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宏院士南開縱論中國農業發展現狀與農業科技未來

許智宏院士南開縱論中國農業發展現狀與農業科技未來


許智宏院士南開縱論中國農業發展現狀與農業科技未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佈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新增1.3億飢餓人口,今年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也發出預警,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面對這種狀況,中國該如何應對?”

  10月27日,著名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做客“百年南開之生命講壇”,從新冠肺炎引發全球性糧食危機開始,以全球視野和戰略高度,分析了當前世界糧油生產態勢、中國農業發展現狀,展望了中國農業科技的未來。

  “放眼全球,解決糧食剛性需求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植物是人類食物的主要來源。儘管全球約有3萬種植物可以食用,但人類僅用了其中的30種養育這個世界。水稻、小麥、玉米、粟類、高粱等5種穀物,為全球人口提供了60%的總能量。10種作物為人和家養動物提供了95%的食物。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蛋白質和油料作物,中國食用油中豆油佔比65%。

  “因此,農業上大規模種植的作物僅有幾十種。FAO(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50年糧食需求翻番,作物產量需保持年增產率2.4%以上。目前,水稻、玉米、小麥和大豆年增產率分別為1.0%、1.6%、0.9%和1.3%,解決全球糧食剛性需求可謂任重而道遠。”許智宏說。

  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將從2018年的76億增長到2050年的96億,漲幅近30%,而新增人口中超過95%來自目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果蔬、畜產品等高價值食品消費將顯著增長。許智宏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和人均食物消費變化是決定未來全球食物需求變化的最主要因素。

  全球人口和耕地分佈不平衡、不匹配,各地區耕地質量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不同地區必須在全球貿易中解決糧食需求問題。“我國實現現代農業轉型和保障糧食與食物安全,也必須在口糧絕對保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許智宏說。

  許智宏強調,品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FAO數據顯示,糧食總產增長的80%依賴單產提高,單產提高的60-80%源於良種貢獻。“十二五”結束時,我國品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也已達45%。

  “但是,我國仍面臨著優良品種缺乏、單產提高不明顯等問題,肥料利用效率不及發達國家的2/3,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水土汙染。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吃好、吃飽、吃健康成為人們的主要需求。”許智宏說,這些都對種子生產提出了新的需求,亟待新的品種和育種技術。

  許智宏介紹,當今世界農業發展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國家的農業非但沒有削弱反而不斷增強。生物技術正在成為以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點。

  “國際種業是農業產業爭奪的重要陣地。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全球轉基因核心技術與產品大部分被五大跨國公司所壟斷。國際種業巨頭正採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數字育種,並將產品延伸到大數據支持下的農業決策領域。種業發展正在從傳統觀測向數字高通量監測和數字管理跨越。”許智宏指出,跨國種業巨頭正以各種手段積極參與中國市場的爭奪,本土種企面臨巨大挑戰。

  “全球食物生產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除了充分挖掘全球耕地潛力之外,依靠現代技術突破單產潛力和提升低產國家產量都尚有很大的空間。”許智宏說。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未來農業需要符合以下特徵:保障糧食安全是前提,綠色優質是重要標誌,供給側改革是必然要求,農業工業化是發展方向。

  許智宏介紹,全球糧食貿易量每年約4800億斤,不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目前,我國已經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中國人飯桌上最常見的兩種主食近年來均出現了結餘。2019年,中國稻穀產量2.096億噸,同比減少252萬噸,食用消費1.58億噸。我國稻穀已結餘多年。而包括泰國香米、越南米在內的進口大米僅約佔我國大米消費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的調劑。

  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為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而且該產量已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來看,2019年我國小麥消費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年度結餘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萬噸,已連續7年產大於需。

  每年國內玉米進口量為400萬噸左右,相對比我國每年2億多噸的消費量來看,進口占消費比例不到3%,同樣不存在進口依賴。

  “我國真正的食物進口主要是大豆和蔗糖。”許智宏介紹,中國對大豆的需求,其實主要來自於對肉蛋奶的需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2020年中國的大豆消費量將達到1.04億噸,佔全球消費需求的30%。2019年,中國進口大豆,約佔國內總消費量的84.86%。

  白糖全球產量前五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印度、巴西、歐盟、泰國和中國,合計產量達全球的60%。而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糖佔國內糖總消費量的25.95%。

  據農業農村部不久前發佈的數據,今年夏糧產量達到2856億斤,增產24.2億斤,相較去年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在前有新冠肺炎疫情,後遇洪災旱災的背景下,今年我國夏糧再獲豐收,再次增強了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和底氣。”許智宏說。

  “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仍面臨著重重挑戰。”許智宏說,我國農業生產繼續面臨著持續的人口壓力、優質耕地面積不斷下降、耕地質量總體退化,糧食單產和品質不穩,化肥、農藥、抗生素過量使用等問題以及生產、儲存和進口貿易上的結構性矛盾的嚴重挑戰。加之農業成本的上升,農業熟練勞動力的短缺,國際糧油生產和市場波動的影響以及全球氣候変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等,未來10到15年內,中國的糧食與生態環境安全形勢將更趨嚴峻。

  “新一輪育種技術革命競爭即將激烈展開”

  許智宏表示,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緊緊依靠、不斷加強農業科技是必由之路。

  許智宏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匯聚農業科技力量。首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提高我國作物產量的唯一途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良和培育適於現代農業和市場需要的作物新品種(高產、優質、抗逆、環保);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改造中低產田;實施輪作套作,藏糧於地;在有序流轉承包地的基礎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物品種改良和耕作栽培措施;新型高效低毒綠色農藥的研製。其次,在確保主糧作物的同時,兼顧重要經濟作物,果蔬、花卉等園藝作物,大力發展草牧業,以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第三,品種改良和耕作栽培措施都應充分考慮有效降低農業成本,特別是適合於機械化作業。第四,還應著眼未來食品加工業的市場發展需求。

  報告中,許智宏重點講解了種子精準設計與創造的問題,他認為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需求,也是現代生物技術展現作為的重要領域。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農業的主體——種子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最大程度利用光、水等自然資源,能智能響應環境變化,並能適應生產方式變革,滿足人們個性化需求的具備綠色優質、高產高效等特徵的新型食物來源。

  “簡單說就是‘一增兩減’,增產提質,減投、減損,也就是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產量損失,減少自然資源的損耗。”許智宏說,植物育種已經從馴化選育、常規育種、分子育種發展到生物技術設計育種。當前,全球已經認識到“新一代種子精準設計與創造”的重要性,發達國家已經積極開始佈局,計劃壟斷未來農業發展,新一輪育種技術革命競爭即將激烈展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通過雜交育種技術,解決了溫飽問題,改革開放之後,通過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基本解決了小康問題。而今,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迫切需要創建新的育種理論、技術和產品,“種子精準設計與創制”佈局已經迫在眉睫。

  “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我們應該積極佈局,快速推動,保障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順利實施。”許智宏說,南開大學的生命科學是從植物科學起步的,具有良好的基礎,希望在農業科技進步方面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