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1988年,3月,中國寶島

一位耄耋之年的枯槁老人接到通知:他可以離開長期居住的寓所,去他想去的地方。

長達33年軟禁生涯終於結束了。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此後有輿論說當局應為無罪被拘禁的老人平反,老人聽到後說:“從未反過又何必平!”

兩年後,半生坎坷的老人撒手人寰,享年89歲。

老人孫立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

他最著名的身份是國民革命軍新編第1軍軍長。

一、“五大主力”≠“嫡系”

眾所周知,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革命軍有“五大主力”之說,即18軍(整編11師)、74軍(整編74師)、第5軍(整編第5師)、新編第6軍以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編第1軍。

很多史料提到新1軍時,經常會冠以“蔣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之一”定語,這其實是錯誤表述。

嚴格意義的“蔣介石嫡系”,僅指以黃埔軍校畢業生為骨幹編成的一部分中央軍,其中包括胡宗南的第1師、陳誠的11師、杜聿明、邱清泉的第5軍等。這些軍官不僅是蔣介石的下級,他們與蔣介石還存在師生關係,並通過這層私人關係得到信任。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另外一些中央軍,習慣也稱為嫡系,其骨幹成員包括“黃”(黃埔軍校任教或學習)、“陸”(陸軍大學任教或學習)、“浙”(浙江省籍)、“一”(曾在第一軍第一師任職)。這種人員構成比黃埔同窗複雜一些,因此內耗也相對嚴重,但因為多數人與常凱申存在較深私人關係,也被視為可靠部隊,與黃埔學生軍一起構成蔣介石嫡系主力。

還有一些也稱為中央軍的部隊,即所謂“嫡系中的雜牌”,其部隊主官親近蔣介石,但軍官中很少有人有上達天聽的關係。這種部隊屬於依附性質,在蔣介石看來可靠程度要差一些,必要時可以犧牲。

新1軍的靈魂人物,軍長孫立人是安徽省舒城縣人(今肥西縣),跟“浙”扯不上關係;他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沒有“黃”“陸”學歷;抗戰前他就職於非國民革命軍系統的稅警總團,當然也沒有“一”的標籤。

四大硬件一條不靠,他孫某人能算哪門子嫡系?

二、吃洋麵包的稅警總團血脈

新1軍核心主力為新38師,其前身就是上文提到的稅警總團。

稅警,顧名思義,主要工作應該是緝查走私犯罪,考慮到民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存在較多武裝走私情況,進行一定軍事化加強是有必要的。

但是,民國的事往往不能從字面意義理解,稅警總團根本不是準軍事性質的武裝緝私隊。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稅警總團始建於1930年,系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宋國舅組建的武裝。該部與國民革命軍沒有隸屬關係,因此也沒有正規軍名分,但卻是嚴格按照歐美軍隊標準編組訓練的。由於該部隸屬關係在財政部,軍費給養相對充足(從鹽稅餘款中撥付,該款項作為對外借款抵押由八國銀行團監管),裝備精良,甚至好於嫡系中央軍。該部最盛時有五個團加一個相當於團的直屬隊建制,每團超過5000人,還有自己的坦克重炮,總兵力高達3萬餘人。

稅警總團前兩任總團長溫應星、王賡(就是民國名媛陸小曼的首任),均系美國西點軍校畢業;中層軍官如孫立人等(任第4團長),也多系英美留學生——該部在宋子文主導期間比較排斥黃埔生。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從某種意義說,稅警總團是宋子文為立足中國政壇準備的軍事資本,近乎宋氏私軍。宋某人號稱西化精英,在該部大力推行歐美管理模式,但在建軍思想上卻暴露出軍閥抓武力的本質,這是極具諷刺意味的。

1932年,日軍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中國駐軍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當時駐紮在上海的稅警總團主力以5軍87師獨立旅的名義投入戰鬥(避免監管其經費的八國銀行團干預),作戰英勇。

