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當過黃埔軍校的校長,他把黃埔系視為自己的嫡系。對自己的嫡系,蔣介石有時候能容忍他們犯錯誤,比如在黃埔一期中,有一位學生被稱為逃跑將軍,曾經數次犯錯卻依然被蔣介石重用,他就是黃埔一期的黃傑。

黃傑之所以被稱為逃跑將軍是因為他的軍旅生涯有兩次可恥的失敗經歷。作為軍人,黃傑的這兩次失敗經歷都是不戰而潰,可以說這兩次失敗經歷把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黃傑考入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之後,如同大部分黃埔學生一樣,黃傑也參加了黃埔軍組織的東征與北伐。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黃傑加入了抗日戰場,淞滬會戰後,黃傑已經是第八軍軍長了,儼然是黃埔系崛起的大將。

1938年,黃傑迎來了軍旅生涯中的軍事之殤。臺兒莊大捷後,蔣介石計劃發動徐州會戰,與日本人決戰,不過最終時刻蔣介石及時識破了日本人的圈套。此時,土肥原賢二的十四師團兩萬餘人卻孤軍深入追擊國軍,蔣介石想趁機殲滅土肥原賢二的十四師團,因此發動了蘭封會戰。

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當時蔣介石投入12萬兵力,之後追加到15萬,而土肥原賢二僅僅有兩萬兵力。程潛甚至說過:“就是吃也能吃掉土肥原賢二的十四師團”。不過,在蘭封會戰中,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與桂永清卻臨陣脫逃,導致圍殲土肥原賢二的計劃功虧一簣。土肥原賢二趁機突圍,並且攻打到鄭州,導致蔣介石不得不挖開花園口大堤阻攔日本人。

可以說蘭封會戰的失敗一大半責任都在黃傑與桂永清身上,尤其是黃傑臨陣脫逃的理由更奇葩,他居然因為電臺損毀,聯繫不到其他兵團而私自撤退。戰後,黃傑被蔣介石撤職查辦。臨陣脫逃是軍人的恥辱,黃傑作為高級軍官,這次不戰而潰更是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黃傑第二次不戰而潰是面對越南的法軍。1949年,隨著國民黨部隊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自知大勢已去,早早逃到臺灣。而作為蔣介石嫡系大將的黃傑則率領第一兵團前往西南,幻想把西南作為內戰的根據地。駐守在西南的“雲南王”盧漢趁機通電起義,黃傑走投無路,只能把第一兵團帶到越南,並想從越南借道返回臺灣。

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黃傑到越南之後卻被駐守在越南的法國軍隊繳械。當時黃傑帶著3萬多國軍,而法軍僅100多人。也就是說,黃傑指揮3萬多國軍面對100多名法軍又一次不戰而潰,這也讓黃傑又一次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關於黃傑被法軍繳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法國人看黃傑人多勢眾,想出一條詭計,假裝同意黃傑借道返回臺灣,只不過黃傑必須先放下武器才能經由越南迴到臺灣。黃傑選擇相信法國人,命令士兵放下武器,但是法國人卻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把3萬多國軍關進了集中營。1951年,國軍以絕食的方式集體抗議,要求法國儘快把他們送回臺灣。最終,在國際壓力下,黃傑率領3萬國軍順利返回臺灣。

蔣介石的嫡系大將黃傑,兩次“不戰而潰”,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黃傑返回臺灣後不僅沒有被蔣介石懲罰,反而被譽為“海上蘇武”,成為官方宣傳的正面典型。究其原因,應該是黃傑在危難時刻沒有背叛蔣介石,回到臺灣後的黃傑也因此深得蔣介石信任,並繼續被蔣介石重用。

在臺灣,黃傑先後擔任“陸軍總司令”以及“臺灣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長”等職務,並且還被蔣介石晉升為一級上將。晚年的黃傑曾擔任過“臺灣省主席”與“總統府”戰略顧問,此時他主要致力於改善民生。1996年黃傑去世,終年93歲,是黃埔系中為數不多的長壽將軍。

參考資料: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胡必林、《黃埔軍校名將傳》王永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