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疾病。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醫書《金匱要略》裡面就為“消渴病”設立了專篇進行論述,並最早提出了治療方藥,而且,這些方藥直至目前,仍然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裡所說的“消渴病”,其實就是現代人所謂的糖尿病。

如果把時間推得更早一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就已經有了“消渴”這個病名,並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做出了準確和詳細的論述。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對於現在的西方醫學來講,糖尿病是一個無法根本治癒的疾病,一旦發現得了糖尿病,就只好小心翼翼的控制飲食,飲食控制後仍然無法降低血糖的病人,只好膽戰心驚的服用各種副作用明顯的西藥降糖藥,再不行,就每天注射胰島素吧,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基本上是要打一輩子針了,因為外源性的胰島素一旦用上,自身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會很快萎縮,最終失去自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這樣當然不是不可以,胰島素天天打,似乎也沒有什麼很明顯的副作用,除了注射過量可能引起低血糖反應。我也看見過幾位很長壽的老人,九十多歲了,天天打胰島素,似乎精神也還行。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胰島素的發明的確為糖尿病人帶來了福音,然而這畢竟不是根本之計,每天都注射,除了麻煩以外,還要根據時常血糖值來調整胰島素劑量,想要完全恢復健康狀態的飲食更是不可能了。

那麼,中醫就能根本治癒糖尿病嗎?

當然,不僅能治癒,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外臺秘要》這本書裡,有位中醫生就明確的說,這個病絕對是可以根治的

不是我吹牛,中醫在治療糖尿病的經驗和理論上,完全可以甩西醫好幾條街。

外臺,是唐代一個官職名,相當於刺史。《外臺秘要》這本書,是唐代一個刺史名叫王燾的人寫的,王燾雖然當著官,然而有點不務正業,業餘愛好健康養生,恰好他又一直當了二十多年的刺史,所以就有機會遍閱了唐朝政府圖書館——弘文館裡面的藏書,也就有機會看到很多平常人看不到的珍本孤本。藉著這個機會,他蒐羅了一大筐唐代以前的醫書秘方,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外臺秘要》一書。

作為唐朝的高級知識分子,王濤對唐代以前治療消渴病的理論知識做了全面的整理,並有了相當的臨床實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說:“消渴者,原其發動,此則腎虛所致,每發即小便至甜,醫者多不知其疾。”這種根據小便味道確診糖尿病的診斷方法,是世界上關於糖尿病小便發甜的最早記載,比十世紀著名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約公元980——1037年)所著《醫經》中記載的診治方法要早三百多年

除了先進的診斷技術,王燾還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做了一番探討,他認為,消渴病的主要病機是腎虛,腎虛則無力蒸化水谷精微,無法使之佈散全身,導致水谷精微都白白從小便流失。“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於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由於水谷精微皆由小便流失,因此病人往往“肌膚枯槁,人漸羸瘦”。

王燾認為,由於肺為華蓋,位居五臟之上,若下焦有陽氣蒸化,則肺潤,消渴病病人由於腎氣虛冷,無法蒸化水液達於肺,肺無津液滋潤,所以常常口乾舌燥。

他用日常燒水的過程對這一現象做了形象的比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

這就是說,人的腎氣就好比鍋下燒著的火,而肺就如同鍋蓋,假如鍋下的火力衰微,鍋裡面的水也就難以沸騰,鍋蓋上面就會始終比較乾燥。因此,只有腎氣溫暖,使人身的津液上達於肺,消渴病人口乾的症狀才會緩解。

由此分析,也就得出了他的結論:消渴病人既然是由腎氣虛寒引起的,就應該使用溫暖腎氣的藥物來治療,平時也要注意禁食冷物,禁飲冷水。他推薦了一個比他所生年代還要早一千年的方子——名醫張仲景所創立的“桂附地黃丸”。

