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卡列尼娜》:逃無可逃的女性悲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坦長篇鉅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她高貴善良,為了愛情敢於與貴族階層為敵,但是安娜最終不能原諒自己,痛苦自殺,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她的悲劇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安娜 卡列尼娜》:逃無可逃的女性悲劇

首先是安娜所處的社會環境。

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正處於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資本主義的浪潮衝擊著沙皇的統治,1867年農奴制改革之後,新興的資產階級衝擊原來傳統貴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人們更加重視自我感受,但是強大的宗教勢力依然禁錮著人們的心靈。

上流社會中,女性沒有婚姻的選擇權,出身貴族的安娜也不得不被姑母做主,嫁給大二十歲的政客卡列寧。卡列寧虛偽冷漠自私,從來不考慮安娜的感受,凡事從自身利益出發,婚姻只是他的政治道路上的一把武器,他無時無刻不維持著婚姻和睦的假象。

面對偽裝著夫妻恩愛的卡列寧,安娜一方面覺得丈夫虛偽,同時與沃倫斯基私奔的念頭就更加強烈。當沃倫斯基墜馬時,她的失聲尖叫,這是對上流社會潛在規則的挑戰,上流社會不排斥偷情,卻對光明正大追求婚外的愛情不能容忍,所以當安娜打破了既定規則後,便被排斥在了社交之外,她不能見兒子,不能和卡列寧離婚,多重壓力讓她把唯一的寄託放在了沃倫斯基身上,但是沃倫斯基的冷淡讓她倍感失望,最終走上臥軌自殺的道路。

《安娜 卡列尼娜》:逃無可逃的女性悲劇

其次,安娜的愛情觀。

安娜和沃倫斯基之間是真的愛情嗎?無疑,沃倫斯基曾經愛過安娜,安娜是美麗的、高貴的,迷人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沃倫斯基一開始的心中,對安娜的征服欲更強,他的虛榮心讓他不斷追求安娜,他認為"一個男子追求一個已婚的婦人,而且不顧一切,冒著生命危險去引誘她到手,這個男子的地位就很有幾分優美和偉大。"

兩人同居之後,沃倫斯基不能放棄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他願意把生活侷限在愛情之中,隨著最初的激情褪去,他開始覺得安娜是他的負擔,上流社會的榮譽和社交一直在吸引著他,除了愛情還有其他的生活要求,所以他對安娜的態度是冷淡的,也不能真正理解安娜的焦慮和痛苦。而她又把生活的重心和希望全部寄託在沃倫斯基身上,當安娜對他說:“我為了你,放棄了一切”時,他卻說:“為了這一刻的歡愉,一切都不重要了。”

安娜和沃倫斯基對愛情的定義不同,對愛情的重視程度也不同。其實二人都是落水者,沃倫斯基同樣有著難以擺脫的困境,而安娜強烈熾熱的愛不僅燃燒了自己,也吞沒了沃倫斯基。安娜死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和生活:“我的愛情愈來愈熱烈,愈來愈自私,而他的卻愈來愈減退,這就是我們分離的原因。”她看到在結合以前,二人之間是很接近的,在結合以後,反而南轅北轍。

《安娜 卡列尼娜》:逃無可逃的女性悲劇

最後,安娜的性格矛盾。

安娜是一個大膽追求幸福的女子,她敢於用所擁有的一切去換取生命的意義,大膽,果敢。她有著真誠的性格,追求的是上流社會不屑的真正的愛情,從一個家庭貴婦變成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在得到了沃倫斯基的愛情之後,她可以拋棄家庭,離開上流社交社會,甚至一度忘記了兒子,她成了世俗謾罵了對象,所可以用來還擊的唯一武器就是愛情,當將虛無縹緲的愛情當做是唯一的依靠時,這是危險的。

安娜不是一個無情的、自私的人,她可以忍受辱罵,卻不能寬恕自己對謝遼莎的拋棄,身為一個母親,她是愛謝遼莎的,這種思念和歉意讓她有了深深的罪惡感。

所以,安娜的悲劇,是一種不和諧造成的。她過於狂熱的感情吞沒了她的生活,也束縛了她的自由。她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但是封建男權依然統治這人們的精神領域,而安娜由於這種侷限,所以她也是盲目的,儘管她目標明確,但是她孤注一擲的,把自己的且都寄託在愛情上,不自覺成為了男權社會的犧牲品,當沃倫斯基因為窒息的生活而逃向社交和事業時,安娜是無路可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