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1988年,3月,中国宝岛

一位耄耋之年的枯槁老人接到通知:他可以离开长期居住的寓所,去他想去的地方。

长达33年软禁生涯终于结束了。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此后有舆论说当局应为无罪被拘禁的老人平反,老人听到后说:“从未反过又何必平!”

两年后,半生坎坷的老人撒手人寰,享年89岁。

老人孙立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他最著名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军长。

一、“五大主力”≠“嫡系”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有“五大主力”之说,即18军(整编11师)、74军(整编74师)、第5军(整编第5师)、新编第6军以及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编第1军。

很多史料提到新1军时,经常会冠以“蒋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之一”定语,这其实是错误表述。

严格意义的“蒋介石嫡系”,仅指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编成的一部分中央军,其中包括胡宗南的第1师、陈诚的11师、杜聿明、邱清泉的第5军等。这些军官不仅是蒋介石的下级,他们与蒋介石还存在师生关系,并通过这层私人关系得到信任。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另外一些中央军,习惯也称为嫡系,其骨干成员包括“黄”(黄埔军校任教或学习)、“陆”(陆军大学任教或学习)、“浙”(浙江省籍)、“一”(曾在第一军第一师任职)。这种人员构成比黄埔同窗复杂一些,因此内耗也相对严重,但因为多数人与常凯申存在较深私人关系,也被视为可靠部队,与黄埔学生军一起构成蒋介石嫡系主力。

还有一些也称为中央军的部队,即所谓“嫡系中的杂牌”,其部队主官亲近蒋介石,但军官中很少有人有上达天听的关系。这种部队属于依附性质,在蒋介石看来可靠程度要差一些,必要时可以牺牲。

新1军的灵魂人物,军长孙立人是安徽省舒城县人(今肥西县),跟“浙”扯不上关系;他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没有“黄”“陆”学历;抗战前他就职于非国民革命军系统的税警总团,当然也没有“一”的标签。

四大硬件一条不靠,他孙某人能算哪门子嫡系?

二、吃洋面包的税警总团血脉

新1军核心主力为新38师,其前身就是上文提到的税警总团。

税警,顾名思义,主要工作应该是缉查走私犯罪,考虑到民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存在较多武装走私情况,进行一定军事化加强是有必要的。

但是,民国的事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税警总团根本不是准军事性质的武装缉私队。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税警总团始建于1930年,系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宋国舅组建的武装。该部与国民革命军没有隶属关系,因此也没有正规军名分,但却是严格按照欧美军队标准编组训练的。由于该部隶属关系在财政部,军费给养相对充足(从盐税余款中拨付,该款项作为对外借款抵押由八国银行团监管),装备精良,甚至好于嫡系中央军。该部最盛时有五个团加一个相当于团的直属队建制,每团超过5000人,还有自己的坦克重炮,总兵力高达3万余人。

税警总团前两任总团长温应星、王赓(就是民国名媛陆小曼的首任),均系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中层军官如孙立人等(任第4团长),也多系英美留学生——该部在宋子文主导期间比较排斥黄埔生。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从某种意义说,税警总团是宋子文为立足中国政坛准备的军事资本,近乎宋氏私军。宋某人号称西化精英,在该部大力推行欧美管理模式,但在建军思想上却暴露出军阀抓武力的本质,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中国驻军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税警总团主力以5军87师独立旅的名义投入战斗(避免监管其经费的八国银行团干预),作战英勇。

此战之后,税警总团实力暴露,引起蒋介石猜忌,蒋宋矛盾逐渐激化。1933年,宋子文不得不于辞去财政部长职务,此后该部逐渐被蒋介石控制——宋曾试图将税警总团北调参加长城抗战,却在火车上被叫停返回。1936年初,蒋介石委任黄埔系大将第2师师长黄杰兼任总团长,正式吞并税警总团。

1937年8月,税警总团编入第8军序列,参加淞沪抗战——孙立人在此期间重伤。该部历经多次激战,实力消耗殆尽,余部改编为40师,归17军团建制,转入胡宗南系统。在此期间,大批骨干军官不满离队,该部原有的西方色彩几乎褪尽,成为中央军中不起眼的一支。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1938年,在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倡导下,由孙立人牵头,以原税警总团伤兵为基础,召回离队军官(包括尚在40师服役军官,如唐守治、李鸿等),于当年12月重建了财政部缉私总队,孙立人为总队长。

