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扶貧路上的“軍令狀” ——本溪軍分區幫扶桓仁八里甸子村脫貧工作紀實

雖然已經進入3月,但北方初春的早晨,還是有陣陣寒意。7時40分,本溪軍分區政治工作處幹事劉君亮就出發了,按照軍分區黨委的安排,他要去桓仁滿族自治縣八里甸子村,就扶貧工作的一個項目,與村裡進行工作對接。

從市區到八里甸子村,大約有130公里,算不得遠。但4年多的時間,本溪軍分區的官兵已經到村裡來了20多次,往返的路程加起來就很可觀了。

“不遠萬里”的奔波,為的是一件事:幫扶八里甸子村脫貧。

蓋房、修路、打井、建文化廣場……一件件實事,就像一場場戰役,打響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立在扶貧路上的“軍令狀” ——本溪軍分區幫扶桓仁八里甸子村脫貧工作紀實

一諾千鈞,攻堅戰必須堅決打贏

那還是在2016年的夏天,精準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

這一年,本溪軍分區黨委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於扶貧工作要求,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成為桓仁縣八里甸子村的幫扶單位。

他們清楚,八里甸子是一個有著4120多人的大村,扶貧的任務不輕。但確定的事,就要以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推進,絕不含糊。

在當年6月份召開的一次軍分區黨委會議上,增加了一項重要議程:安排部署幫扶貧困村工作。

“本溪有著優良的雙擁光榮傳統,軍地攜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現在,脫貧攻堅到了關鍵時期,承擔扶貧任務,我們義不容辭,必須從辦實事入手,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軍分區黨委的要求,猶如戰役前立下的“軍令狀”,堅定而果敢。

隨後,內容翔實的本溪軍分區三年扶貧規劃很快制定完成。這份“作戰”計劃的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清晰明瞭:黨委會一年兩次研究扶貧工作,軍分區領導每年不少於三次到村裡指導黨建工作,機關幹部每季度要進村入戶,幫助村裡辦實事、解難題……

這些要求和工作,不僅寫在軍分區黨委的工作日程上,也寫在了官兵們的心裡。

第一次走進八里甸子村,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智軍感到了肩上的壓力:“幫助貧困村脫貧的任務,確實很重。我們和村‘兩委’成員研究後,決定從抓黨建入手,凝聚起戰勝貧困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打贏這場脫貧戰役。”

脫貧,不能靠一個人、兩個人,要調動全村96名黨員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主力軍。

思路確定後,軍分區黨委幫助村裡建了黨員活動室,每年投入2萬元進行“裝備”,已經連續投入4年。

支部有了活動陣地,黨員有了“家”。

走進現在的八里甸子黨員活動室,文化氣息很濃,掛在牆上的入黨誓詞、黨建知識展板,時刻提醒著每名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這裡,村黨支部按時上黨課,召開支部會、黨員大會,村裡的大事小情,也都在這裡和黨員商量。

支部的凝聚力增強了,做到了一呼百應。現在的八里甸子村,無論是修路、打井,還是幫貧困戶建房,衝在前面的都是黨員。

站在黨員活動室裡,村黨支部書記李群平感慨地說:“抓黨建、促脫貧、促發展,軍分區這個辦法對頭、管用。沒有軍分區黨委這幾年的傾力幫扶,就沒有八里甸村今天的變化,扶貧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扶起了我們的志向和信心,這日子有奔頭兒了。”


攻堅克難,辦實事必須件件落地

每到冬季,由於水位下降,八里甸子進入“枯水期”,村民用水就難了。

面對這個扶貧“考題”,軍分區黨委接下了:打井!

八里甸子村是在2014年和原來的岱龍江村合併成的新村,村民居住比較分散,打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決老百姓吃水難題,刻不容緩,按照村裡的情況和村民的需求,打12口井,徹底解決百姓吃水難題。”本溪軍分區黨委下達了一道扶貧“命令”。

破解“吃水難”是個大工程,7.5萬元的投資,適時的協調推動,不到一年的時間,12口井全部完工。

3月14日一早,八里甸子村5組村民劉玉君提著一隻紅色塑料桶,來到他家附近的水井旁,打開電源開關,僅幾秒鐘時間,就接滿一桶水。他說:“軍分區幫我們打井,可是辦了一件大好事,現在不用擔心沒水用了。”

“我自己開了個小飯店,每到冬天用水就成了大難題,我都愁壞了。有了這口井,我心裡老敞亮了”。3組村民魯慶波說起打井的事,充滿了感激。

井打好了,但抽水泵電閘的開關就裸露在井旁,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軍分區領導到村裡調研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當即提出必須想辦法改進,保證村民用水安全。

