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遇事低頭還是不低頭,關鍵動機對,還要情商高

南懷瑾老師:遇事低頭還是不低頭,關鍵動機對,還要情商高


記得很多年前有個朋友當外交官,要出國去,一定要我寫一張字給他。我說幾十年沒有拿筆,我那兩個字難看到極點,他說反正非寫一張不可,結果我就寫了兩句元代人的詩:“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世間上的事情靠有遠見,就是“高著眼”。

有一天這位外交官請客,有二十多個人,就研究我寫給他的這第二句話,“宦情不厭少低頭”。做官的人究竟應該多向人家低頭拍馬屁呢,還是說不必要太拍馬屁你?這個”少“字原意究竟是哪個意思?我說我只曉得照抄,至於原意,你問那個元朝作詩的人吧。不過我也認為這個”少“字太妙了,是雙關語,必要的時候你多低一點頭也可以,要做文天祥就不必低頭了。其實豈止宦情做官呢,你們大家在做生意也可以換一個字,“商情不厭少低頭”,該賺的錢就賺,狠起心來你也賺,不該賺的錢就不要,就不低頭了嘛!教書的人,教情嘛,也不厭少低頭,是一樣的。


禪宗有一個術語“見地”,所謂見地,“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這就是說,世界上的事情,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環境,有頭腦、有智慧的人都不會被現實所困。因為透過現實看到未來,透過一點而看到整體。這就是人世間應有的“見地”--“世事正須高著眼”。

下一句詩“宦情不厭少低頭”,對於正在求學的青年人來說,暫時沒有必要;如果將來到社會上做事,尤其是做官,則不妨參考參考。不過,做事、做官太講骨氣的話、甚至桀驁不馴,那就不太好了,有時候需要稍稍低頭時,不妨稍稍低頭,只要不是做壞事,沒有關係,自然可以受益。

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清朝統治中國,有他一套辦法。當時各省的行政首長稱為巡撫,只能管行政,不得管軍事;管理軍事的,則是軍門提督。而這文武兩位首長,也一定一個是漢人,另一個是滿人。如果要調動部隊用兵時,必須要兩個人會同簽署蓋印,以收到相互制衡的效果;同時也牽制地方將領,不能造反。

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為國家招兵、練兵、作戰,處處要錢,但是籌餉、調兵在當時那種制度之下,處處受牽制,弄得非常為難。後來曾國藩他們終於成功了,其中關鍵所在就是一個年輕的胡林翼,器量大、有見地,發揮了作用,克服了困難。

當時湖廣的總督是一個滿人,姓官名文。有一次,官文的一個姨太太做壽。在清朝的官場中,姨太太本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位,但這一個做生日的姨太太是官文所寵愛的。這一天大家只知道總督府中有個姨太太做壽,可不知道是第幾位姨太太的生日。但總督以下的大小官員,都坐轎子到總督府拜壽了。

據說,曾國藩覺得大家都去了,自己不去也不好,於是也坐轎子去了。到了總督府一問,乃是排名第五的一個年輕小姑娘生日,曾國藩心想,何必去獻這個媚,於是上轎走了。在他正要離開的時候,剛好胡林翼也來了。在當時,胡林翼的地位高於曾國藩、左宗棠,他們都還要靠胡林翼栽培。

於是胡林翼問,前面那頂轎子到了門口又不進去,到底是誰?下面的人告訴他,是曾國藩。胡林翼聽了以後,連聲贊好,說這是讀書人,有氣節,不低頭。

可是胡林翼自己問到是官文的五姨太做生日,仍然遞上名片,要進去拜壽。那時的階級觀念非常重,這一來,那位五姨太太聽說胡林翼如此大官要來向自己拜壽,當然高興得很,簡直是受寵若驚;但顧於禮法,一再懇辭,不敢承當,而胡林翼更是要當面行禮。拜壽之後,官文的五姨太太萬分感謝,問胡林翼可不可以第二天去回拜,見見胡林翼的老太太。胡也就爽快地答應,說:“好好!夫人請明天移蓮駕來舍下”,請她明天去看胡太夫人。他也不管她是第幾姨太太,乾脆就稱起夫人來了。

