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關於投資眾所周知:投資有風險,這是常識。所以很多人認為不投資就沒有風險。工資直接打入銀行帳戶,轉為定期存款,省時省心,沒有虧損的風險,還能獲得利息。表面看來資金很安全,實際上真的沒有風險嗎?


你今天擁有10萬元的現金,那麼10年以後呢,這1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來深入討論一下:


被通貨膨脹侵蝕的財富

持有“不投資就沒風險”這種想法和觀念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現象,缺乏對社會經濟深刻的認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不投資往往也會有較大風險。


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物價不斷上漲的速度遠大於工資上漲的速度,衣食住行的各種開支相比過去也大幅度提升,這使得我們手中的人民幣不斷貶值。

要保持當前的消費能力,你的收入水平必須能抵擋通貨膨脹。否則,儘管眼前看似資金充裕,在將來很有可能不夠用。這樣的風險難道不值得關注嗎?我們來算一筆賬,假設每年物價上漲4%,以現在的100元為例:

5年後,實際消費能力相當於現在的81.5元;

1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66.4元;

2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44.2元;

30年後,相當於現在的29.4元;

由此可見,30年後的100元只能買到相當於現在30元能買到的東西。

換句話說,20年前的100元可以買多少東西,現在可以買到多少,那麼20年以後呢,又可以買到多少?因此,投資有風險,而不投資所存在的“隱性風險”也是很可怕的。

錢存到銀行就安全嗎?NO!

抵禦通貨膨脹的影響,你不能把錢只存在銀行,因為儲蓄的功用只是杯水車薪,以儲蓄存款的方式持有現金,只是典型的低風險低收益的選擇。把錢存銀行從短期來看,其風險很小甚至是沒有風險。從長期來看,儲蓄存款不僅收益很低,而且風險也在加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超過已超過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我國已逐步進入負利率時代。”對此,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10萬元存銀行一年淨虧537元。

那麼,到底存一筆一年期定期會虧多少錢?對此,分析師算了一筆賬,假設存款10萬元,而全年CPI在2.3%左右,也就是以2.3%為通脹率。

按照國有大行的存款利率來計算:一年期存款利率1.75%,10萬元存款到期本息合計為101750元,根據現金價值,以2.3%的通脹率對到期本息進行折現,101750÷1.023等於99462.37。

即一年後的101750元僅相當於現在的99462.37元,也就是說,在銀行存10萬元一年期定期,到期實際上是淨虧537.63元。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提高收益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這樣的數字,難道還不值得你關注嗎?以上不做投資所帶來的“隱性風險”已經一目瞭然,觸目驚心!所以不要再說“投資風險太大、我害怕、不敢投資!”之類的話了。


可能有人會說,身邊有朋友投資虧了,所以自己也不敢做投資了。

其實, 中國個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一些不成熟的投資理念與習慣,是導致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要麼太過於注重本金的安全性,而忽略了資金的預期收益,以至於資金的實際收益無法抵禦購買力下行和通脹風險。要麼太過於看重投資收益,而忽略了資金的安全性,過高地估計個人對於風險及流動性的承受能力。

“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

資產配置之所以是合理且有效的,是因為不同的投資工具,具備不同的收益性、風險性、流動性;且不同的投資工具之間,還具備不同的相關性。

不同投資工具在各經濟週期中的表現不同,如果個人投資者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及其他相關因素,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那在每一個市場階段,都會有相應的資產表現更加良好,來彌補其他資產表現不佳的情況,從而,降低整體投資組合收益的波動性,平滑投資過程中的整體風險。

同時,為了應對投資者心態的影響和自身流動性需要,資產配置的整體邏輯,能夠給予個別暫時表現不好的資產以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體現它的投資價值。這樣的話,假以時日,自然能取得資產的長期、穩健回報。

對於各類資產的週期性表現特徵,市場已給予我們很多次教育。我們簡單回顧一下,

2008年的債券市場行情,2009年上半年的股市行情,2009年下半年的房市行情,2010年、2011年的大宗商品行情,2012年、2013年的現金類資產行情,直到2014年、2015年的股票市場行情 ...

