的一些小嚐試

我們都知道,投資只跟未來掛鉤,過去和現在都不重要。因此如果要重視數字,那麼我們就要只重視將來的數字而忘掉自己的過去(成本)和現在(盈虧)。

調整自己的買入和賣出依據

譬如唐書房,以達到3年後預計市值的一半作為買入點,如果當年pe超過25-30倍以上而無合理解釋則賣出,否則一直等到基本盤有變化。

又或者可以像紅利,或者pe,pb分位那樣選股,選股利高的,選分位低的,當然也可以加入一定的過濾條件,賣出只是因為有股利更高的,分位更低的,而絕非自己的價格已經漲了或者跌了太多。

更傳統簡單的,就是看財報。利潤率也好,利潤增速也好,roe也好,一旦出現拐點,不管自己的成本多少,強行買入或者賣出,畢竟市場總是擴大漲幅和跌幅。

強行忘掉成本

自己開滿3個賬戶,或者利用家人賬戶,因為每家券商app計算盈利的方法都略微有差別,本來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一般的投資者都建議自己在投資時另外利用自己統一的軟件來計算賬戶,

譬如excel,用XIRR什麼的實在是很方便。但恰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多個軟件之間統計的差異性來讓自己忘掉(錯亂掉)成本,只有一個大體的印象。當然,此方法必須家人配合另行計算投入,否則會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成本和盈利。

當然,此方法有個變種,就是在不頻繁操作的情況下,或者是強行抑制自己的強行操作,將app刪掉,只有在操作時才安裝,或者直接委託家人操作,並且不做投資記錄。畢竟現在證監會也在對他人賬戶的限制醞釀收緊。

克服投資中的“錨定效應”的一些小嚐試

對那些頻繁統計成本卻又能不為所動的傢伙,只能說這些人已經將自己的心理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凡人只能慢慢來,從模仿到理解,改良到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