胡林翼回去後,就對母親說明,請老太太幫一個忙。胡老太太也很高明,第二天官文這位五姨太來回拜時,老太太對她表現得十分體恤、疼愛。這位小女人就對胡老太太說:“我出身很苦啊!不知道您老人家肯不肯認我做乾女兒。”老太太當然立刻認下了這個乾女兒。

從此以後好了,胡林翼要調兵就調兵;甚至請調兵的公文還沒有到達總督府,五姨太太就已經在催促官文:“胡大哥要你出兵,你還拖拖拉拉不出兵啊”。要錢當然就給錢,這就叫做“宦情不厭少低頭”。做官有時候是要低頭的,像曾國藩那樣翹頭翹腦,事情可就難辦了,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只好找胡林翼。胡要他去找那位乾妹妹五姨太,紅包一送,就行了。但是胡林翼的目的並不是為私,而是為國家天下。如果為私就糟了,為國家天下則無話可說。這就是“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


《孟子與離婁》(東方出版社)

------------


“疏通知遠,書教也。”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瞭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

這個“遠大”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外交官更要善於運用它。對於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並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的教育精神。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


胡林翼的故事。當時湖北的巡撫官文,是一個滿洲人。清代的制度,因為始終有種族的觀念,巡撫(相當現在的省主席)如果是滿人,而軍門(相當現代的保安司令)則是漢人。反正在省的一文一武兩大首長,一定是一個漢人,一個滿人。在巡兵的時候,巡撫和軍門提督,兩人都要簽名,光是一個人簽名,則調不動兵,如此以為互相牽制。所以當時打太平天國,也很麻煩的。當時湖北的官文是一個糊塗蟲。有一天官文的第五姨太太作壽,胡林翼聽說是撫臺的夫人作壽,胡林翼身為軍門提督,分囑部下,不得不去。他本人雖然也可以不到,不過胡林翼還是去了。在巡撫衙門前,剛一下轎的時候,看到一個人身穿朝服,從裡面出來,一臉怒容,上轎走了。胡林翼打聽是怎麼回事,人家報告,這位官員很有骨氣,因為聽見巡撫夫人生日,前來作壽,到了以後,知道只不過是五姨太的生日,(當時多妻制,一人可以取幾個太太,但元配以外的姨太太,是沒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的。)所以沒有進去拜壽,上轎就走了。大家稱讚這位官員了不起,到底是讀書人,有品格,有骨氣!


可是胡林翼把“馬蹄袖”一抹,投了一張名卡,還是進去拜壽了。以胡林翼當時的聲望名氣,他親自前往拜壽,官文和他這位最得寵的最小姨太太,都高興得很。官文吩咐這個姨太太,第二天就去回拜胡林翼的老太太,拜胡林翼的母親為乾媽。從此以後,胡林翼打太平天國,就可隨便調兵。像胡林翼這種人,絕對是正派的人,但是為什麼這樣做?這就是權術,沒有辦法不如此做,要想事業成功,有時候也不能呆板地拘小節,問題在動機如何?他的動機絕不為私。如果不用這個方法,敵人打到門口了,還調不動兵,怎麼去打仗?所以在這種小事上馬虎一點,反正母親收了一個乾女兒,總不吃虧。所以上面這句話:“臣有事左右以求進,託重臣以自結,可不慮之以偽乎?”這句話,也不是呆板的,要看實際的情形,如何運用,動機何在而定。


《歷史的經驗》(東方出版社)

------------


到達了清淨覺性遍滿一世界,所有眾生只要動一個念頭,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們舉一個故事,對這件事稍作說明。清朝中興名將胡林翼,雖是儒家,也一樣靜坐,只是沒有盤腿罷了。中國的儒家也一樣講求靜定的工夫。有一次夜裡紮營,大家都休息了,他在營裡靜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隊緊急集合,有敵人偷襲,部隊馬上開往西北方十里外溝渠。到了目的地,果然發現一批敵人,結果打了勝仗。全軍官兵歡欣鼓舞,不在話下。當然,有將領就問胡林翼:“大帥!你怎麼知道有敵人來偷襲?”他說:“我夜裡靜坐,靜到了極點,方圓十里外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敵人經過水溝,驚動了蘆葦下的野鴨與雁子,這些聲音我都聽到了。”在這裡,只是隨便舉個例子,佛菩薩的境界當然更大,不只聲音聽得見,心念只要一動就知道了。


《圓覺經略說》(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