江山總是輪流坐,只是遺憾的是,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期經濟週期與市場週期,並在各類資產之間進行準確的時機切換。

對於一個凡人來說,只有通過資產配置,才可以在實際中把握各類市場的投資機會。投資者的自信,來自於對科學方法的學習與信任,而不是迷信自己、亦或其他任何人是上帝。

總而言之,資產配置具有如下特徵:

① 平滑了投資過程中的風險表現;

② 有利於取得長期回報;

③ 在過程當中能夠滿足流動性需求。

一般來說,資產配置達到3年以上,就能體現投資價值,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而沒有做資產配置,即使是某一領域最專業的機構,也不能逃離這個領域的系統性風險。

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推動,定價樞紐不斷與國際接軌,無風險利率下調是大概率事件,在不到2%的無風險利率水平下,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投資者唯有做好資產配置,才是投資良藥。

一、為什麼要做投資?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

標準普爾曾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到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此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實現資產翻番需要多久:


根據理財投資七十二法則,我們不難算出時下主要理財渠道實現資產翻番所需時間:

1、儲蓄:現在1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75%,本金翻一番需用時間:72÷1.75=41年。

2、股票:股市風雲變幻大家已經感受過了,不同於固定收益類投資,股市是動態的,長期來看,股民中7賠2平1賺的格局永遠不會變。

3、股權:未來正式進入人無股權不富的時代,股權能讓你十年改變你家族財富層次。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當你做事的速度足夠快,執行力足夠強,你會深信:這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每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長處、技能、興趣,找到一個足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去處。當你做事的速度太慢,你會抱怨:這時代,簡直壞得不像話。錢都被人家賺了,紅利期的好處都被先行者瓜分完畢了,風口上那隻飛翔的豬永遠不是自己。

你的心態日益扭曲,你原本的激情早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中,消失殆盡。


天吶,事實上,這些人都是被自己拖垮的。


大部分人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決心。其實就是差那麼一點點,只要動動手,日後的所有情況都會發生改變。你不用和那些金字塔尖的牛人比,光是和那些足夠成功的普通人比就夠了。當你把自己和那些成功的普通人比較,你會發現,你和他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當初“動手做了”和“沒動手做”的差別。你和他之間的巨大鴻溝,就是當時一個微小的執行力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容顏、普通的身材、普通的心智。誰也不比誰聰明太多,誰也不比誰機智多少,智商都是中國人的平均水平,大約105左右。二話不說把事先做了的人,成功的幾率要遠高於那些明日復明日的人。

現在假設,有100個人要做事。我確信,其中50個人的心態都是:“算了,有時間再說”,或者“下次!下次我一定去做這件事”。其中有30個人猶豫一陣,決定小試一下,但還沒怎麼開始嘗試,就覺得太難太煩,於是放棄。其中有12個人推進了計劃,但是由於種種阻礙的原因,停下腳步。其中有5個人,在計劃之後完成了個大概,獲得少許成就感,就此止步。

只有最後3個人,立馬開幹、雷厲風行、決策果斷,搶到了優先權,提前抓住機會,並且時時跟進。這3個人做事的速度,最終決定了一個事實。

他們,一定會跑在大部分人的前面。

在投資界,能被英女王授予爵士爵位的投資人屈指可數,約翰·鄧普頓84歲高齡的時候就獲得了該榮譽。還被 《福布斯》稱其為“全球投資之父”和“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之一”,《紐約時報》將其評為“20世紀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光看這一連串的榮譽,就知道他成就卓越。

他的投資履歷十分傳奇,當年憑著1萬美金的借款,創造了220億美元的財富。而他創立的鄧普頓集團,旗下的共同基金更是成績斐然。在經歷了石油危機、東歐劇變、兩伊危機等事件後,年化投資收益還能達到13.8%。由此他的投資理念受到世人追捧。

有人說,他是一位神學家,他依靠信仰的力量獲得成功。有人說,他是一位逆向投資高手。他到底是怎麼投資的?

鄧普頓喜歡離群索居?

自從鄧普頓遠離華爾街搬到巴哈馬群島以後,它的投資事業從低谷邁上巔峰,不管是投資收益還是募資規模一年比一年好。

有意思的是,他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和研究投資,他一般是在海灘上,支起一把遮陽傘,多數時間閱讀和處理其他事情,只用一個小時左右,閱讀從紐約寄來的過期報紙和一些關於股市的報告評論,一年花在投資上的時間大約150小時左右。就這樣,他建立關於全球的投資組合,他的投資神話在投資界已經無人不知了。

從鄧普頓的案例看來,離群索居、信息延遲或數量不足,不是投資取勝的敵人,恰恰是投資獲得佳績的捷徑,真正重要的還是投資體系和耐心。

投資要謙卑,要有道德標準

還有一點,鄧普頓跟別人不一樣,那就是謙卑。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每次重大的投資活動或投資會議之前都要禱告,他不是隻要有錢賺就去投,他有一定的道德標準,他的投資標的排除酒精、菸草和賭博類等公司。