此戰之後,稅警總團實力暴露,引起蔣介石猜忌,蔣宋矛盾逐漸激化。1933年,宋子文不得不於辭去財政部長職務,此後該部逐漸被蔣介石控制——宋曾試圖將稅警總團北調參加長城抗戰,卻在火車上被叫停返回。1936年初,蔣介石委任黃埔系大將第2師師長黃傑兼任總團長,正式吞併稅警總團。

1937年8月,稅警總團編入第8軍序列,參加淞滬抗戰——孫立人在此期間重傷。該部歷經多次激戰,實力消耗殆盡,餘部改編為40師,歸17軍團建制,轉入胡宗南系統。在此期間,大批骨幹軍官不滿離隊,該部原有的西方色彩幾乎褪盡,成為中央軍中不起眼的一支。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1938年,在時任財政部長的孔祥熙倡導下,由孫立人牽頭,以原稅警總團傷兵為基礎,召回離隊軍官(包括尚在40師服役軍官,如唐守治、李鴻等),於當年12月重建了財政部緝私總隊,孫立人為總隊長。

由於孫立人對緝私毫無興趣,緝私總隊以緝私為名行陸軍之實(也有孔祥熙縱容的因素),並延續了以往的西式指揮訓練體制。雖然裝備給養遠不及當年,但仍然訓練有素,有相當戰鬥力。

此後因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緝私總隊劃歸戴雨農控制的警務署管轄。經過一番博弈,1941年底,緝私總隊2、3、4團劃出獨立成軍,番號新編38師,孫立人為師長,隸屬66軍。

新38師取得番號時間雖短,但歷史傳承相當深厚,非烏合之眾可比。

至此,未來的新1軍基本盤打造完成。

三、遠征緬甸其興勃勃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稅警總團血脈的新38師勉強算中央軍,但充其量就是“嫡系中的雜牌”。而且由於靈魂人物孫立人與蔣介石關係疏遠,他們朝中無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按慣例發展,當這支部隊開赴抗戰前線,肯定是是吃不著肉啃骨頭當炮灰的份,即使僥倖沒有在戰爭中消磨殆盡,“五大主力”地位也不是他們所能企及的。

命運偏偏垂青於孫立人。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全面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1942年初,日軍大舉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國際援助路線滇緬公路。

2月,為保持國際交通線,中國編成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及66軍,入緬作戰,孫立人率新38師隨同出征。

4月17日,數千英緬軍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地區,遠征軍調新38師救援。孫立人親率下屬113團(團長劉放吾)一千餘人急進,一舉擊潰日軍33師團一部,成功救出友軍,取得著名的“仁安羌大捷”。孫立人因這份戰功,被英王授予“英帝國司令”勳章,並被譽為“東方隆美爾”。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雖然遠征軍作戰有不少亮點,無奈敵強我弱,英國殖民者對中方存有戒心不能有效協同,遠征軍指揮結構疊床架屋運作混亂,戰局日趨不利。

5月,傷亡慘重的中國軍隊無力堅持戰鬥,被迫分路撤退。由於退路被日軍切斷,孫立人率新38師轉戰,付出重大代價後終於殺出一條血路(斷後的副師長齊學啟將軍重傷被俘,後不屈殉國),轉道退入印度境內,從此脫離66軍建制。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新38師到達印度後,一度處境艱難,英印殖民當局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接受英方管轄,孫立人嚴詞拒絕。後經多方爭取才得以組成的中國駐印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陸軍中將史迪威兼任總指揮)。

1942年底,新38師與同期入印的新22師(原屬第5軍,師長廖耀湘,黃埔六期)合編為新編第1軍,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黃埔一期生鄭洞國兼任軍長,孫立人兼副軍長。