其實這是繼承了張仲景治療消渴病的思想,早在東漢時期,張仲景的醫著《金匱要略》中就寫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飲一斗,小便一斗”說的是病人的症狀表現:口渴,小便多。這是目前公認的糖尿病的主證。

桂附地黃丸為什麼能治療這些症狀呢?因為這個藥方很好的反映了中醫學“陰中求陽”的思想,它首先用了三個補陰的藥,熟地、山茱萸、山藥。而且作為君藥,熟地是大劑量的用,因為熟地是一個滋陰補腎的藥,腎居下焦,非大劑無以下達。

山茱萸滋補肝陰,山藥滋補脾陰。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山茱萸

為了防止滋補過膩,同時清除腎虛造成的水溼淤積和心火浮盛,又用了三個洩的藥,茯苓、澤瀉、丹皮。茯苓洩脾溼,澤瀉伐腎邪,丹皮洩心火。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茯苓


這六味藥組合,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

“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適用於腎陰不足,腰膝痠軟,鬚髮早白之人。對於小兒發育遲緩,效果也非常不錯。

最妙的是在這六味藥的基礎上,加了附子、肉桂兩個溫暖腎氣的藥,這就切合了剛剛所說的消渴病的病機——腰腎虛冷,不能蒸化津液於上,所以才會導致消渴病人口渴,小便多。


#真相來了# 兩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癒糖尿病,中醫看糖尿病

肉桂

王燾認為,此方是治療消渴的神方,消渴病人常宜服之。

這一認識穿越了千年,直到今天,桂附地黃丸仍然是中醫治療糖尿病的一大利器,無可代替。

除了發揚了仲景的學術思想,王燾對於治療消渴病,也自己做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他認為,消渴病人多吃牛奶、桑葚,有助於疾病的緩解。

他還根據臨床經驗認為:“ 又庸醫或令吃栝蔞粉(天花粉),往往經服之都無一效。”

不幸的是,古人早就否定過的東西,現代人又有人撿了起來,一些不太讀書的醫生,看了幾筆西醫研究,就認為天花粉有降糖作用,建議病人長期服用。天花粉作為一個苦寒清熱的藥,偶爾用用清火還可以,長期服用,難道不怕脾胃敗壞,難道不是慢性殺人嗎?

所以說,有時候真的是“庸醫殺人不用刀”

王燾還記載了另一個藥丸組方,要求與桂附地黃丸一起服用,並特意交代,要先服用桂附地黃丸,後服用此方。此方主要成分有黃連、 苦參粉、乾地黃、知母、牡蠣、 吳麥門冬、 栝蔞。

從組成上看,此方是一個清熱潤肺的藥,比起用桂附地黃丸從下焦蒸化津液來滋陰潤肺,這個方顯得直接一些,所以兩個藥方可以相互配合服用,標本兼治。

這兩個治療方藥思路,對於我們今天治療糖尿病來說,仍然有著非常強大的指導意義。

所謂病從口入,不懂忌口的醫生,不是好醫生。王燾認為“此病特慎獐鹿肉,須慎酒、炙肉、鹹物。”“(忌)熱面並幹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

看見沒,辛溫熱燥之物一定要忌口。

同時他還不忘交待:“此病特忌房室”。夫妻生活這件事,還是等此病好了再說吧,病在身,暫且忍耐。

最重要的是,古人從來不說終身服藥這樣的混賬話。王燾在論尾幽幽的說到:“瘥(病癒)後須服此丸一載以上,即永絕根源。”

有什麼樣病需要終身服藥?承認手段不夠無法根治很難嗎?一定要忍受著各種副作用服藥至死嗎?所謂的終身服藥,本身就是一種迷信,而我們正是需要破除這樣的迷信

古人對於糖尿病認識的論述非常豐富,王燾的論述,僅僅是其中的一隅。然而從此一隅之中,可窺全豹。

世上的很多病,本不難治,治療的辦法太多了,所以才變得難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