很顯然,投資在鄧普頓那裡不僅僅具有事業成功(being a success in life )的意義,更有人生成功(a success of living )的意蘊。他的投資本身基於自己的價值準則,同時投資的利潤用於慈善,支持人類精神發展的事業。

他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爵位和被後人廣為紀念,不僅僅是他賺取的金錢,更主要是他一生創造的比金錢多得多的價值。

在投資世界,金錢不是唯一標準,價值標準可以更高一點,也應該選擇不參與、不支持作惡的公司。

做投資的人其實很容易膨脹,短暫的幾次盈利和幾個投資回報很好的案例,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常人,是投資奇才甚至股神,自己感覺良好還要不斷向外界展示。

加之周圍友朋的吹捧,很容易就信心爆棚,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和投資神功,開始偏離自己的投資方向,做一些風險很高的投資,直到市場給他一場狠狠的打擊,他才會明白自己做錯了。

在任何時候只有保持謙卑,意識到自己的有限能力、有限智慧,才可以在暗潮湧動、風險叢生的股票市場掙到一些收益,在長久的投資生涯中生存並發展壯大。

投資的盈虧,只可以對上帝訴說。

如果你幫人打理資金,顧客這個上帝需要你的誠實回報。

如果你只為自己投資,投資的盈虧也只可對上帝訴說,因為投資業績很好,你恐怕無法掩飾自己內心的驕傲和膨脹;如果業績不好,你恐怕被周圍的口水和輕視淹死,無法面對這種短期的挫敗感,你小小的心臟沒有足夠的承受力。

只有面對上帝,你無法驕傲;只有面對上帝,你不會面對直接的挫敗打擊,也不必自卑。

投資如果有謙卑的心,你的內心會更平靜,在平靜的心態下,你會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也就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在實際投資的操作中不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有個更好的投資結果。

鄧普頓在投資中的謙卑,應該是他投資成功的重要主觀因素。

投資要遠離喧囂,獨立思考

今日的科技便利,獲取信息的快捷和眾多,信息成為一種暴力攻擊,對投資者不是福音。明智地選擇信息,定期地屏蔽信息可能是對這個年代投資者的嚴峻考驗。

有意思的是,基於科技便利,大家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投資群(本人也未能免俗,也建過一個,此文發表後就會關閉),用於共享信息和共同研究,當然,這種群有一定的益處,每個人展示自己的專長,找到很多不錯的資料,但由於人性的懶惰、貪婪和驕傲,這類群最終帶來的結果是災難。

人是懶惰的動物,總想佔別人的便宜,有了群便很自然激發自己的懶惰。人是虛榮的,總想在人群中,炫耀自己的投資業績,刷自己的存在感。人耐不住寂寞,總想往熱鬧的地方跑,跟隨大眾的狂熱,這樣的投資追逐往往像亮麗的煙花來得燦爛去得瘋狂。

任何群都免不了那種天然的傳染性,容易傳染狂熱,傳染恐慌。投資要絕對理性,就要離群索居,沉默是金。

投資的行動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

在投資的漫長道路上,長進是緩慢而拖沓的,機緣巧合碰到一些寶貴的理念,理解起來需要一段時間,如果還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行動,那是更難的一個過程。

也許有的人覺得自己是天縱之才,很輕鬆理解了那些看起來像常識一樣的觀念,也據此去行動,只有行動的結果才會告訴你,你是否真正懂得那個觀念。

沒有行動的理解都是空談,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行動,背後是你基於行動的理念出了問題,可能是理念的問題,更可能是你的理解出了問題,你可能輕視了理解一個觀念的難度。

投資的進步實在是越來越艱難,有時候為了探索新路,努力讓自己進行艱難的思考,但未必有收穫,往往是碰到難以突破的關口而停滯不前。

人性天性喜新厭舊,在投資領域總是追逐過多的標的,尤其在各類新科技浪潮的裹挾下,更是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結果自然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幾乎任何時候,衝進狂熱人群中爭搶的投資機會不如眼前撿錢的收益大。

所以,還是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觀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探索,那可能更會有好的投資業績。

為什麼我們這麼累還這麼窮?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被掏空?為什麼我們只能夠通過增加勞動時間來賺取多一點點收入?不少人都有著這樣的困惑。

本文認為靠努力賺錢能讓人欽佩,但卻是最低效的賺錢方式,因為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靠出賣勞動力賺錢其實是一種暗中消耗的行為。

所以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努力的賺錢方式並不對。那麼,我們該如何跳出這個困局呢?

