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四學”:當我不夠分量,就用專業知識全副武裝

距離上一次郭敬明在網絡上“大放光彩“已過去2年之久

郭敬明“四學”:當我不夠分量,就用專業知識全副武裝

這次他坐上《演員已就位》的導師之座,在節目中與陳凱歌、李少紅、趙薇三人一起調教、選拔三四線演員,又翻騰起了怎樣的浪花?

在節目開播之前,頗具爭議的他就被唾沫星子狂噴,要知道,另外三位導演可都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科班出身,不折不扣的學院派,而郭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工程專業肄業。不意外,小編在得知其加盟時腦海中也劃過三個字“憑什麼?”翻看其從導這幾年的代表作品《小時代》、《爵跡》等口碑是一塌糊塗,沒有一部逃得過“爛片”的標籤。

郭敬明“四學”:當我不夠分量,就用專業知識全副武裝

已結束的兩期節目中的導師點評環節可謂是這檔綜藝的一大看點,評委席上各位的風格也初具雛形。趙薇和李少紅師生情延續講一家話,陳凱歌一如既往的大佬氣場,喜歡讓人措手不及的反轉,郭~也不甘示弱。

不禁讓人寒戰,他會被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嗎?他打算如何在四位導演中奪得話語權?他又坐得穩這把導師椅嗎?

郭點評時的最大特點抑或是最大的槽點就是高頻“專業術語”。每場戲末,經常拋出幾個專業術語,受評演員們常常滿臉寫滿了疑惑,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分貝在臺上不卑不亢。坐下導師時而勉強露出弧度不大的微笑,不少飛過的彈幕表示對這種點評風格嗤之以鼻,譏諷是“故作姿態”、“故弄玄虛”。但也不乏一些聲音跳出來支持:1、郭導能通過客觀的角度分析演員和戲劇,更體現專業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用直覺和個人喜好去定義好壞。2、理論更有說服力,也讓觀眾清晰看到評價標準。 綜藝裡演員需要給自己人設,導演何嘗不是呢,郭給自己打“專業”人設其實也是事出有因、費盡心思的。

郭敬明“四學”:當我不夠分量,就用專業知識全副武裝

任何一門專業都離不開理論+經驗。理論是演員感知專業的基礎,是已經被總結的客觀實在,經驗是演員們進行創新、昇華的素材,帶有主觀色彩的東西。很多人對郭敬明的蔑視來源於他的出身,早期寫小說的爆紅給了他榮耀,也讓他被“小說”這一光環禁錮,以致他換身份出道,做導演去拍電影伊始,就面臨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

外行”一直都是郭敬明背的包袱,這樣的跨界貌似一切過程都舉步維艱。

所以,拋開流量以外,他要被冠以優秀導演之名需要將自己的專業形象擺正,那麼“專業性”“信服感”是他急需要向大眾樹立的。 與其他三位縱向相比,他的能力還遠遠不足。但仔細搜一下他的履歷,會發現他並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徹頭徹尾的“野路子”,本科學習影視相關專業,也就是說算是接受過學院派的訓練。

但在大家的認知中表演需要的更多是經驗、技巧,專業的表演系統知識表達術語只能退居其二。畢竟不是背出這些術語和理解術語中的邏輯關係就能成為一個好演員,拿到一份好劇本的。 三位導演成名尚早,被大眾所認可,在影視圈有著更豐富的人脈資源,學院派的大家在有強有力的理論上可以高屋建瓴一般建立新的有自己發揮空間的評價標準,有資格、有底氣。所以會發現,三位學院派導演幾乎不說生澀的表演體系術語,喜歡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而“最外行”的郭恰恰相反,為什麼?

郭的每一部作品都會被噴“爛片”。他的“非”主流電影的構架觀眾買了票也不買賬,從技術層面上更是無法為學院派所認同。拿《小時代》來說,花了大價錢,在紙醉金迷的誇張中給觀眾帶來了強烈衝擊視覺體驗。有人說這是一部爛片,一個喜歡化濃妝的導演,一個喜歡炫耀道具有多麼值錢的導演,你們自已想想這電影會好到哪去?

郭敬明“四學”:當我不夠分量,就用專業知識全副武裝

郭還用不成熟的作品堆砌成為“匠”的路,而與他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的確實經驗、能力橫縱向碾壓他的三位大“師”,他還不夠底氣和理由去建立屬於自己的體系去框演員和戲劇。所以他用專業書裡的知識作為自己的觀點支持,其實是一種保守、或者是一種保護。因為不管怎麼說都被罵,那書本上寫的,前人經驗總結的理論本身總無法接受辯駁吧!

不得不說郭敬明的境況是尷尬的,但他是聰明的,懂得在這個節目這個大叢林裡,找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保護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