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疾病。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书《金匮要略》里面就为“消渴病”设立了专篇进行论述,并最早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这些方药直至目前,仍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消渴病”,其实就是现代人所谓的糖尿病。

如果把时间推得更早一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有了“消渴”这个病名,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做出了准确和详细的论述。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对于现在的西方医学来讲,糖尿病是一个无法根本治愈的疾病,一旦发现得了糖尿病,就只好小心翼翼的控制饮食,饮食控制后仍然无法降低血糖的病人,只好胆战心惊的服用各种副作用明显的西药降糖药,再不行,就每天注射胰岛素吧,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是要打一辈子针了,因为外源性的胰岛素一旦用上,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会很快萎缩,最终失去自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这样当然不是不可以,胰岛素天天打,似乎也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副作用,除了注射过量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我也看见过几位很长寿的老人,九十多岁了,天天打胰岛素,似乎精神也还行。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胰岛素的发明的确为糖尿病人带来了福音,然而这毕竟不是根本之计,每天都注射,除了麻烦以外,还要根据时常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剂量,想要完全恢复健康状态的饮食更是不可能了。

那么,中医就能根本治愈糖尿病吗?

当然,不仅能治愈,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外台秘要》这本书里,有位中医生就明确的说,这个病绝对是可以根治的

不是我吹牛,中医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理论上,完全可以甩西医好几条街。

外台,是唐代一个官职名,相当于刺史。《外台秘要》这本书,是唐代一个刺史名叫王焘的人写的,王焘虽然当着官,然而有点不务正业,业余爱好健康养生,恰好他又一直当了二十多年的刺史,所以就有机会遍阅了唐朝政府图书馆——弘文馆里面的藏书,也就有机会看到很多平常人看不到的珍本孤本。借着这个机会,他搜罗了一大筐唐代以前的医书秘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外台秘要》一书。

作为唐朝的高级知识分子,王涛对唐代以前治疗消渴病的理论知识做了全面的整理,并有了相当的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这种根据小便味道确诊糖尿病的诊断方法,是世界上关于糖尿病小便发甜的最早记载,比十世纪著名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约公元980——1037年)所著《医经》中记载的诊治方法要早三百多年

除了先进的诊断技术,王焘还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做了一番探讨,他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是肾虚,肾虚则无力蒸化水谷精微,无法使之布散全身,导致水谷精微都白白从小便流失。“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由于水谷精微皆由小便流失,因此病人往往“肌肤枯槁,人渐羸瘦”。

王焘认为,由于肺为华盖,位居五脏之上,若下焦有阳气蒸化,则肺润,消渴病病人由于肾气虚冷,无法蒸化水液达于肺,肺无津液滋润,所以常常口干舌燥。

他用日常烧水的过程对这一现象做了形象的比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

这就是说,人的肾气就好比锅下烧着的火,而肺就如同锅盖,假如锅下的火力衰微,锅里面的水也就难以沸腾,锅盖上面就会始终比较干燥。因此,只有肾气温暖,使人身的津液上达于肺,消渴病人口干的症状才会缓解。

由此分析,也就得出了他的结论:消渴病人既然是由肾气虚寒引起的,就应该使用温暖肾气的药物来治疗,平时也要注意禁食冷物,禁饮冷水。他推荐了一个比他所生年代还要早一千年的方子——名医张仲景所创立的“桂附地黄丸”。

其实这是继承了张仲景治疗消渴病的思想,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医著《金匮要略》中就写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饮一斗,小便一斗”说的是病人的症状表现:口渴,小便多。这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的主证。

桂附地黄丸为什么能治疗这些症状呢?因为这个药方很好的反映了中医学“阴中求阳”的思想,它首先用了三个补阴的药,熟地、山茱萸、山药。而且作为君药,熟地是大剂量的用,因为熟地是一个滋阴补肾的药,肾居下焦,非大剂无以下达。

山茱萸滋补肝阴,山药滋补脾阴。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山茱萸

为了防止滋补过腻,同时清除肾虚造成的水湿淤积和心火浮盛,又用了三个泄的药,茯苓、泽泻、丹皮。茯苓泄脾湿,泽泻伐肾邪,丹皮泄心火。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茯苓


这六味药组合,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

“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适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之人。对于小儿发育迟缓,效果也非常不错。

最妙的是在这六味药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肉桂两个温暖肾气的药,这就切合了刚刚所说的消渴病的病机——腰肾虚冷,不能蒸化津液于上,所以才会导致消渴病人口渴,小便多。


#真相来了# 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治愈糖尿病,中医看糖尿病

肉桂

王焘认为,此方是治疗消渴的神方,消渴病人常宜服之。

这一认识穿越了千年,直到今天,桂附地黄丸仍然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大利器,无可代替。

除了发扬了仲景的学术思想,王焘对于治疗消渴病,也自己做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他认为,消渴病人多吃牛奶、桑葚,有助于疾病的缓解。

他还根据临床经验认为:“ 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天花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

不幸的是,古人早就否定过的东西,现代人又有人捡了起来,一些不太读书的医生,看了几笔西医研究,就认为天花粉有降糖作用,建议病人长期服用。天花粉作为一个苦寒清热的药,偶尔用用清火还可以,长期服用,难道不怕脾胃败坏,难道不是慢性杀人吗?

所以说,有时候真的是“庸医杀人不用刀”

王焘还记载了另一个药丸组方,要求与桂附地黄丸一起服用,并特意交代,要先服用桂附地黄丸,后服用此方。此方主要成分有黄连、 苦参粉、干地黄、知母、牡蛎、 吴麦门冬、 栝蒌。

从组成上看,此方是一个清热润肺的药,比起用桂附地黄丸从下焦蒸化津液来滋阴润肺,这个方显得直接一些,所以两个药方可以相互配合服用,标本兼治。

这两个治疗方药思路,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糖尿病来说,仍然有着非常强大的指导意义。

所谓病从口入,不懂忌口的医生,不是好医生。王焘认为“此病特慎獐鹿肉,须慎酒、炙肉、咸物。”“(忌)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

看见没,辛温热燥之物一定要忌口。

同时他还不忘交待:“此病特忌房室”。夫妻生活这件事,还是等此病好了再说吧,病在身,暂且忍耐。

最重要的是,古人从来不说终身服药这样的混账话。王焘在论尾幽幽的说到:“瘥(病愈)后须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

有什么样病需要终身服药?承认手段不够无法根治很难吗?一定要忍受着各种副作用服药至死吗?所谓的终身服药,本身就是一种迷信,而我们正是需要破除这样的迷信

古人对于糖尿病认识的论述非常丰富,王焘的论述,仅仅是其中的一隅。然而从此一隅之中,可窥全豹。

世上的很多病,本不难治,治疗的办法太多了,所以才变得难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