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施行業的作業對象

從本文開始,我打算從各個角度來考察虛擬建築的過程。下圖的藍色部分全部為虛擬建築過程,即以虛擬建築作為其作業對象的過程,以管理工作為主。

建築設施行業的作業對象

本圖對於管理過程的層次劃分採用了西蒙的方法:管理即決策,決策又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決策兩個等級,之下則為實施決策的操作過程,這通常是輕體力的文職工作。

不僅管理工作可以切分為三層,設計的工作也一樣,於是在設計院裡面就存在兩種不同的過程:設計師的決策和操作過程,設計管理者的決策和操作過程。毫無疑問,這兩者都適用於本方法,只是他們的作業對象不同,我們本圖只限於討論設計師的那部分,因為我們討論的範圍是面向一個特定的建築設施對象的。

(1)縱向來看,設計過程的全部作業對象均為虛擬建築,這是BIM在設計階段被大量討論的原因。但是,其後的施工和運維,藍色部分顯得比設計少,這並不意味著BIM對於他們不重要,而只是由於加入了實體建築對象的作業而顯得變少了。實際上,就信息的數量而言,越往後越高,信息總量的巨大提升當然全都屬於虛擬建築過程的範疇。

(2)橫向來看,非結構化決策在所有階段都是以虛擬建築作為對象的,這告訴我們:非結構化決策的主導者通常是高層管理者,他們對於BIM的需求是最為強烈的。類似,結構化決策是中層管理的工作,大多數的結構化決策也是以虛擬建築作為對象的,因此他們對於BIM的需求也很旺盛。

整體來看,所有這些藍色的領域都在面對同一個對象進行作業,但是所有這些過程又分屬不同的單位和團隊,那麼它們之間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關聯起來的呢?我想,這種關聯的需求是由來已久的,也許與整個建築的歷史一樣悠久。人們一直在想辦法去建立這種關聯,直到了信息化時代,才創造出來眾多的所謂CaBIM工具進行這種信息處理的作業,並以BIM的理念為線索將所有的過程串起來,從而達到了珍珠變項鍊的突破。

所有這些藍色的過程,如果沒有BIM之線索將它們串起來,它們仍然是割裂的,與過去一樣依附於實體建築過程而存在。NBIM在定義最小程度的BIM時認為“業務過程和信息互操作是BIM的基石”。如果我們把這一信息化協作的特質去掉,那麼所有的珍珠又都散掉了,項鍊不復存在,回覆到珍珠散落的原始狀態。正是BIM使得虛擬建築的過程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存在,而不再是過去的依附於實體建築過程的割裂的狀況。

因此,將以虛擬建築作為對象的所有傳統過程形成的有機的整體理解為BIM,是說得過去的。換一個說法就是:是(狹義的)BIM將所有虛擬建築過程串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將這個整體稱之為(廣義的)BIM。而將它們串起來的工具,無疑,就稱為CaBIM。

現在,我們可以將BIM的作業單位與作業對象統一起來了:以模型為基本作業單位的BIM過程,就是以虛擬建築為作業對象的BIM過程,CaBIM工具操作的就是模型,模型就是虛擬建築。

每個建築物從設計到建造出來,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它從來都是一個協作的過程,不僅在建築材料的實體操作上存在協作,更是在人們之間的信息協作。任何兩個人之間進行信息的協作,首先需要傳遞信息,這個傳遞最本質的過程是:甲將“虛擬的建築”表述給乙,乙明白了甲的意思(然後去建造出來“實體的建築”)。表述需要媒介,從口頭語言、紙筆到圖紙,到模型,它們都是Laiserin所說的“心靈的眼睛”。

於是建築設施按其處理對象,就可以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1)實體建築的建造到運營的過程;(2)虛擬建築的貫徹全生命週期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的交織關係非常複雜,但為了分析,這裡則給出一個非常廣義的範圍定義,那就是:整個虛擬建築的全部過程。

1、實體建築過程:

這是始於第一個建築材料被生產或運輸,終結於最後一個構件被拆除或運輸走的過程。在施工這一段過程中,始終是半成品,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系統功能的建築設施;直到調試階段,空間環境已經被搭建出來,已經做好了服役的準備;運營則是完全的成品被運作的過程,直至拆除。

2、虛擬建築過程:

無論使用何種媒介,虛擬建築的過程應完全被視為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是人們藉助某種媒介進行信息的記錄、傳遞、儲存、檢索和分析的過程。從第一個蓋樓的想法被提出來(可能口頭傳遞),到策劃、設計這兩個信息密集型的業務,再到施工階段的管理,最後進行設施管理。

兩者在漫長的幾千年來都沒有被區分開來過,為何今天我們要將它們獨立開分別研究?原因是虛擬建築過程已經發展到了足夠充分的程度,並且出現了成熟的CaBIM信息化技術使得它有可能成為單獨的完整的過程被運作。最重要的是,這個獨立的過程,也即廣義上的BIM,日益成為主導力量,主導了實體建築的過程、提升了其效益、創造了更高的價值,這是與傳統的以實體建築過程為主導的模式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變化。

所以,在這一點上,BIM是一次偉大的分工,或者說CaBIM技術的出現帶來了這次分工。在BIM的模式下,人們可以“先在電腦中造一遍房子”,甚至於還可以“在電腦中模擬運營的情景”,而此時還沒有開始進行實體建築的過程,這讓人們對實體建築過程的掌控能力空前的提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