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積弱"真相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七月,歐陽修給仁宗上了一道奏摺說:

"樞密使狄青,出身軍隊,雖然近幾年沒有什麼過失。但是武將掌握最高軍事機關,對朝廷不利,請求將狄青,下放到地方,這樣能為朝廷消除危險。"

在奏摺裡,歐陽修彈劾狄青時,雖然用詞委婉,但是仁宗看出了他話中的含義:狄青有篡位的野心。歐陽修此前曾多次上書,仁宗一直沒有采納。但是這一次,歐陽修以狄青有篡位野心來說事,戳中了仁宗的痛點。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歐陽修雕像

就在仁宗猶豫不決時,文彥博上來補了一刀,當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時,文彥博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情,所以有陳橋之變。"

文彥博的話成為壓死狄青的最後一顆稻草,八月,狄青外放陳州。當他知道這個消息時,問文彥博,為什麼會這樣?文彥博說,沒別的理由,朝廷懷疑你罷了。南宋時,抗金名將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與此一脈相承。

狄青聽後,"驚怖,卻行數步。"他的精神被擊垮了。狄青到陳州後,朝廷每半個月就派人慰問一次,明面是慰問,實則監視他的動靜,狄青每日提心吊膽,不到半年在憂鬱和恐懼中病亡,一代名將在文臣的攻訐與猜忌下隕落。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狄青(劇照)

狄青憑藉戰功,從小卒一步一步走上朝廷中樞,最後抑鬱而死,這個過程一直伴隨著文臣的歧視與誹謗,其中歐陽修的構陷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要篡位,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呢?

一、歐陽修的做法,和宋朝恐武症、重文輕武的國策一脈相承

歐陽修誣陷狄青的表面原因是,擔心狄青會篡位。其背後原因則是宋朝得國的方式,和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藉口契丹擾邊,率軍出征,在東京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將後周世宗的老婆孩子趕出了皇宮,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太祖。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宋太祖(劇照)

宋太祖是以武將身份奪得天下,因此在位期間,對武將的防範比較嚴,後來乾脆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打感情牌,讓朝中大將主動地交出了的兵權。和平時期由文臣指揮軍隊,如果有重大的軍事行動才臨時委派武將。

宋太宗時期,對武將的戒備比他大哥還嚴,依靠士大夫,實行了了一系列防範和打擊武將的做法,如將禁軍將帥全換成自己的親隨,派文臣或者太監監軍,牽制武將。在這種生態下,武將被迫調整心態,只好夾起尾巴做人,在朝堂上仰文臣的鼻息。

在宋真宗朝,朝廷對武將的控制愈加的嚴格,遼宋簽訂澶淵之盟後,花錢買平安成為北宋的慣常做法。在這種氛圍下,守衛邊疆,用心備戰的武將,被認為是惹是生非,受到譴責,人們忌諱談論軍備。至此,武將的地位急劇下降。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宋仁宗(劇照)

宋仁宗時期,重文輕武之風達到了頂點,重大軍事行動統軍的通常是文官,武將只能按照文官的部署行事。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指揮者就是文臣韓琦,結果宋軍慘敗。

歐陽修之所以敢空穴來風,誣陷狄青有篡位之心,正是基於宋朝長期以來形成的"恐武症"和"重文輕武"的國策。

北宋朝廷長期存在的"恐武症"和"重文輕武",在軍事上逐漸形成了"積弱"的局面。

二、宋代"積弱"表面在軍隊戰鬥力弱,根源是因"文"而"弱"

縱觀宋與遼朝和西夏、金交戰中,失敗是家常便飯,勝利則屬於過年吃餃子。南宋更加不堪,除了賠款,外加割地。通常認為,這是北宋重文抑武造成的後果,雖然消除了武將篡權的危險,卻降低了宋軍的戰鬥力。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事實是這樣的嗎?邢鐵老師在《也談宋代歷史的重新認識》中認為,"宋朝打敗仗是因為'文弱',很大程度上是吃了'文'的虧,是因文而弱的。"

梳理宋軍的戰例發現,文臣統軍作戰時,勝少敗多,相反,武將不受文臣、監軍干擾,獨立指揮作戰時,則敗少勝多。

太祖時,雖然剝奪了大將平時的統兵權,但是在用兵時,依然授予大將指揮全權,如曹彬平定南唐時,擁有處死違抗命令的副將以下的特權。滅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多為武將統軍,此時宋軍的戰果輝煌。

叢太宗到仁宗時,對外用兵多用文臣監軍、統軍,掣肘武將,開始出現因文而弱的現象。北宋初期名將楊業祖孫三代的遭遇充分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楊家將(劇照)

雍熙三年(986年),楊業隨潘美軍北伐,當時主將是潘美,楊業為副將,監軍是文官王侁和劉文裕。

在奉命掩護百姓撤退時,王詵直接否定了楊業的建議,指責他別有用心,要求他率軍大張旗鼓的殿後。無奈楊業率軍應敵,同時和潘美、王詵約好,在陳家谷口接應。

王詵在谷口高處觀察敵情時,誤以為遼軍失敗了,想爭功,命令大軍出擊,主帥潘美根本阻止不了王詵。可見潘美的主帥成為擺設。

沒想到這次出擊大敗,王詵將楊業的約定拋自腦後,率軍逃跑了。當楊業率軍殺到此處時,谷口空無一人。楊業無奈"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楊業絕食而亡。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楊文廣(劇照)