很快,12個鐵製長方形“井房”“上崗”了,這個非常有創意的設計,成了立在各村民組的一道景觀。

“井水免費使用,水質特別好,在城裡工作的同志從村裡路過,也會打上一桶帶回,他們說比自來水好喝。”每當說起這些井,李群平都能介紹好半天。

“扶貧就是要踏踏實實做事,一件一件做,讓每一件事都落實、落地”。這是軍分區黨委在扶貧工作中堅持的原則。

3組村民馬國財是一名復員軍人,以前一家三口在外打工,三年前,一家人身體都出現問題,就回到了村裡。

他們遇到的難處,不僅是身體有病,而且也沒有住房。

回村後,他們在村裡分給他們的宅基地上,勉強蓋了一個低矮的小偏廈子,也就10多平方米,屋裡都轉不開身。馬國財的妻子鄭淑玲身患重病,家人已經為她準備“後事”了。

那天,智軍和劉君亮到村裡走訪時,來到馬國財家。看到家裡人在屋外用三塊石頭支起鐵鍋做飯,因為房間太小了,沒有廚房。

如此的生活窘境,讓智軍和劉君亮非常牽掛,他們向軍分區黨委作了詳細彙報,黨委決定:幫馬國財建房!

有了住房,馬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月的一天,陽光很亮,心情不錯的鄭淑玲在新蓋好的7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熱情地接待了軍分區來的機關幹部。“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可能沒有今天……”鄭淑玲眼含感激的淚水說道。

在馬家的臥室裡,有一個照片牆,展示的是軍分區領導到他們新居走訪時的合影,寫在照片牆上的“感謝共產黨、軍民一家人”幾個字很醒目、耀眼。

新房內,擺放著幾盆鮮花,生機盎然,陽光把整潔的房間照得暖意融融。

鄭淑玲說,自己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這輩子知足了。

在八里甸子村,生活發生變化的,不止馬國財一家。在軍分區的幫扶下,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村裡有個新建的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說起這個事,村民就是個高興。

這些年,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由於沒有文化廣場,村民都是誰家院子大,就到誰家熱鬧熱鬧,但總歸不是個辦法。

2019年,軍分區領導參加村裡的黨日活動,聽取村民對扶貧工作的意見,村民提出了建文化廣場的想法。

經過和村“兩委”商量,並實地查看,軍分區黨委又做出了一個決定:建文化廣場!

9萬元的投資,3個月的施工,文化廣場落成了:水泥的地面,白色鋼管的護欄,大氣的宣傳畫廊、多彩的景觀燈、嶄新的健身器材……看到這些,村民那叫個樂啊。

去年國慶節,村民自發在文化廣場演出了一臺節目,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精準扶貧為村民帶來的幸福。一時間,笑語歡聲。

文化,點亮了八里甸子村百姓的生活。

立在扶貧路上的“軍令狀” ——本溪軍分區幫扶桓仁八里甸子村脫貧工作紀實

謀劃長遠,奔小康必須堅定信心

脫貧這場硬仗,已經打到攻堅環節,不能有任何懈怠和“輕敵”。

儘管在2018年底的時候,八里甸子村按照考核標準,已經實現整體脫貧目標,但那些生活在貧困邊緣的群眾仍然是軍分區官兵的牽掛。

“我們村雖然整體脫貧了,但仍有一些需要繼續幫扶的村民,在這個爬坡的關鍵時刻,他們需要扶上馬後,再送一程。”李群平把村“兩委”的想法與軍分區首長進行了溝通。

“扶貧無小事,群眾的願望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這一程我們一定送好。”軍分區黨委把穩定脫貧的事納入了議事日程。他們決定:繼續幫扶!

前幾天,一份幫助八里甸子村16戶貧困村民發展養殖業的報告得到了軍分區黨委的批准。

3月13日,劉君亮把黨委的批覆件帶到村裡,並就相關事宜進行工作對接。

“這16戶村民多半是老弱病殘,不能幹太重的活兒,就讓他們在家裡養豬吧,每戶送兩隻豬仔,我們負責提供豬仔和購買飼料的資金,兩頭豬出欄後,他們的年收入差不多能有近萬元。”劉君亮和李群平認真地算著養豬帳。

“這個辦法太好了,我心裡踏實了。”李群平高興地說。

這場脫貧攻堅戰,軍分區投入的資金達60多萬元。

4年的時間不算長,但在扶貧的路上,軍民攜手戰“貧”的情義卻很長。

除了到村裡調研和走訪外,軍分區領導即便是到桓仁縣檢查工作,路過八里甸子時,都會進村看一看,轉一轉,問一問,因為這裡有他們牽掛著的“親人”。

有了這樣的同心協力,脫貧攻堅戰必勝。因為,希望就在路上!


(本溪市雙擁辦 張瀟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