由于孙立人对缉私毫无兴趣,缉私总队以缉私为名行陆军之实(也有孔祥熙纵容的因素),并延续了以往的西式指挥训练体制。虽然装备给养远不及当年,但仍然训练有素,有相当战斗力。

此后因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缉私总队划归戴雨农控制的警务署管辖。经过一番博弈,1941年底,缉私总队2、3、4团划出独立成军,番号新编38师,孙立人为师长,隶属66军。

新38师取得番号时间虽短,但历史传承相当深厚,非乌合之众可比。

至此,未来的新1军基本盘打造完成。

三、远征缅甸其兴勃勃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税警总团血脉的新38师勉强算中央军,但充其量就是“嫡系中的杂牌”。而且由于灵魂人物孙立人与蒋介石关系疏远,他们朝中无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按惯例发展,当这支部队开赴抗战前线,肯定是是吃不着肉啃骨头当炮灰的份,即使侥幸没有在战争中消磨殆尽,“五大主力”地位也不是他们所能企及的。

命运偏偏垂青于孙立人。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全面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1942年初,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国际援助路线滇缅公路。

2月,为保持国际交通线,中国编成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及66军,入缅作战,孙立人率新38师随同出征。

4月17日,数千英缅军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地区,远征军调新38师救援。孙立人亲率下属113团(团长刘放吾)一千余人急进,一举击溃日军33师团一部,成功救出友军,取得著名的“仁安羌大捷”。孙立人因这份战功,被英王授予“英帝国司令”勋章,并被誉为“东方隆美尔”。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虽然远征军作战有不少亮点,无奈敌强我弱,英国殖民者对中方存有戒心不能有效协同,远征军指挥结构叠床架屋运作混乱,战局日趋不利。

5月,伤亡惨重的中国军队无力坚持战斗,被迫分路撤退。由于退路被日军切断,孙立人率新38师转战,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断后的副师长齐学启将军重伤被俘,后不屈殉国),转道退入印度境内,从此脱离66军建制。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新38师到达印度后,一度处境艰难,英印殖民当局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接受英方管辖,孙立人严词拒绝。后经多方争取才得以组成的中国驻印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任总指挥)。

1942年底,新38师与同期入印的新22师(原属第5军,师长廖耀湘,黄埔六期)合编为新编第1军,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黄埔一期生郑洞国兼任军长,孙立人兼副军长。

此后新1军进驻兰姆珈基地整补训练(国内空运补充兵),换装美械,进行美式整编。

在史迪威主导下,驻印军各部装备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在师级支援火力中编入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兵营,使得中国步兵师第一次能在重火力上压倒日本师团——国内同级炮兵属于统帅部直接掌握的战略单位。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史迪威还在驻印军中推行“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追送补给体制,基本革除了国民党旧军队中克扣军饷物资的腐败行径,极大改善了基层官兵待遇,有效激发了部队战斗意志,使得新1军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绝对主力。在这一过程中,本来就有西式传统的新38师受益尤大。

1943年秋,为修筑中印国际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打通陆上交通线,整备一新的驻印军反攻缅北,发起胡康河谷战役。战至1944年3月,驻印军胜利击溃日军防线,歼敌一万余人。

随后新1军再接再厉,先后发起孟拱河谷战役和密支那战役,相继攻克缅北重镇孟拱和密支那,歼灭日军二万余人。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8月,新1军扩编,调出新22师组建新编第6军。新1军仍辖新38师和从国内调来的新30师,孙立人升任军长。

9月,驻印军与从云南方向反攻怒江东岸的第二次远征军胜利会师。

10月,侵华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国方面城称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惨败。

12月,蒋介石急调新6军主力回国增援,并将该军辖下50师划归新1军建制。

(这里也可看出新6新1两军亲疏有别,关键时刻蒋介石还是更信任黄埔子弟;留下50师也不全是为大局着想,未尝没有掺沙子避免孙立人一家独大的意思,这个影响将在几年后显现。)

独撑大局的新1军在缅甸坚持进攻,又攻克八莫等日军重兵据守的重镇,并最后打通中印公路,与远征军主力在畹町会师。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此后新1军继续肃清负隅顽抗的日军,直到1945年6月缅甸全境光复,才载誉归国。

四、鏖兵黑土地,其亡也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新1军进入广州受降。

1946年2月,为争夺东北地区,新1军奉调北上,受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原第5军军长,黄埔一期生)指挥。