此次失敗,主要責任在王詵等文臣的胡亂指揮和怯戰逃跑,最後潘美背了黑鍋,被後人罵了上千年。

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六郎),真宗時駐守遂城(今徐水縣),鹹平二年(999年)冬,契丹來犯,楊延昭率領城中軍民抵抗,"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此戰屬於小規模衝突,沒有文臣參與,宋軍取勝。楊延昭曾獨自率軍攻入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曾跟隨狄青平定儂智高叛亂。在狄青之前,朝廷先後派楊畋等多名文臣統軍平叛,勞而無功。狄青自告奮勇上陣殺敵,仁宗授予他全權指揮的權力,狄青一舉平定儂智高,取得了北宋建立以來邊疆戰爭的最大勝利。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仁宗(劇照)

一樣的軍隊,文臣和武將分別統領,取得的戰績不同,說明了宋軍的戰鬥力問題不大,關鍵在統軍之人,據此可以得出宋代的弱在於"因文而弱"的結論。

宋代文人不僅管軍事,而且經常帶兵打仗。科考上來的書生,帶兵打仗非其所長。他們內心深處看不起軍人,討厭打仗。

比如范仲淹,他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時,在陝西帶兵防禦西夏,張載投奔他,要投筆從戎,范仲淹卻送了他一部《中庸》,讓他回去好好鑽研學問。

當時范仲淹的精力放在籠絡、教化党項人上,而不是謀劃如何打敗李元昊、收復丟失的土地。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范仲淹(劇照)

在重文的風氣影響下,很多將門子弟不願參加武舉選拔,大家想方設法考進士明經,成了文人。整個社會都在往"文"的方面發展,軍隊缺乏優秀的武將統領,宋軍的高層戰力下滑的趨勢不可避免。

三、宋朝"積弱"的客觀原因

宋朝在與遼、西夏、金交戰中經常處於"弱"勢,除了宋朝本身的因素外,還存在著客觀原因:

1.宋朝面臨著強大的遊牧民族。

中原王朝和周邊的遊牧民族的關係,就像一個蹺蹺板,雙方的力量對比在不同歷史時期發生著變化。從南北朝到唐朝初年,突厥勢力最強,唐初,中原王朝的內憂還沒有解決,唐高祖李淵不得不委屈求全,向其稱臣。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草原

7世紀中期,突厥發生分裂,逐漸衰落,唐朝的實力經過太宗時期的發展,不斷壯大,打垮了突厥,皇帝成了"天可汗"。

唐朝末年開始到宋元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陸續壯大起來,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後登場,與中原王朝不斷廝殺。13世紀,蒙古人興起,不僅滅了西夏、金朝和南宋,而且稱雄中亞,踏足歐洲。

宋朝正處於北方遊牧民族整合發展壯大的過程,宋朝在與遼、金蒙古對陣的時候處於劣勢,除了自身的"弱"外,還面臨著對手的強大。

2.氣候因素。

氣候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氣候變冷,會嚴重威脅農牧業生產,遊牧人會面臨更大的的生存危機。為了生存,遊牧人不斷南下爭奪生存空間,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原王朝面臨巨大壓力,宋朝處於這種窘境。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狄青畫像

據當代學者研究,北宋時期氣候開始由溫暖轉向寒冷。如在西夏地區,這一時期氣溫一直在下降。與此對應的是,宋夏之間的戰事頻率在增多。據統計,北宋期間,宋、西夏共計發生戰事53次,年均0.36次,與唐代的年均0.14次相比,增加了將近1.5倍。

此時華北地區的溫度變化不大,所以宋遼戰事要少得多,宋遼共計發生戰事l7次,年均0.1次。

到了12世紀即南宋時期,氣候從北向南普遍降溫,形成了史上最寒冷的一個時期,平均氣溫下降了3.5℃,北方至少降低了4℃。

氣溫每下降1℃,生物分佈區就要向南移動1到2個緯度,北方下降4℃的話,則要向南移動4至8個緯度,大概要向南推進440至880公里之間。

一代名臣歐陽修構陷一代名將狄青的背後,隱藏著宋代

蒙古鐵騎

隨著北方的生存環境惡化,遊牧民族南下勢頭越來越猛,這時,女真由東北南下華北滅了遼國,進而滅北宋,佔據淮河和秦嶺以北地方;13世紀,蒙古人南下,滅掉金國、南宋。在這個過程中,兩宋軍隊面臨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對遊牧鐵騎,宋軍的失敗沒有任何意外。在宋與遼、西夏、金、蒙作戰中,以武力的強弱、勝敗來判定優劣,把打敗仗與落後劃等號,有失偏頗。

參考資料:

1.《宋史》

2.《續資治通鑑》

3.金勇強《氣候變化對宋夏戰事的影響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