此後新1軍進駐蘭姆珈基地整補訓練(國內空運補充兵),換裝美械,進行美式整編。

在史迪威主導下,駐印軍各部裝備得到極大提升,尤其是在師級支援火力中編入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兵營,使得中國步兵師第一次能在重火力上壓倒日本師團——國內同級炮兵屬於統帥部直接掌握的戰略單位。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史迪威還在駐印軍中推行“補給到連,供應到人”的追送補給體制,基本革除了國民黨舊軍隊中剋扣軍餉物資的腐敗行徑,極大改善了基層官兵待遇,有效激發了部隊戰鬥意志,使得新1軍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絕對主力。在這一過程中,本來就有西式傳統的新38師受益尤大。

1943年秋,為修築中印國際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打通陸上交通線,整備一新的駐印軍反攻緬北,發起胡康河谷戰役。戰至1944年3月,駐印軍勝利擊潰日軍防線,殲敵一萬餘人。

隨後新1軍再接再厲,先後發起孟拱河谷戰役和密支那戰役,相繼攻克緬北重鎮孟拱和密支那,殲滅日軍二萬餘人。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8月,新1軍擴編,調出新22師組建新編第6軍。新1軍仍轄新38師和從國內調來的新30師,孫立人升任軍長。

9月,駐印軍與從雲南方向反攻怒江東岸的第二次遠征軍勝利會師。

10月,侵華日軍發起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中國方面城稱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慘敗。

12月,蔣介石急調新6軍主力回國增援,並將該軍轄下50師劃歸新1軍建制。

(這裡也可看出新6新1兩軍親疏有別,關鍵時刻蔣介石還是更信任黃埔子弟;留下50師也不全是為大局著想,未嘗沒有摻沙子避免孫立人一家獨大的意思,這個影響將在幾年後顯現。)

獨撐大局的新1軍在緬甸堅持進攻,又攻克八莫等日軍重兵據守的重鎮,並最後打通中印公路,與遠征軍主力在畹町會師。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此後新1軍繼續肅清負隅頑抗的日軍,直到1945年6月緬甸全境光復,才載譽歸國。

四、鏖兵黑土地,其亡也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9月,新1軍進入廣州受降。

1946年2月,為爭奪東北地區,新1軍奉調北上,受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原第5軍軍長,黃埔一期生)指揮。

3月,新1軍會同71軍(第二次遠征軍主力,軍長陳明仁),發起四平戰役。中共方面也在此集中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決意堅守。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當時孫立人出國開會,新1軍由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鄭洞國代理指揮。不料這位老軍長指揮乏善可陳,新1軍屢戰受挫,遲遲不能取得進展;71軍甚至遭到伏擊,幾乎丟掉整個87師。杜聿明只得召回孫立人,並調其老搭檔新6軍助戰。

經過一個多月的苦戰,在新1、新6兩軍分進合擊包抄下,東北民主聯軍無力支持,司令員林彪下令撤出戰鬥放棄四平,大踏步後退,主力一直退過鬆花江。

這幾乎是新1軍的最後高光時刻。

1947年2月,軍長孫立人升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從此不再指揮戰鬥——有觀點認為孫立人與杜聿明不和,被明升暗降。原50師師長潘裕昆升任軍長。

同年8月,孫立人又調任陸軍司令部副總司令兼訓練司令部司令。

9月,新1軍核心新38師調出擴編為新7軍(原新38師師長李鴻升任軍長),補入暫編53師。

這種情況是非常詭異的。眾所周知,新38師是新1軍的絕對核心,沒有新38師的新1軍還是新1軍嗎?

早在1946年初,國民黨當局就有過拆分新1軍的意向,根據原定整編方案:兵強馬壯的新1軍將改為兩個整編師,以新1軍軍部率新38師、新30師為整編86師,孫立人任師長;50師單獨分出,編入其他部隊,為整編50師。