比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凌晨三點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象不到的辛酸》,引起了無數職場人的現實焦慮。

可問題就在於,靠拿命去換錢並不值得炫耀,這種做法除了能感動自己並無他用,更何況拼命和成功從來不會劃等號。

不信你去問那些賺了大錢的“成功人士”,很少有人把自己的成功歸咎於能力,更多的會說自己靠的是運氣。

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成敗,很大程度不是由我們自己個人的能力決定的,而是被大趨勢決定了。

所以今天我所要談的,並非是如何找到自己賺大錢的運氣,而是當我們站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中,如何才能穩定的“賺小錢”。

比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善於鑽營的生意人,他們未必有馬雲、雷軍、劉強東那樣偉大的商業格局,但卻精於計算,對錢特別敏感,所以一年下來也能賺得缽滿盆滿。

據我觀察,這類人身上都具備一種獨特的生意頭腦,我們暫且將它稱之為“財務思維”。

在我看來,生意人賺錢多半靠的不是創造價值,而是傳遞價值的事情。

換言之,他們更善於利用資金的流動性來賺錢。

好比之前我看到過一個故事,想必你也聽過。

一位富豪到華爾街銀行借了5000元存款,借期為兩週,銀行貸款必須有抵押,富豪便用停在銀行門口的勞斯萊斯做抵押。

銀行職員將他的勞斯萊斯停在地下車庫裡,然後借給富豪5000元。

兩週後,富豪來還錢,利息僅15元。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這時候,銀行職員發現富豪賬上有幾千萬,問為啥還要借錢,富豪說:“15元兩週的停車場,在華爾街是永遠找不到的。”

從這個故事中,你能看到一個細節,富豪用自己的存量資產(勞斯萊斯汽車),省掉了幾百美金的停車費,實際上就是賺了幾百。

他告訴我們一個核心道理,放在手裡的錢無論多少,都只是存量,並不能產生額外價值。

而只有流動起來的錢,才能隨著時間創造出更大價值。

01

普通人把錢當“勞動成就”


生意人把錢當“生產工具”

記得很多年前,有次我去銀行辦理業務,一件事情讓我記憶猶新。

在銀行的櫃檯前面,營業員突然跟一個大媽吵起來。

我坐在旁邊聽了半天才明白,原來是大媽取了3000塊錢,數了一遍又讓營業員再存回去。

然後還理直氣壯地說:“這是別人還給我的錢,我先取出來看看有沒有假的,再存進去才能放心!”

當她喊出這句話時,周圍人全都驚呆了。

這件事情雖然聽起來像個段子,但換到現實的職場中,其實80%以上的人都有這種思維。

比如我們辛苦努力工作,每個月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發工資的那一刻。

那一天,有的人會時不時翻看自己的手機網銀,歡欣雀躍的地等待工資到帳,然後再拿著到手的工資撒了歡地大吃一頓,或是去買好看的衣服。

當然,也有的人會把到手的工資,牢牢地鎖定在自己的小賬戶裡,心裡盤算著等攢夠了一個數目,就可以做出一個重大的購買決定。

以上這些想法,統統都是“存量思維”,因為它與金錢的最優價值完全相悖。

換言之,錢在普通人眼裡是“生活資料”,而在生意人眼中是“生產資料”。

比如前面提到的開勞斯萊斯的富豪,他為了省幾百塊的停車費去向銀行貸款,這其實在經濟學上,叫做“帕累托最優”。

簡單解釋,帕累托最優是一種最高效的資源分配方式,也是一種共贏的理想狀態。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買了輛60多萬的車,之前用來上下班代步用。

後來他入職了一家國企,上下班都有班車接送。他的車閒在家裡也沒啥用,於是他就把這輛車借給了一個在家待業的發小兒。

週一到週五,發小兒用其當作網約車賺外快,賺的錢他們二八分。週末朋友要是有事可以隨時取回來用。

這樣一來,朋友將原本閒置的資產重新流動了起來,極大提升了“帕累託效率”。

所以,回過頭來,我發現凡是那些善於賺錢的人,往往都懂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

02

普通人視錢為“靜態存量”


生意人視錢為“動態流量”

從做金融的朋友那裡,我時常聽到一個詞,叫“頭寸”。

比如在《紅頂商人》這部電視劇裡,男主稱錢不是錢,而是“頭寸”。

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對於像男主這樣的商人而言,錢只不過是一項要調度的款子而已,和他的藥材、生絲沒有任何區別。