3月,新1军会同71军(第二次远征军主力,军长陈明仁),发起四平战役。中共方面也在此集中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决意坚守。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当时孙立人出国开会,新1军由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代理指挥。不料这位老军长指挥乏善可陈,新1军屡战受挫,迟迟不能取得进展;71军甚至遭到伏击,几乎丢掉整个87师。杜聿明只得召回孙立人,并调其老搭档新6军助战。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在新1、新6两军分进合击包抄下,东北民主联军无力支持,司令员林彪下令撤出战斗放弃四平,大踏步后退,主力一直退过松花江。

这几乎是新1军的最后高光时刻。

1947年2月,军长孙立人升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从此不再指挥战斗——有观点认为孙立人与杜聿明不和,被明升暗降。原50师师长潘裕昆升任军长。

同年8月,孙立人又调任陆军司令部副总司令兼训练司令部司令。

9月,新1军核心新38师调出扩编为新7军(原新38师师长李鸿升任军长),补入暂编53师。

这种情况是非常诡异的。众所周知,新38师是新1军的绝对核心,没有新38师的新1军还是新1军吗?

早在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就有过拆分新1军的意向,根据原定整编方案:兵强马壮的新1军将改为两个整编师,以新1军军部率新38师、新30师为整编86师,孙立人任师长;50师单独分出,编入其他部队,为整编50师。

公正的说,这个整编方案还是相对合理的——50师是从新6军调入的,与孙立人关系疏远,调出扩编不算挖孙的墙角。这样整编对保持部队战斗力是比较有利的。

但蒋介石可不这么想,战斗力神马都是浮云,忠诚可靠才是第一位的。他从来没有信任过留美背景的孙立人,只是碍于美国人对其青睐有加,不便轻易换马。

当蒋介石找到机会,将孙立人明升暗降后,一场清洗随即启动:原定拆分方案取消,蒋介石嫡系50师留下,资格最老的新38师却被调出;副军长贾幼慧、新30师师长唐守治等长期追随孙立人的原税警团军官均被调离。

新1军第二次扩编就是一场派系斗争闹剧。经过这一番乱搞,好端端的新1军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最强的主力师,补入的暂53师系保安队改编,战斗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新30师骤然换长难免军心动荡,全军也就50师还能保持战斗力。

从此新1军沦为新6军的附庸,再无“五大主力”雄风。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新1军与新6军、新3军(新6军一部扩编)、49军、71军组成“西进兵团”(第9兵团司令官、原新6军军长廖耀湘任司令),前往救援锦州。然而该兵团“持重”缓进,先被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阻击于黑山、大虎山地区;待东野主力攻克锦州腾出手来,该部又逃跑不及,被追上全部歼灭。

尤其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西进兵团撤退时临时宿营,兵团部设在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小村子;廖耀湘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将各军主要将领均招来兵团部开会。谁知警戒不力,东野3纵7师21团3营穿插渗透到位,不顾牺牲全力突击(八连二排全体战殁)。按廖耀湘后来在《辽西战役纪实》的说法:“解放军第三纵队及其以北邻近部队第一棒就打碎了国民党辽西兵团的脑袋即兵团前进指挥所,同时打碎了3个司令部,即新三军、新一军及新六军司令部”。乃至整个“西进兵团”群龙无首,在大混乱中被迅速分割包围歼灭。

煊赫不可一世的新1军,历经7年,到此彻底谢幕。

新1军支脉新7军也没有更好命运。

从诞生起这支部队就远离同袍,被远远打发到长春在老长官郑洞国麾下效力。然而边缘化的新38师失去了大批骨干,元气大伤——孙立人为组建编练司令部带走的旧部多达数百人;新编入的两个师,均系原伪满洲国军改编,战斗力不堪,只能勉强打下手。

没有孙立人引领,新38师仿佛失去灵魂,更失去当年征战缅甸时旺盛的主动攻击精神。

新7军守长春时多次击退东野头等主力6纵(麾下包括“攻坚老虎”17师),可见还有相当战斗力;但全军暮气沉沉,只能困守愁城消极待命。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当备受歧视看不到前途的60军(滇军系统,后改编为解放军50军,军长曾泽生,55年中将),发动起义投向人民时。曾经在孟拱河谷战役中奋勇进攻,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勋嘉奖的李鸿军长,也丧失斗志,半推半就下同意了粮弹储备还比较充足的新7军放下武器投诚。

其实当时6纵12纵均已南下,肖劲光空有东野1兵团番号,手中只剩几个独立师。如果新7军横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血路,最坏结果无非是丢掉两个不中用的附庸师,保住新38师,留下新1军火种还是有把握的。