公正的說,這個整編方案還是相對合理的——50師是從新6軍調入的,與孫立人關係疏遠,調出擴編不算挖孫的牆角。這樣整編對保持部隊戰鬥力是比較有利的。

但蔣介石可不這麼想,戰鬥力神馬都是浮雲,忠誠可靠才是第一位的。他從來沒有信任過留美背景的孫立人,只是礙於美國人對其青睞有加,不便輕易換馬。

當蔣介石找到機會,將孫立人明升暗降後,一場清洗隨即啟動:原定拆分方案取消,蔣介石嫡系50師留下,資格最老的新38師卻被調出;副軍長賈幼慧、新30師師長唐守治等長期追隨孫立人的原稅警團軍官均被調離。

新1軍第二次擴編就是一場派系鬥爭鬧劇。經過這一番亂搞,好端端的新1軍被折騰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最強的主力師,補入的暫53師系保安隊改編,戰鬥力顯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新30師驟然換長難免軍心動盪,全軍也就50師還能保持戰鬥力。

從此新1軍淪為新6軍的附庸,再無“五大主力”雄風。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新1軍與新6軍、新3軍(新6軍一部擴編)、49軍、71軍組成“西進兵團”(第9兵團司令官、原新6軍軍長廖耀湘任司令),前往救援錦州。然而該兵團“持重”緩進,先被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阻擊於黑山、大虎山地區;待東野主力攻克錦州騰出手來,該部又逃跑不及,被追上全部殲滅。

尤其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西進兵團撤退時臨時宿營,兵團部設在一個叫胡家窩棚的小村子;廖耀湘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將各軍主要將領均招來兵團部開會。誰知警戒不力,東野3縱7師21團3營穿插滲透到位,不顧犧牲全力突擊(八連二排全體戰歿)。按廖耀湘後來在《遼西戰役紀實》的說法:“解放軍第三縱隊及其以北鄰近部隊第一棒就打碎了國民黨遼西兵團的腦袋即兵團前進指揮所,同時打碎了3個司令部,即新三軍、新一軍及新六軍司令部”。乃至整個“西進兵團”群龍無首,在大混亂中被迅速分割包圍殲滅。

煊赫不可一世的新1軍,歷經7年,到此徹底謝幕。

新1軍支脈新7軍也沒有更好命運。

從誕生起這支部隊就遠離同袍,被遠遠打發到長春在老長官鄭洞國麾下效力。然而邊緣化的新38師失去了大批骨幹,元氣大傷——孫立人為組建編練司令部帶走的舊部多達數百人;新編入的兩個師,均系原偽滿洲國軍改編,戰鬥力不堪,只能勉強打下手。

沒有孫立人引領,新38師彷彿失去靈魂,更失去當年征戰緬甸時旺盛的主動攻擊精神。

新7軍守長春時多次擊退東野頭等主力6縱(麾下包括“攻堅老虎”17師),可見還有相當戰鬥力;但全軍暮氣沉沉,只能困守愁城消極待命。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當備受歧視看不到前途的60軍(滇軍系統,後改編為解放軍50軍,軍長曾澤生,55年中將),發動起義投向人民時。曾經在孟拱河谷戰役中奮勇進攻,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授勳嘉獎的李鴻軍長,也喪失鬥志,半推半就下同意了糧彈儲備還比較充足的新7軍放下武器投誠。

其實當時6縱12縱均已南下,肖勁光空有東野1兵團番號,手中只剩幾個獨立師。如果新7軍橫下一條心殺出一條血路,最壞結果無非是丟掉兩個不中用的附庸師,保住新38師,留下新1軍火種還是有把握的。

五、禍福相依,從中興到末路

新1軍傳承終結,孫立人的故事還在繼續。

本來孫立人的陸軍副總司令只是空銜,但他不甘心混吃等死,決心在新崗位幹出名堂。

1947年底,孫立人以新38師舊部為班底,在南京組建陸軍編練司令部。次年他又將司令部遷往寶島,最終選擇鳳山作為練兵基地。

應該承認,孫立人練兵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由他經手整訓的201師戰鬥力就有較大提升,該部於1949年10月投入外島,在“金門之戰”中起到重要作用。

