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聯動,施工強推,這樣的BIM離死亡還有多遠?

設計不聯動,施工強推,這樣的BIM離死亡還有多遠?

按說,一個先進的生產力擺在面前,大家都應該爭先恐後地去實現它才對。但是為什麼在BIM的應用源頭——BIM設計方面,不少BIM應用單位都選擇了淺嘗輒止,僅僅是起到輔助設計的作用或者僅僅作為項目招投標階段的“噱頭”,並沒有真正地形成生產力呢?這裡面,是什麼原因阻礙著BIM設計的發展呢?

我們想說的是,把BIM技術放在第二位,管理的落後,才是阻礙BIM設計發展第一位的因素!我們十分看好BIM在中國的發展,因為這就像一個剛剛開始開墾的荒地,前景無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卻並不看好我國設計院BIM設計的發展,尤其是如果現有的設計院的運行模式不做變化,利用舊有的運行體制去盲目地介入BIM設計,基本上只有失敗這一條路。

理想的BIM設計應該是這樣一種模式:設計院內各專業(建築、結構、設備)均在同一個模型上面協同工作,由建築專業創建建築模型,其它各專業在建築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進行信息深化,進行各自的專業設計。

設計結束後,向業主提供完整的、包含全專業設計內容的綜合模型。這個模型裡已經實現了可視化設計、協同設計、性能化分析、以及管線綜合的相關內容。業主根據設計院提供的BIM模型,向施工及運維方向去延伸,以實現建築全生命週期的BIM能力。

設計不聯動,施工強推,這樣的BIM離死亡還有多遠?

這是一個理想的事,而在現實中,卻會遇到下面一些困難:

01、BIM的協同性會造成短板效應

在CAD時代,建築設計各個專業基本上是單打獨鬥的,很多設計院連二維CAD的協同設計都沒有實現,企業沒有一個統一的圖層管理模板。在這樣一個現狀下,想實現BIM設計,就等於說要連續邁兩道門檻,即單打獨鬥-協同工作-三維設計這兩道坎。這樣的一種躍進,對於我國設計院現有的工作模式來說,會是什麼樣一種挑戰,不言而喻。

而在邁坎的時候,是要求各個專業同時進步的,任何一個專業沒有跟上,都會造成短板效應,拖垮整個團隊。可見,BIM的協同性,是個雙刃劍。這時需要設計企業的管理者對於技術升級有個持續的長期的投入,並且要有強勢的管理目標。對於目前設計院來說,這個要求,確實不低。

02、IT支持能否跟得上BIM設計的需求

在CAD設計時代,設計院的IT部門功能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工作主要侷限於電腦硬件的更新換代以及從事各類網管工作。因此很多中小型設計院乾脆把IT工作外包。但在BIM設計時代,企業對IT的支持要求非常高,首先電腦單機配置以及服務器配置需要很好的搭配,同時因為BIM設計是一個多軟件多用戶協作的過程,需要IT部門對各個專業軟件的特性非常瞭解,對於各類問題能夠有解決方案。同時,能夠實現對各級員工的持續不斷的培訓。

BIM設計,不光是設計人員的事,而是一件需要工程設計人員與IT支持人員共同來完成的系統工程。在這個方面,設計院現有的工作模式還有很大的缺陷。

設計不聯動,施工強推,這樣的BIM離死亡還有多遠?

03、傳統設計院的分配體制成了最大障礙

這也是現有管理體制中,最大的障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想實現BIM設計,有人知道BIM設計各專業的工作量比例嗎?其實到現在為止,沒有人知道。而如果想把二維CAD設計時的這個定額直接套到BIM設計中去,一定會引起各個設計專業的共同抵制。

根據我們的經驗,採用BIM設計,各個專業的工作量相對於二維的CAD設計,有以下變化:

建築:建模過程中,與二維CAD相比,工作量有較大提高,但在建模完成後,生成剖面圖及立面圖以及在門窗表統計等工作上的工作量會大大節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設計院中,建築專業REVIT的使用率相對其它專業較高的實現情況。

結構:不明。因為目前BIM在實現國內結構平法出圖方面,支持得還不好。而如果要求把結構梁、板、柱內均建立鋼筋模型,那麼工作量會比CAD兩維畫圖極大提高。

設計不聯動,施工強推,這樣的BIM離死亡還有多遠?

設備:與二維相比,BIM設計工作量會極大提高,這主要體現在管線綜合方面。因為在現有的體系中,設備專業的分配比例是基於二維設計來確定的。這時,室內管線綜合的工作,是不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管線綜合由施工企業現場進行深化。而在BIM設計中,管線綜合工作需要在設計文件中得以全部實現。工作量會極大提高。

BIM設計中,各設計專業的工作量均比二維有提高,相比現有的建築設計取費而言,工作量更大,設計更難做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各個專業的工作量提高的比例並不相同,因此不能夠利用二維設計的工作定額直接套在BIM設計中去,這樣會出現內部更大的分配上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