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圍攻“北京”,皇帝卻差點“送命”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處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此地區自古為漢族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後晉皇帝石敬瑭(原為後唐河東節度使)於936年反後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晉,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宋軍圍攻“北京”,皇帝卻差點“送命”

後晉時期


先前說到北宋太平興國4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平定了最後一個割據政權,長達七十多年的五代十國就此結束,中原再次統一。正當宋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等待論功行賞時,宋太宗突然下令要繼續移兵北上準備攻打遼國,試圖收復被割讓已久的幽雲十六州。


宋軍圍攻“北京”,皇帝卻差點“送命”

北宋時期


當宋太宗提出要出兵遼國收復幽雲,軍中又出現了兩派的聲音。

以殿前都虞候崔翰為代表的一派極力贊成。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崔翰上奏:"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也就是這件事不能再等下一次,宋軍剛剛平定北漢,要趁這勢如破竹的氣勢馬上收復幽燕,甚是容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其他史料中還記載了一個文臣趙昌言的奏表:"自此取幽州,猶熱鏊(ào)翻餅耳。"幽燕地區沒有北漢的緩衝地帶後,就像一張熱鏊上的餅,不用費勁,隨便的就可以翻動。

另一派顯然是不贊成,但是基本選擇無聲抗議。然也有一位武將站出來反對並提出了兩條反對的理由:

征伐燕雲是一個臨時決策,先前無任何物資準備,這不同於征伐北漢。

剛剛拿下北漢不久,攻打太原城的時候兵丁將領都是身心俱疲,現在都正等著論功行賞。如果馬上又出征遼國而不先獎賞,那麼將士內心不願、不滿恐會譁變。

(提出這兩條理由的是呼延贊,這個人在後來的歷史演義《楊家將》、《呼家將》中比較有名。)其實他說的很有道理,軍人的升官發財都是通過戰爭後的獎賞,現在不先獎賞就罷了還不給休整,且目前大宋的軍隊都是後周的軍隊難恐會產生譁變。

雖然崔翰、趙昌言說的也有道理,但是因為宋太宗沒有提前的規劃,沒有一個整體的戰略,宋軍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當艱難的攻下太原後,預期是論功行賞、凱旋休整。倉促的戰略目標轉移讓士卒喪氣,所以這方面的優勢也不復存在。唯一有優勢的是,現在從太原開始發兵能少走幾步路。

事實上贊同的人也是寥寥無幾,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這也說明了太宗專制獨裁的行事作風,他決定了的事情是很難改變的。所以,當崔翰等一番言論後,宋太宗如同找到了知音,非常高興,這件事就又這麼定了。

太平興國四年六月十三日(離征伐北漢後一個月左右),宋軍從鎮州(今河北石家莊)出發,正式北征。出征集合之時,到了約定時間,還有一些將士遲遲不到,以此表達不滿。宋太宗大怒,準備以軍法處置,後馬步軍都虞候趙延溥勸諫,現在外敵尚未殲滅卻誅殺處置將士,以後誰還為陛下盡力,太宗才藉機作罷。


宋軍圍攻“北京”,皇帝卻差點“送命”

進攻路線


宋太宗不按套路的出牌,突然對遼進攻使得遼國猝不及防之下,連連敗北。所以,最初的進展出奇的順利,出鎮州出發,金臺(今河北保定)—岐溝關(今河北易縣)—涿州(今河北涿州),遼國城池接連掃平,幾乎沒有什麼抵抗,直至打到幽州城下只用了十天時間。六月二十三號這天宋太宗也到了幽州城下,開始督促攻城。但一直到七月六日,幽州城仍沒有攻下。結果,遼景宗派遣支援幽州的十萬大軍到了。宋軍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就在七月六日這天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戰。


高粱河之戰

戰役打響前奏,正在圍攻幽州城的宋軍突然受到了一股遼軍的偷襲,(這股遼軍就是當時去支援北漢時戰敗退回駐紮到幽州附近的得勝口、清河、沙河,現北京市昌平)。這批軍隊的存在,給幽州城內固守的士卒增添了信心,可惜太宗皇帝一心攻城,以為能夠速戰速決,並沒有先消滅他們。傍晚,耶律休哥(契丹族。遼朝宗室大臣、軍事家,多智謀,善料敵)帶領的十萬大軍趕到,每人手持火把,已是夜幕降臨的天空卻猶如白晝。連續多日攻城的無果身心俱疲的宋軍又見一片火光,如此情景不知來了多少人馬,再也沒有了氣勢。城內的遼軍又乘機衝出城外,遭三股軍隊合圍,其鬥志徹底瓦解。結果宋軍大敗,丟盔棄甲,倉惶南逃,耶律休哥一直追殺三十餘里,宋軍被斬殺一萬餘人。《遼史-耶律休哥傳》記載:"追殺三十餘里,斬首萬餘級"。


宋軍圍攻“北京”,皇帝卻差點“送命”

兩軍交戰


在宋代的史料中將高粱河之敗都寫的很隱晦,完全規避了宋軍的失敗。《續資治通鑑長編》中也只是記載太宗因多日攻城不下,將士疲憊、後勤跟不上,擔心遼國的援軍到來,所以整齊有序地班師回朝。事實上高粱河之戰,大宋不僅是敗,還是慘敗。宋太宗在逃跑途中也身受重傷,差一點成了遼國的俘虜。結合宋代的《默記》和《遼史-景宗紀》此次戰役的結局:宋太宗兵敗幽州城下,隻身逃脫,後有遼兵緊追,隨行的侍從、服飾物器皆被搶奪殺盡。而且太宗腿上還中了兩箭差點喪命,傷病年年復發。

那麼為什麼宋軍會遭到如此的慘敗?大致有四點原因:

1、 輕 敵

1、滅北漢的時候在石嶺關伏擊遼軍,大勝。2、徵遼前期節節勝利,麻痺了宋太宗,低估了遼國的實力。

2、 軍紀不整

滅了北漢後,軍隊中帶著北漢皇宮中的妃嬪又繼續出征遼國(太宗挑揀過後,剩下的妃嬪賞賜了給一些將領,一些沒有得到賞賜的軍人直接在北漢搶奪民女做妓)。從主帥、將領到士兵,這裡邊有大量的隨軍女眷,導致士氣不振。

3、 戰術失誤

1、 四面攻城(幽州城裡其實都是老弱病殘,三面圍城的話城內守軍有可能就開溜了)。2、想著速戰速決,沒有部署打援部隊。3、沒有安排後路的援軍,以至於遭到合圍後差點命喪幽州城下。

四、軍心不穩

上面說到到集合出征時還有部隊遲到,又不獎賞又不休整,軍中應有不少人不願意徵遼。

大宋戰敗的後果:

1、 宋遼的友好關係被破壞

2、 後來遼國對大宋多次實行軍事打擊

3、 遼國加強了幽雲的防禦

4、 嚴重挫傷了大宋軍隊的士氣

5、 宋太宗的威信喪失

宋太宗最初的意圖是通過征伐幽州,建立自己的絕對威信,沒想到事與願違,既沒有收復一城一池又讓自己威信大跌。高梁河的慘敗以及倉惶逃命使得從此不敢親臨前線,在之後的對遼作戰中太宗常常"運籌於帷幄",導致後來將後周的精銳部隊玩送殆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