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我受百炼成钢之苦,方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苏轼: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诗上极具影响力。王老先生对苏轼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苏轼对于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苏轼如何为他宋代文学代表奠基的?

宋代苏轼:我受百炼成钢之苦,方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仕途之下的百炼成钢

纵观古今,学者都会走的一条路,就是入仕。看完古今之事,不难发现,古代很多读书人,志在仕途却终生壮志难酬。反而是“有心摘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官场失意,却在文坛上略有建树。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仕途上历经了三起三落。说起苏轼的仕途,不得不提的有两个人,一是伯乐欧阳修,二是政敌王安石。

一篇策论,名满京城。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评论苏轼: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于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赴京科考。当时,苏轼以一篇策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出名,文风清新洒脱,立意革故鼎新,吸引到了当时的文坛大家欧阳修的赏识。只不过,伯乐欧阳修,误以为此文章是学生曾巩所作。为避险,将苏轼点为第二名。

之后,因为伯乐欧阳修的赏识和超高评价,一时之间,苏轼之才,名满京城。但好景不长,苏轼母亲、父亲苏洵相继过世,苏轼回乡守孝三年。再回京城,风云已变。

相左于新政变法,自请离京。苏轼孝期过后返回进城,正好遇上了震惊朝野的“新政变法”。新任宰相王安石,关于新法上的想法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很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和的官员,都被下放离京。苏轼自请离京,到地方任职。期间,也曾政绩斐然。

“乌头诗案”,人生低谷。苏轼在调任湖州知州后,一封常规上报皇上的《湖州谢表》,被新党之人断章取义,安了个愚弄朝廷、不尊圣上之罪。一直身陷囹圄,几度险遭杀头。后因朝廷惜才之人的求情,以及王安石的上书相救,才勉强逃过一劫。后被贬黄州,对仕途心灰意冷。

性情耿直,难融于新势旧党。官员一生的起落,都在随着朝廷主流而动。观点与执政者相同者则起,相左者即落。而苏轼恰好是一个执着又不愿“和稀泥”的人,他历经了旧党新法的交替,因新法落,因旧法起,却无法违心安于旧法朝廷。

宋哲宗即位,支持旧法的宰相司马光复位。苏轼很快地升迁了,由礼部郎中到中书舍人再到翰林学士。他仿佛要实现他为国为民的伟大报复了,但他同时也看到了旧法群体的腐败。

他选择了直言相谏,可想而知,朝廷早已无他立身之所。朝廷新旧对立,中立者极在少数,站队后的“摇摆不定”,只会将自己提早地摘出去。

之后的一起一落,早已没有了意义。苏轼早已在之前的两落中,看透了人生,之后的苏轼对于仕途,早已没有当初的热诚或悲切。

他坎坷的仕途之旅,不断磨砺着词人的心,为他的词积累着源源不断的新意。酒醉才知情重,历经沧桑才知人间意义。所谓百炼成钢,不外如是。

宋代苏轼:我受百炼成钢之苦,方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柳永在文学上致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苏轼继柳永后,革新宋词,通过他对宋词内容方面的改造研究,将宋词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比肩与唐诗。而苏轼自己,也与唐朝李白一样,成为各自时代文学的代表。

风格豪放,意境深远。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将他仕途上的苦闷寄托于他词中的意向。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为豪放代表作: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诗是他历经激烈的官场斗争后,惨遭下放期间所作。一腔热血空付,可想而知苏轼心中的苦闷。而他的词,给人最大的感觉却是浩大,开阔,充满希望。

他在他的词中,将他仕途不顺带来的苦闷放入开阔的胸襟,将他郁郁不得志的忧虑寄托在祖国的山水之间,留下的就只有希望。

“大江、大浪、惊涛、江山”是苏词崭新的意向;“三国、周郎、赤壁、羽扇纶巾(诸葛孔明)”这些尽显英雄本色的历史典故,提高了宋词的格调。

从此,宋词不再单调,不再只是缠绵悱恻,婉约动人。苏轼为宋词加入了豪放、加入了宽阔、加入了不同的境界。

宋代苏轼:我受百炼成钢之苦,方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可唱可诵,词曲一绝。苏轼的词,不仅可唱,而且可诵。他的词寄托了他的情,词不再是单调的小曲儿,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像诗一样抒发情怀的文体。拓宽了词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与唐诗比肩的宋词地位。苏轼有写过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曲调动人,唱起来很好听;这首曲子填词优美,读起来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这首词也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做,明面上是中秋节怀念远在一方的亲人,实际上借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揭露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上阙词,将自己离开庙堂的一个心情借“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等物象表达出来,是一种既想走进朝堂,又害怕走进的复杂心情;下阙词,是这首词的一个升华之处,点睛之笔。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一个是自然定律,一个是无可奈何。

这便是苏轼的成功之处,小到押韵文采,大到哲理人生,内容无处不佳,思想无处不在。这大概也是传唱千古,仍被后人研读的原因吧。东坡居士,久仰了!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梅九说。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