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有多少年?為什麼出現鼎盛?

徐老二218703984


康熙,乾隆時期根本沒有盛世,

請讓我給大家以數據詳細簡述,為什麼沒有盛世,而虛假的盛世是怎麼回事。

明朝跟清朝都是古代封建王朝,都是銀本位。我們先說明朝,才能解釋清朝為什麼不存在盛世。

因為大航海時代,美洲銀礦(墨西哥銀礦跟秘魯銀礦)的發現,以及日本銀礦的發現。

因為1562年到江戶時代這漫長的400多年時間裡,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銀礦。日本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產銀國,以至於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稱呼為“銀群島”。

而這些銀礦發現,大海航時代到來,相對明朝銀本位衝擊,不是一個小冰川期能夠造成的。我們先看數據。

明朝永樂年間,南京的米價一兩銀子能換七八石大米。明朝一石有多重呢?《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給出了答案,約合76.75公斤。

明末,糧食價格不斷攀升。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米石1.6兩銀子。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米石漲至3.6兩,創造了歷史新高。相較明末普通士兵,年餉不過48兩。

為什麼?糧食價格漲的讓人吃不起糧食?

明中期開始閉關鎖國,為什麼閉關鎖國?如果明末不閉關鎖國後果什麼樣?大航海時代,只要日本一直不停止採銀礦,就可以不斷的購買米,面,糧食,絲綢,瓷器,茶葉,字畫。

如果糧食都被買走,情況什麼樣?易子而互相換孩子吃掉。不是虛構恐怖電影,而是發生在明末的真正現實。

天災其實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有,甚至古代黃河長江決口,造成大量災民時期也有,但是讓災民滅了朝代,只有明朝。

明末閉關鎖國政策失敗,原因有很多,

第一,因為走私白銀有巨大的利益,讓人鋌而走險。明朝沿海大量的明朝人假扮倭寇,走私白銀。官商勾結。閉關只是一句空話。

第二,東林黨爭,爭的是什麼?崇禎換了50個宰相,平均3月一個,難道崇禎腦殘?就想折騰亡國了?實在是閹黨魏忠賢一死,以東林黨為首的百官,寧可亡天下,也要跟崇禎鬥,崇禎無人可用。

皇帝你可以,玩木匠,煉丹準備飛昇,美食,玩蟋蟀,哪怕弄個豹房養孌童,哪怕你30年不上朝。都可以,但是朝政你還是別伸手了。除非你培育一把刀,比如魏忠賢,嚴嵩,劉瑾,否則皇帝碰上御史,就讓御史一頓祖宗家法,列祖列宗,以據歷史典故,給皇帝一頓教訓。以彰顯文人風骨,明朝御史以能被皇帝打板子為最高榮耀。御史也想往上爬,你不衝鋒,怎麼讓宰相引為心腹。

為了跟崇禎鬥,希望能達到張居正時期,皇帝不用來,朝政大臣說了算的結果,崇禎時期,朝政跟癱瘓差不多少。

清朝,康熙乾隆延續明朝閉關鎖國政策,

但是乾隆開放了四個口岸通商,最後以廣州十三行為首,有限制貿易。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最重要的是,同樣因為大航海時代,美洲的馬鈴薯(也就是土豆),玉米(皇帝賞賜種植的米),番茄等高產農作物到來,畝產增加,生產力提高,能養活更多的人,

也就是說,因為這些高產農作物,能養活更多人,造成人口增加。

古代畝產是固定的,今天的工業化肥,跟強大農業機械時代不能算,古代一直是,和平時期人口增長,然後糧食不夠吃,人口膨脹到一定限度,就戰亂,人口減少,繼續和平時期人口增長,就這麼無數次輪迴。直到康熙乾隆時期,高產農作物,人口限制才改變。

所以說跟哪個朝代沒有任何關係,任何朝代到了那個時期,必然會人口增長。

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

北京故宮博物院,郎世寧珍品。

乾隆時期,糧食有了,同樣國庫錢也有了。很多人都說是雍正時期積攢下來的,這根本就是不學無術的才說的話。(1795年)。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

要知道,光是絲綢一項,就涉及到,桑樹種植,採桑養蠶,紡絲,棉花種植,織造,銷售,運輸。光運輸一項就涉及海運,河運,陸地馬車等運輸,還涉及鏢局,保鏢,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等等。

國家財政收入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原來每年財政收入是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後來降低一些,但也達到六七千萬兩。這跟雍正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到了那個時期,必然會這樣,跟哪個朝代也沒關係。必然是在那個時期,歐洲貴族能用有一套精美瓷器,跟一套絲綢衣服為時尚。因為大航海船的增加,必然結果。

乾隆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錢多的已經花不完了。要知道雍正為了支持年羹堯平定西北。挖地三尺了。皇子都必須還戶部錢。已經窮的快挖祖墳了。

而且這樣普免錢糧,是乾隆一直對外用兵的情況下。

乾隆元年(1736年)\t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t瞻對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t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t平定西藏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t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t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t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t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t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t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t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t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t清越戰爭

明清都是古代封建王朝,以上那些是對外領土經營,那些是國內平叛,這裡不做任何定義!至於當時廣西,寧夏,四川,雲南,貴州,是否土司牽絆,不做任何評論。

朝貢體系

乾隆時期清朝的藩屬國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即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緬甸以及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西南喜馬拉雅山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

六下江南

官方解釋《清史稿》

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視察黃河大壩,還視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曆自己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較大的有:

河南至商丘黃河河堤新築170餘里,清口及江南運河疏浚,江南淮陽運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築。此外,修了江蘇寶山至金山242里長的塊石簍塘和浙江金山至杭縣500裡海塘。

民間解釋

六下江南是因為乾隆帝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陳世倌之子。後來因為乳母多嘴讓弘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時,暗去海寧省親。

我個人解釋,

我就不信乾隆下江南就為了河務,難道真的對江南美女沒有一點想法?嘴上沒說,心裡那誰知道啊?正好有理由去江南,順路…下令大臣選秀女,不如自己親自去選啊,所謂妾不如偷啊。

不多說,最後以乾隆的詩結尾,一片兩片三四片?算了,還是不說這首鄭板橋的《詠雪》 了。

就以今天在北京永定門外燕墩《皇都篇》碑文結尾

要之幅員長且廣葉,山河襟帶具大綱。

列國據此士馬強,可以雄視諸南邦。

朱樓甲第多侯王,槐市陸海無不藏。

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懼心彷徨。

大航海時代,西方自然科學,一點沒感覺?這句是予所懼心彷徨,足說明乾隆晚年的心情了。


天道的痕跡


康乾盛世一百多年。其根本原因,在於朝庭權力集中,君皇體恤民情。並不同程度的發展,農工貿易,社會穩定。


人在征途


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蹟。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號稱盛世的其他各個時期相比較,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它都遜色前代。首先,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併的發展,恢復農業生產,清政府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佔田地歸還農民墾種,獎勵墾荒屯田,並實行開墾荒地之初,免其雜項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計十年, 方行起科“等辦法,還頒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令,重視興修水利。

  其次,康熙時代統一臺灣,平定三藩之亂,抗擊沙俄侵略,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使疆域空前擴大。

  第三,雍正時代廣泛實行“攤丁入畝”稅制,使經濟、人口迅速發展。

  第四,乾隆時代繼續改進和完善各項制度,使人丁繁 多,國家富庶起來。經康乾百餘年的發展,人口已超過3 億.是明朝最多人口統計數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時增長 了20餘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