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GIS,物聯網,BMS,遙測和CAD都有什麼共同之處?

近三年來,建築信息建模(BIM)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建築資產的設計、建造和運營價值鏈面臨著各種變革挑戰,其中一些挑戰是技術性的。這包括從二維繪圖過渡到具有對象參考和鏈接信息的3D建模。項目的數據量也呈爆炸式增長,其中包括新的記錄方法,如無人駕駛飛行器(UAV或“無人駕駛飛機”)、激光、地球雷達,以及物聯網(物聯網)上越來越多地使用傳感器和數據傳輸裝置。由於這些數據有許多形狀和大小,因此需要不斷地努力實現互操作性。在集成方面,我們需要捫心自問:BIM、GIS、物聯網、BMS、遙測和CAD都有什麼共同之處?

首先,讓我們探討一下“互操作性”到底意味著什麼。可互操作的方法使用固定的模式,這使得兩個兼容的應用程序之間理論上的雙向數據交換成為可能。然而,這種方法在數據交換和雙向支持方面都被證明是不可靠的,這是因為大型軟件供應商的技術遵從性和設置此類工具的複雜性。

因此,我們也許應該更多地關注數據集成,它將超級集模式連接起來,以便能夠交換所有數據,不管它是什麼。這在工程領域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它的複雜性和不斷擴展的需要合併其他上下文數據,以增加運營和服務價值的資產信息。

在數據集成方面,我們需要問問自己,BIM、GIS、物聯網、BMS、遙測和CAD都有什麼共同之處。答案是:它們不是普通數據;它們都從某種程度上的地理定位中受益。地理信息系統領域的許多專業人士早已瞭解地理定位的好處。另一方面,在工程方面,地理定位的方法往往是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即正在建造的資產相對於其本身,而不是相對於更廣泛的世界或城市視野。

這一微觀/宏觀視角是有趣的,因為它開始為整合地理定位信息的挑戰提供背景。乍一看,這看起來很容易。畢竟,只有這麼多類型的定位方法。我們可以從一個映射到另一個,所以地理定位必須為世界上所有的數據提供最終的主鍵,對嗎?嗯,也許吧,但這真的是真的嗎?

網格(包括蛇)、拓撲結構、移動網格和行星不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圓的問題都是地理信息系統社區中有趣的、眾所周知的和有據可查的挑戰。一個討論較少的更廣泛的挑戰是:即使我們對上面描述的所有數據類型都進行了地理定位,我們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呢?數據的狀態和保真度如何影響其安全使用的能力?圖中顯示了許多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潛在用途。

這說明了參與建造和自然環境的廣大社區的每一部分是如何發展出適合其需要的生態系統的。工程和建築正朝著一個由物體描述的、由幾何和數據組成的一體化世界發展。幾何學的精度可達幾位小數位,但典型的結構公差可達50毫米。當我們沿著軸移動,降低數據的保真度時,用例就會發生變化:從提供服務到規劃和戰略目的。數據也有一個時間成分;它作為資產老化。簡報數據與切換數據非常不同,新興物聯網世界提供的傳感器數據提供了另一個維度。

這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哪一個數據是正確的,我如何知道我面前有一個數據來解決我當前的問題?數據來源和狀態是我們至今還沒有聽說過的兩個概念。但準備好…你很快就會。

一個討論較少的更廣泛的挑戰是:即使我們對上面描述的所有數據類型都進行了地理定位,我們如何處理這些信息呢?數據的狀態和保真度如何影響其安全使用的能力?圖中顯示了許多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潛在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