反之,對於很多像我一樣靠技術吃飯的職場人而言,往往對金錢的認識都並不客觀。

比如我之前會認為錢是靠辛苦掙來的,裡面摻雜著太多勞動的付出與生活的尊嚴,所以把錢當成是一種汗水與淚水的結晶。

好比我把花錢看作是一種“開銷”,但生意人把花錢當作“頭寸”。

這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為錢打工,後者讓錢為其打工。

比如做生意的人,嘴巴里常常提到一個詞:“週轉率”。

好比說你若過年時候去南方,會看到很多做生意的人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上面寫著“貨如輪轉”。

這四個字的言外之意,就是說大家期望自己的貨像輪子一樣,轉得越快越好,那樣賺錢就比較多。

比如你看浙江很多做小商品批發業務的人,他們的商品價格賣的極低,低到只能按毫釐來計算利潤。而且他們自己常會說,“我做的這個買賣不賺錢”。

沒錯,多數做小商品買賣的利潤率確實很低,可你有沒有想過,他一天能轉多少遍呢?

再進一步說,我發現很多人選創業項目的時候,都喜歡做那些表面上高大上的事情,比如房地產類、工程類。

如果你問身邊做房地產的人,他們一定不會否認這個行業的利潤很高,但同樣他們也會有更大的苦惱,就是投入一個項目的錢好幾年才能轉一圈,週轉率非常慢,所以現金流壓力就大。

所以,一個合格的生意人,從來不會只關注收入與利潤,他還會從時間的維度上關注資金的流動性。

03

普通人看錢是“數量單位”


生意人看錢是“時間單位”

普通人和生意人的金錢觀,看似差在了技術層面,但其實是“思維層面”。

比如我之前打工上班,考慮最多的是性價比,即老闆給我多少錢,需要我幹多少活。當然,如果老闆給我的超出預期,那麼我也會“以命相待”。

這種想法本來沒錯,但如果換做一個生意人,他肯定就不能那麼想。

比如我身邊有幾個做工程項目的朋友,表面生意上做的紅紅火火,但私下聊天卻吐槽自己很不痛快。

進一步瞭解,你就會發現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很多面對大型企業的工程項目都需要墊款。

在所有企業的財務管理當中,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即“進水口快,出水口緩。”

顧名思義,強勢的企業會盡量縮短上游賬期,並同時故意拉長下游賬期。

比如我之前做企業營銷諮詢,好的甲方通常只會提前付你10%~20%頭款,剩下的款項會分三到四個批次,少則幾個月,長達幾年付清。甚至有的款項拖著拖著就不見了。

換句話說,只有放到你口袋裡的錢才是有效率的,因為你可以拿他幹別的事,多轉幾次,從而產生更多資金。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老闆都會把績效獎金、分紅放到年尾發,因為這樣會大大提升資金的週轉效率。

本質上,這也是種先服務,後付費的財務模式。

所以,講了這麼多,財務思維對普通人到底有什麼用呢?

首先,未來你應該更多關注自己單位時間的收益。

因為中國人喜歡比較月薪、年薪,而西方人看的是時薪。

比如一份工作月薪3萬,每天需要工作8個小時;而另一份工作每天只需工作四小時,每小時酬勞300元。試問你會選擇哪個?

按一個月22個工作日計算,後者月賺26400,比前者少了3000多塊。但你每月卻多了80幾個小時,可以拿來陪家人或自我提升,聰明人都知道怎麼選。

其次,培養一項可以順週期賺錢的能力。

所謂順週期,就是今天收穫明天的錢,就像到健身房你先得辦會員卡。

寫作、講課、諮詢、幫助別人解決頭疼的問題,這些都可以預收費。因為你的能力越強勢,別人才會甘心提前把錢給你,否則就會出現“賬期”的問題,造成你對錢沒有任何主控權。

最後,你可以嘗試利用資金的流動性賺錢。

用錢生錢,最簡單的入門方法就是投資理財。

很多年前我一直覺得理財是個特別難搞的事,但後來發現身邊很多的年輕人,都習慣了直接把工資存到一些理財APP裡,一個月賺幾個盒飯錢,風險接近零,而且隨存隨取。


這點小收益可能很多人看不上,但我始終相信老一輩說的那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叫做:什麼都沒做!

在富爸爸的人生四象限中,I象限的富人不用工作,用錢賺錢,是所有人都向往成為的樣子。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成長為專業的投資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就是在經營自己的左象限時兼顧自己的右象限。

記住,你的財產性收入越高,未來的生活就會越從容。


不錯過任何一條價值資訊!

如果覺得內容好請多多分享給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