五、祸福相依,从中兴到末路

新1军传承终结,孙立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来孙立人的陆军副总司令只是空衔,但他不甘心混吃等死,决心在新岗位干出名堂。

1947年底,孙立人以新38师旧部为班底,在南京组建陆军编练司令部。次年他又将司令部迁往宝岛,最终选择凤山作为练兵基地。

应该承认,孙立人练兵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由他经手整训的201师战斗力就有较大提升,该部于1949年10月投入外岛,在“金门之战”中起到重要作用。

孙立人选择宝岛练兵,本意是尽量排除外部干扰——也不排除有抓部队建设东山再起的想法。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国内战局急转直下,给了远离战场的他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性历史机遇。

1949年初,孙立人被任命为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兼宝岛防卫司令,不久又升格为宝岛防卫总司令,独揽宝岛军政大权。

蒋介石“转进”宝岛,并于1950年3月“复职总统”,孙立人升任“陆军总司令”,次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人生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1954年,孙立人改任“总统府参军长”,取代他的是原税警总团老长官天子门生黄杰。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郭廷亮和儿子

1955年6月,“郭廷亮兵谏”案发。据称该案系孙立人旧部郭廷亮等密谋策划“兵谏”,但未及发动便失密被捕。蒋介石以孙立人“纵容叛乱,窝藏共谍”等罪名,解除其职务。

所谓“郭廷亮案”,一开始就充满了疑点:此事在事发前就有流言传扬,不像一场经过严密策划的军事政变;当事人郭廷亮在囚禁多年后获得假释,却在火车站离奇“跳车身亡”,像是被人灭口。退一步说,即使郭确实密谋不轨,也并没有确凿证据说明孙立人参与其中,而孙作为“参军长”与郭已没有工作关系,也谈不上失察责任。

蒋介石自知此案不能服人,不敢让孙立人出庭受审,强行替孙做出“自认咎责,深切痛悔”的表态,然后便以此为口实,批示“兹特准予自新,毋庸另行议论处,由国防部随时考察,以观后效”,长期软禁孙立人。

这有可能是一场冤案,蒋介石虽然已经解除孙立人兵权,但对孙在军中影响力存有戒心。所以不管他一个光杆司令还有没有“叛乱”能力,蒋介石父子都觉得他“可恶”,蓄意构陷置其于绝境而后快。

悲剧的孙立人和迷惘的新1军

但也有人认为孙立人案并非完全冤枉。

根据是美国的一些解密档案:1950年3月20日,美国中情局一份机密报告称,受过美国教育、现负责宝岛防务的孙立人,正计划发动政变,俾使蒋介石成为有名无实的领袖。4月下旬,美国驻华武官巴瑞特向国务院发了一通极机密电报,引述孙立人的话说:蒋介石及其党羽已到了"混乱与绝望"的状态,孙建议采取"剧烈的行动以挽回狂澜"。巴瑞特1950年4月27日会见孙立人时,孙主动提出"常凯申问题"。

时任助理国务卿的腊斯克于5月1日见到此电,两天后的5月3日,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官员尼兹在一次秘密会议中正式提出了由孙立人发动兵变以倒蒋的方案。方案说,政变目的乃是"彻底铲除国民党的所有重要官员,由孙立人掌控全部军权",这些工作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政变后的政治真空则由美国调集官员去填补,三天之后,美国派出一批最能干的官员到宝岛充任政府的顾问。1950年5月3日腊斯克呈交国务卿艾奇逊一份演示文稿,指出美国已在宝岛部署秘密行动,以武装支持岛上的领袖,他建议告知常凯申,嘱其离开宝岛。

但是有关档案只能说明美国人有意倒蒋,他们认为孙立人是可以借重的力量,至于电报中提及孙的积极态度,缺乏其他记录印证,美国驻外机构一向有夸大事实制造事端的“传统”。

不过这些档案说明孙立人与美国外交情报机构有过秘密接触。推翻蒋介石的动议可能出于美方,但至少孙没有断然拒绝,事后也没有报告常凯申,说明他动过心。这也不难理解,孙立人和蒋介石本来关系就不密切,也受过不公正对待,肯定有些怨气,真不见得对其有多少忠诚。

但孙立人终究没有行动,而且重获自由后不肯再谈此事,此事仍是历史之谜。

本文作者:鳄鱼不哭,“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