孫立人選擇寶島練兵,本意是儘量排除外部干擾——也不排除有抓部隊建設東山再起的想法。不料無心插柳柳成蔭,國內戰局急轉直下,給了遠離戰場的他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性歷史機遇。

1949年初,孫立人被任命為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司令長官兼寶島防衛司令,不久又升格為寶島防衛總司令,獨攬寶島軍政大權。

蔣介石“轉進”寶島,並於1950年3月“復職總統”,孫立人升任“陸軍總司令”,次年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達到人生頂峰。

然而好景不長,1954年,孫立人改任“總統府參軍長”,取代他的是原稅警總團老長官天子門生黃傑。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郭廷亮和兒子

1955年6月,“郭廷亮兵諫”案發。據稱該案系孫立人舊部郭廷亮等密謀策劃“兵諫”,但未及發動便失密被捕。蔣介石以孫立人“縱容叛亂,窩藏共諜”等罪名,解除其職務。

所謂“郭廷亮案”,一開始就充滿了疑點:此事在事發前就有流言傳揚,不像一場經過嚴密策劃的軍事政變;當事人郭廷亮在囚禁多年後獲得假釋,卻在火車站離奇“跳車身亡”,像是被人滅口。退一步說,即使郭確實密謀不軌,也並沒有確鑿證據說明孫立人參與其中,而孫作為“參軍長”與郭已沒有工作關係,也談不上失察責任。

蔣介石自知此案不能服人,不敢讓孫立人出庭受審,強行替孫做出“自認咎責,深切痛悔”的表態,然後便以此為口實,批示“茲特准予自新,毋庸另行議論處,由國防部隨時考察,以觀後效”,長期軟禁孫立人。

這有可能是一場冤案,蔣介石雖然已經解除孫立人兵權,但對孫在軍中影響力存有戒心。所以不管他一個光桿司令還有沒有“叛亂”能力,蔣介石父子都覺得他“可惡”,蓄意構陷置其於絕境而後快。

悲劇的孫立人和迷惘的新1軍

但也有人認為孫立人案並非完全冤枉。

根據是美國的一些解密檔案:1950年3月20日,美國中情局一份機密報告稱,受過美國教育、現負責寶島防務的孫立人,正計劃發動政變,俾使蔣介石成為有名無實的領袖。4月下旬,美國駐華武官巴瑞特向國務院發了一通極機密電報,引述孫立人的話說:蔣介石及其黨羽已到了"混亂與絕望"的狀態,孫建議採取"劇烈的行動以挽回狂瀾"。巴瑞特1950年4月27日會見孫立人時,孫主動提出"常凱申問題"。

時任助理國務卿的臘斯克於5月1日見到此電,兩天後的5月3日,國務院政策計劃處官員尼茲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正式提出了由孫立人發動兵變以倒蔣的方案。方案說,政變目的乃是"徹底剷除國民黨的所有重要官員,由孫立人掌控全部軍權",這些工作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政變後的政治真空則由美國調集官員去填補,三天之後,美國派出一批最能幹的官員到寶島充任政府的顧問。1950年5月3日臘斯克呈交國務卿艾奇遜一份演示文稿,指出美國已在寶島部署秘密行動,以武裝支持島上的領袖,他建議告知常凱申,囑其離開寶島。

但是有關檔案只能說明美國人有意倒蔣,他們認為孫立人是可以借重的力量,至於電報中提及孫的積極態度,缺乏其他記錄印證,美國駐外機構一向有誇大事實製造事端的“傳統”。

不過這些檔案說明孫立人與美國外交情報機構有過秘密接觸。推翻蔣介石的動議可能出於美方,但至少孫沒有斷然拒絕,事後也沒有報告常凱申,說明他動過心。這也不難理解,孫立人和蔣介石本來關係就不密切,也受過不公正對待,肯定有些怨氣,真不見得對其有多少忠誠。

但孫立人終究沒有行動,而且重獲自由後不肯再談此事,此事仍是歷史之謎。

本文作者:鱷魚不哭,“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