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五斗米教參與過哪些歷史事件?

亙古懷念說史


早期道教中的一派。又稱米道、鬼道、天師道。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在四川鶴鳴山(一作鵠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因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又因道徒尊張陵為天師(一說張陵自稱天師),也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 (即《道德經》)、《五斗經》、《正一經》等為經典。東漢末軍閥混戰,五斗米道首領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達二十餘年。東晉末年,孫恩、盧循亦曾利用五斗米道,在東南地區發動組織農民起義





老晨說L


五斗米教,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五斗米道。

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江蘇豐縣)張道陵學道鵠鳴山中,創立了五斗米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所以被稱之為“五斗米道”。

此時道教在東漢已經初具規模,並已經對東漢社會政治統治體系形成了一定的衝擊,故政府稱其為“賊”,又因名為五斗米道,所以被稱作“米賊”。

張道陵經過數十年的遊歷,廣泛地接觸和借鑑了當時的各種宗教思想和修煉方術,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終於形成了一套道教觀念和修煉方法。入蜀後,他閉門不出,一面刻苦修行,一面著述。

傳說在漢順帝漢安元年正月(142),張道陵的至誠感動了太上老君,就在這一套,受到太上老君的增與,並正式任命他為天師,開始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宗教活動,開創了五斗米道。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演變,五斗米道成為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教派。張道陵去世後,將教主的位置傳給了兒子張衡,關羽張衡的記載,資料很少,似乎張衡雖然繼承了五斗米道,但是貢獻不大,而在張道陵之後對五斗米道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張修。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矅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三國志·張魯傳》

張修,巴蜀人,五斗米道的一支,張衡死後,他利用身為巴蜀人的有利條件,活動於巴蜀漢中地區,發展自己的力量,在當時,一般把張角跟張修並列在同一個位置。

張修所形成的五斗米道道法與太平道基本相同。但五斗米道的組織管理比張道陵時期完善得多。

在張修的五斗米道的道教組織中,已有了一套具體的教階系統,除了信徒外,已經有神職人員和簡單的教制,分管不同的教務。

神職人員中有奸令、基酒、鬼吏,凡是入道時間長的人就叫奸令或祭酒,管理普通較重的道徒就叫鬼吏。祭酒主要職責是宣講《老子五千文》,鬼吏的職責是行使符水治病的任務。

張修在符水治病方面,是將病人的姓名和負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寫成文書,祈禱於三官,也就是天、地、水三官。這實際上是原始巫術留下的,張修繼承了此說。張修對五斗米道的發展和完善,使五斗米道有了很大的進步,為後來的張魯在巴蜀政教合一的政權組織準備了條件。

對東漢末年搖搖欲墜統治發起第一擊的是張角的太平道,緊接著漢中的張修也發動了起義,所不同的張角被滅,張修卻保存了五斗米道在漢中的勢力,而當時益州牧劉焉為實現割據一方、擴大自己實力的目的,不惜藉助五斗米道的力量,而作為首領的張魯和張修也想借助益州牧劉焉的力量發展自己,於是二者很快結合。

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張修為別部司馬。張修在與張魯攻取漢中的戰鬥中,反被張魯所襲殺併兼並其圖眾和領地,這樣,五斗米道就完成內部的統一,迎來了一個新發展時期。

劉焉死後,劉璋成為了益州之主。由於劉璋生性軟弱,張魯不再聽從劉璋調遣,劉璋惱怒,在幕僚的教唆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張魯與劉璋徹底撕破臉皮。

於是張魯在漢中地區實行一種割據的統治方式,這就是五斗米道的區域間統一,並樹立起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在漢中、巴蜀地區進行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

張魯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統治是五斗米道合法性的基礎。張魯以“師君”的身份行使“神授”的權利以統治民眾。其組織形式,實質上是早期帶有空想色彩烏托邦式的組織形式。比如生產資料全面所有,平均分配,人人都參與勞動。

五斗米道從張道陵的創建,道張修的改進,再到張魯的發展,道東漢末年已經取得了比較完善得規模。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的宗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五斗米道作為道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具體分支,也同樣在宗教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東漢時一個短暫的王朝,五斗米道在東漢時的影響也許沒有唐朝那樣深遠,但作為本土民族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應,同時也是當時歷史現狀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折射,五斗米道的影響也是有著深厚歷史意蘊的。

張魯所確立的政教合一的統治,也對後世統治者有所啟示。五斗米道在張氏家族的努力下不斷髮展,為道教學說及其思想的不斷髮展,開啟了一個新的途徑。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折緣


五斗米教是中國本土道教的一個重要分支,創始人是東漢中後時期四川地區的張道陵,歷史上稱之為張天師,因教眾入教需上交五斗米而稱之為五斗米教。東漢末年,道教分支太平道領袖張角發動了黃巾軍起義,拉開了東漢滅亡的序幕。而作為五斗米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孫子張魯也趁機整合教眾,在漢中割據一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權後,仍然奉漢為正朔,按時向漢朝繳納賦稅,所以當曹操帶兵攻取漢中時,張魯沒有反抗,直接向曹操投降,被曹操封為閬中侯,官拜鎮南大將軍。雖然張魯降曹,但是五斗米教的影響力在民間仍然很大,即使是後世王朝的一些官員也非常信奉。

到了東晉時期,著名的孫恩和盧循起義軍也是五斗米教的教眾,曾經給東晉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會稽內史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也是虔誠的五斗米教教徒,孫恩攻打會稽時,王凝之在道觀裡向神靈祈禱退敵,在逃跑時被起義軍殺死,後來孫恩與盧循起義軍被劉裕先後平定。

雖然起義之火被平息,但是五斗米教並沒有被消滅,仍然頑強的在中國民間發展,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五斗米教的道觀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