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中國首位UFC(終極格鬥冠軍賽)衛冕冠軍張偉麗21日在天津正式開始了回國後的集中隔離生活。她在網絡直播連線裡開啟瘋狂嘮嗑模式,詳細講述了本次衛冕戰的前後歷程。

  3月8日,張偉麗在UFC248站比賽中分歧判定戰勝喬安娜,衛冕了這條草量級金腰帶。之後,張偉麗留在美國進行體檢、養傷,其間還參加了UFC的一系列活動。

  按最初計劃,張偉麗3月16日將從拉斯維加斯出發,經加拿大溫哥華中轉返回北京。但出發前一天,北京市出臺相關防疫政策,從3月16日零時起,所有無症狀入境進京人員原則上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集中觀察。

  這條新的防疫政策打亂了張偉麗的既定安排,在最後時刻決定繼續留在美國。按照UFC相關規定,張偉麗這樣的冠軍選手要隨時接受尿檢。一旦尿檢不通過,有可能會取消冠軍頭銜。

  隨後,張偉麗一行人只能滯留在美國。當地時間20日凌晨4點,張偉麗踏上了回國的班機。張偉麗通過社交媒體宣佈:“我們準備登機了。中國見,朋友們,一切順利。”

  4月20日晚張偉麗才乘機抵達天津,隨後開始了14天的集中隔離。

  “飛機上都很順利,體溫都正常。我們終於回來了,走的時候還在下雪,現在已經春暖花開了。”張偉麗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說。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她還曬出了她和團隊的“防護照”,照片上團隊所有人都穿著隔離服,戴了口罩和防護面屏。張偉麗還貼心地在防護服上寫了“各位空乘檢疫執法醫療工作人員你們辛苦了!”

  張偉麗透露,她在飛機上不吃不喝,期間除了更換口罩外一直沒有摘口罩,睡覺也戴著防護面屏。飛機上量了4次體溫,都顯示正常。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到天津後,醫護人員都很熱情,工作人員的工作也都非常周密、辛苦,每個人都會說“歡迎回家”,感覺非常溫暖。之後她順利入住隔離酒店,進入集中隔離模式。

  “回到祖國的懷抱真好,所有的工作人員都辛苦了,致敬你們。這14天我要合理安排時間。看書、學英文、自我訓練。感謝大家對我的關心。”

  張偉麗還透露,其實UFC在賽前說這次衛冕賽也可以不打,因為太折騰了,畢竟她是冠軍、是要衛冕,是讓別人來挑戰的。

  “確實跑這跑那的,我更像一位挑戰者而不是(衛冕)冠軍了。但我覺得,有困難就要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而不是逃避困難。經歷了這些事,我相信整個人的內心會更強大。”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中國選手張偉麗在五個回合裡以點勝擊敗波蘭選手喬安娜,成功衛冕。

  講到內心,張偉麗表示這次衛冕戰“沒有遇到過這麼大的心態落差”。在2月1日早晨10點左右,她的團隊接到UFC電話,通知由於疫情防控措施變化,必須立刻前往泰國。兩個小時之後,他們就急匆匆收拾完衣物和必需品,奔向了機場。

  從冰天雪地的中國飛往炎熱悶溼的泰國,張偉麗遭遇嚴重體能滑坡,訓練時“喘不過來氣”,汗如雨注;剛剛適應了泰國的氣候,他們又飛往晝夜溫差大且氣候乾燥的阿布扎比,剛剛調整好時差,訓練了兩個禮拜又飛往了美國。

  “說實話直到我站到賽場上的時候,時差都沒有倒過來。每天晚上都醒四五次,連續兩個禮拜都睡不好。所以每次訓練前我都要給自己不停做心理建設:我都付出了這麼多努力,一定要加油。”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在張偉麗職業生涯早期,一次賽前的蒸桑拿減重給她造成了嚴重心理陰影,因為“根本蒸不出來汗”,“就感覺自己像一條魚,快要被旱死在沙灘上了”。

  所以自那時起,張偉麗始終通過跑步出汗來減重。但這次不順利的備戰讓她在賽前還有一公斤超標,但她連跑步都跑不動了,“一跑就感覺肚子疼”,所以這次減重只有蒸桑拿這一條路可走。

  “其實蒸桑拿不出汗是因為大腦在保護身體,怕身體裡的水分流失過多會有危險。但他們有個方法特別科學:就是用冰塊放在額頭上、脖子後面,來欺騙大腦,迫使身體出汗,我一下子體重就下來了。說實話效果確實比跑步好很多。”張偉麗對“新發現”嘖嘖稱歎。

張偉麗回國第一天:網絡直播,開啟瘋狂嘮嗑模式

  3月7日,中國選手張偉麗(左)與波蘭選手喬安娜在比賽中。

  在稱重儀式上,她的衛冕戰對手喬安娜頻放“垃圾話”。但在被張偉麗戰勝後,額頭腫到變形的喬安娜在賽後向她表示了尊重。

  張偉麗由衷感慨:“尊重並不是你靠要求而得來的。那沒用。尊重就是你要把自己做好了,你要自己強大了,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尊重就是自己贏來的。”

  對於未來,張偉麗表示,隔離14天之後,想先回北京處理事情,然後回家看看父母;在技術方面,這次衛冕戰其實發揮不好,基本“靠本能”在打比賽,所以要不斷學習,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技戰術體系,“讓別人捉摸不透”。

  “進步沒有止境和終點。”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 素材來源:澎湃新聞、新華社、中新網、北京青年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